第3章 選擇是尋找自我的過程
1、在我們遵從有多個條條框框的表象之下,隱藏著一個恆定、獨特而真實的自我。在我們眼中,自我發現就是一個挖掘自己本性的過程。我們深挖到表象以下,拋卻無關緊要的外在,呈現自己永恆不變的本性。而我們藉以發掘這個特性的唯一工具就是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選擇能力。
2、做好自己就是做出最能代表自己的選擇,而這些選擇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表達和詮釋了我們最為珍視的價值:自由。
3、被困於兩種矛盾之間的不愉快經歷被稱為“認知失調”,會使人感到焦慮、愧疚和困窘。
4、避免認知失調、保持自我認知的一致性可以使人們將其他原因所導致的價值觀和觀點內化。
5、一旦自我認知達成一致,人們願意透過選擇可以增強這種一致性的方式來避免認知失調。
6、當我們試圖決定如何更好地過自己的生活時,追求一致性會導致進退兩難的局面。一方面,我們當然不想做心口不一的人,無論是在自己眼裡還是在別人眼裡。另一方面,世界永遠在變化,如果永遠保持一致就意味著我們有可能變得頑固不化並且和世界失去聯絡。
7、思想的廣泛性使得我們不僅可以調和自身的多樣性,同時也可以向世界清晰地表達我們廣義上的行為準則。為了能在堅持自我的同時保持一定的適應性,我們必須證明,我們做出改變是為了堅持自我,或是承認自身的一致性本身是具有變通性的,但這並不會減弱它的可信度。無法堅持自我,卻依然認可自己,是很有挑戰的。
8、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儘可能準確地展現自己的個性。我們選擇的生活方式通常都直接表明了我們自身的價值觀,或者至少是我們期待他人認為這些選擇代表了我們的價值觀。
9、確立自己個性的最大挑戰在於如何在無須做出迫不得已的選擇的情況下,處理好自我認知與他人感知之間的差異。
10、人們喜歡與他人感知與自我認知一致的人交往,即使是在缺點方面的認知保持一致。自認為個性討嫌的人將故意對那些認為其個性隨和的外人表現得更加孤僻執拗,以期消除他人的錯覺。
11、個性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非一個靜止的目標。在選擇中不斷地雕琢自我,方可逐漸形成每個人的個性。每個人都是雕塑家,我們是在選擇的過程中而非結果中不斷髮現自我的。一旦我們的觀念改變了,一旦我們認為接受選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那麼選擇就不再被認為是一股具有破壞性的力量,而是不斷解放自我的創新過程。一旦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責任便是做出有意義的選擇,即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能夠滿足我們需要的選擇。人與人之間的選擇相互交織,他人是因為我們先前的、當下的選擇而對我們有所認知,絕不是因為那個存在於個人內心深處的“完美的”自己。
第4章 選擇中的理智與情感
1、對於一組選項,人們更容易記住第一個及最後一個,即人們可能首先受到選項的排列位置而非選項的優點的影響。
2、不同的資訊框架構建方式對於人們看待事物的角度及選擇將產生大不相同的效果。無論是收到新資訊或是重新審視舊資訊,我們都會受到資訊展示角度的影響。構建資訊框架是一種有效的資訊處理手段,但有時也會對人們做出決策產生消極影響。
3、無論你的直覺有多敏銳,它都只限於你投入時間和精力獲取直覺的這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