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見習記者繳翼飛 北京報道
1月12日,國務院正式釋出《“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下稱“《規劃》”)。《規劃》在目標中提出,到2025年,數字經濟邁向全面擴充套件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0%。
具體來看,《規劃》提出,到2025年,IPv6活躍使用者數達到8億戶,千兆寬頻使用者數達到6000億戶,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規模達到14萬億元,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應用普及率達到45%,全國網上零售額到到17萬億元,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達到46萬億元,線上政務服務實名使用者規模達到8億人。
數字經濟核心產值有望達到13萬億
中國信通院院長餘曉暉此前表示,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預計中國數字經濟有望保持年均9%的增速,大概到2025年規模超過60萬億。
根據《規劃》要求,到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將從7.8%提升至10%。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GDP現價總量為1013567億元,由此推算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約為7.9萬億元。即使中國GDP按5%的增速來計算,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增加值也將達到約12.9萬億。
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各省市產業規劃的“標配”。 《規劃》也提出,依託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重點區域,統籌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探索建立各類產業叢集跨區域、跨平臺協同新機制,促進創新要素整合共享,構建創新協同、錯位互補、供需聯動的區域數字化發展生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協同配套能力。
目前,北京、上海、四川、浙江、福建等多地密集規劃2022年及“十四五”時期數字經濟具體增長目標。
“十四五”時期,北京力爭數字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7.5%左右,到2022年,北京市數字經濟增加值佔地區GDP比重達到55%,在2025年建成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廣東省提出要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高地,數字經濟增加值力爭到2022年突破6萬億元,佔GDP比重超過50%;四川力爭到2022年,全省數字經濟規模超過2萬億元,佔GDP比重達40%;浙江將深入實施數字經濟五年倍增計劃,“十四五”時期實現數字經濟增加值佔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0%左右。
騰訊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分析師李剛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指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呈現出地域特色,比如雲計算的主要服務商集中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數字文化企業多聚集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貴陽、天津等地聚集了一批以提供基礎雲計算服務為核心業務的企業,成都、重慶、西安等“網紅”城市則是地方特色線上化之後出現的現象。
不過,中信聯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周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目前數字經濟的新業態新模式的突出特點,在於不受地理區域的限制。在新一代網際網路技術不斷完善和新基建加速佈局的情況下,企業可以為全國各地消費者提供更快更全面的服務,也為各類產業叢集跨區域、跨平臺協同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資訊基礎設施向6G邁進
“十三五”時期,我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和第四代行動通訊(4G)網路,第五代行動通訊(5G)網路建設和應用在加速推進。“十四五”時期,中國將繼續保持資訊基礎設施的全球領先地位。
《規劃》提出,將加快建設資訊網路基礎設施,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雲網融合、智慧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慧化綜合性數字資訊基礎設施。
在擁抱機遇的同時,5G與垂直行業的融合也面臨剛需場景較少、投資成本較大、行業壁壘較高等挑戰。
為此,《規劃》提出,加快5G網路規模化部署,推動5G獨立組網(SA)規模商用,以重大工程應用為牽引,支援在工業、電網、港口等典型領域實現5G網路深度覆蓋,助推行業融合應用。
中國通訊標準化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聞庫此前撰文指出,現階段處於5G商用推進與6G研究佈局的疊加期,要大力推進5G商用成熟和技術演進,為發展好6G架橋鋪路,積極開展全球6G技術交流合作,主動抓住新一代行動通訊發展的新機遇。
據瞭解,美國電信行業協會已成立“6G聯盟”,統籌行業科技巨頭推動美國在下一個通訊發展週期(10年)內,實現6G乃至7G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歐盟委員會也在去年12月宣佈,撥款2.4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7.25億元)推出首個大規模6G研究和創新計劃。
《規劃》也強調要前瞻佈局第六代行動通訊(6G)網路技術儲備,加大6G技術研發支援力度,積極參與推動6G國際標準化工作。
賽迪智庫釋出的《6G全球進展與發展展望白皮書》分析,針對5G在資訊互動方面存在的空間範圍受限和效能指標難以滿足某些垂直行業應用的不足,6G將具有更加泛在的連線、更大的傳輸頻寬、更低的端到端時延、更高的可靠性和確定性以及更智慧化的網路特性。6G一般預期將在2030年左右開始商用,未來3-5年將是6G研發的關鍵視窗期。
值得注意的是,《規劃》中還將“加速空間資訊基礎設施升級”列入升級工程,要求提升衛星通訊、衛星遙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支撐能力,構建全球覆蓋、高效執行的通訊、遙感、導航空間基礎設施體系。
相關航天企業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佈局衛星網際網路是未來打造空天地網路基礎設施的重要抓手。基於頻軌資源稀缺和商業潛力,衛星網際網路已成為各國關注焦點。按照衛星軌道資源“先到先得”的國際原則,先發國家將會搶佔更多軌道資源,對其他國家衛星網際網路發展帶來挑戰。按照目前各國公開的發射計劃推算,到2030年左右,地球低軌衛星的容納量就將臨近極限。我國在2020年將衛星網際網路首次作為重要的資訊基礎設施納入國家“新基建”政策支援的重點方向,“十四五”期間,在諸多政策的大力支援下,衛星網際網路相關產業有望迎來快速發展期。
資料要素市場體系將建立
隨著數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資料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驅動力。
《規劃》在目標中提出,到2025年,資料要素市場體系初步建立。資料資源體系基本建成,利用資料資源推動研發、生產、流通、服務、消費全價值鏈協同。資料要素市場化建設成效顯現,資料確權、定價、交易有序開展,探索建立與資料要素價值和貢獻相適應的收入分配機制,激發市場主體創新活力。
周劍認為,數字經濟時代,資料已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工業網際網路正在引發生產正規化變革,其中會產生大量資料,需要把軟體設計作為兩化融合重要基礎,加強專業的資料分析能力建設,發展大量工業軟體,透過軟體裡的演算法及專業化功能,去實現對生產資料等的分析加工,最終形成一個數據驅動製造模式。
餘曉暉指出,由於數字技術發展太快,當前全球在某種程度上面臨數字治理的“赤字”,很多制度與規則的變革跟不上數字技術進步。
“過去15年中,全球資料的跨境流量增長100倍,資料流動帶動了全球GDP的增長以及數字化的發展,但是恰恰是在資料規則上,全球對數字規則的重視以及處理方式仍面臨巨大的挑戰。”餘曉暉說。
對此,《規劃》提出,要健全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建立健全資料安全治理體系,研究完善行業資料安全管理政策。建立資料分類分級保護制度,研究推進資料安全標準體系建設,規範資料採集、傳輸、儲存、處理、共享、銷燬全生命週期管理,推動資料使用者落實資料安全保護責任。
近年來,中國也連續出臺《網路安全法》、《資料安全法》、《個人資訊保護法》、《關鍵資訊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與其他相關法律法規共同構築了中國資料安全領域的法律框架。
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2021年為“網路安全元年”,未來的數字經濟領域裡,企業在用資料要素進行生產的過程當中,為保護資料安全所支付的成本會越來越多。
工信部此前釋出《網路安全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徵求意見稿)》要求,電信等重點行業網路安全投入佔資訊化投入比例將達到10%,重點行業領域安全應用全面提速。
“數字經濟給我們提高了效率和利潤率,同時也必須在超額的利潤裡拿出一部分來支付網路安全成本。這樣才能夠滿足國家法律的要求,保護消費者的利益。”齊向東說。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