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600年的故宮,2000年的敦煌,發生大事了

華夏兒女的鄉愁,又到了得以消弭之時。

中秋將至,河南衛視又在憋大招。

從春晚爆火的《唐宮夜宴》開始,河南衛影片頻出圈,在每個不同的中華傳統節日都糅合了科技與藝術,將大家帶回大唐盛世的種種繁華。

600年的故宮,2000年的敦煌,發生大事了

與此同時,另一場科技與文化的盛宴——“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在故宮博物院開幕。

這是故宮與敦煌時隔70年後的“再次牽手”,這樣的大事不是每一代人都有機會遇到。於是9月17日開展當天,話題立刻衝上了熱搜。

眾生凝望,時光在此鞠躬致敬。

600年的故宮,2000年的敦煌,發生大事了

炫目的殿宇、華麗的服飾、高聳的造像、胡姬的舞步、飄逸的飛天……

身處現代的我們回溯它的時候,我們憑什麼召喚這段瑰麗的歷史?或者說,是什麼為我們保留了如此精美的民族記憶?

關於唐朝的一切,保留最完整的地方在河西走廊的深處——敦煌。

600年的故宮,2000年的敦煌,發生大事了

敦,大也;煌,盛也。這座城市幾乎與中國每一個盛世相關。從漢武帝開始,這裡逐漸成為歷代王朝經營絲綢之路的基地,並在唐朝畫下最淡定的一筆。

文物是文明的掠影,文化是盛世的精魂。

有了敦煌的記錄,盛世文化才得以凝固,並在千年後得以鮮活展現。在那一面面莫高窟的牆壁上:有商人的都市,有華美的舞步,有悲喜與驕傲,有迷惘與天問,如是種種、影影憧憧,沉入文明的祖脈。

關於敦煌,有一個有意思的細節。公元907年,唐覆滅之時,以敦煌為據點的歸義軍並未放棄抵抗,直到1035年才被西夏所覆滅。期間歸義軍在敦煌大興教育、傳承儒學,儘可能將文明的火種向前多延續一點。

彼時並沒有現代民族國家的概念,歸義軍的堅持,更多來自文化的歸屬與感召。

600年的故宮,2000年的敦煌,發生大事了

宋元明沉浮之後,再回首已過600年。

1662年,紫微獨座,百官朝供,8歲的康熙登基金鑾殿。隨後平鰲拜、肅朝綱、復內閣、平三藩、收臺灣、挫敗沙俄、三徵噶爾丹,開啟古代中國最後一個盛世。到了乾隆年間,中國疆域達到歷史最廣,盛世武功、風光無兩。

600年的故宮,2000年的敦煌,發生大事了

隨著歷史學研究的不斷髮展,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發現康乾之盛並不在軍事,而是文化復興。

故宮高牆之內,康熙本人親自找學者編纂百科全書,小說、詩歌、傳記、辭典大量刊行於世。

1753年,在乾隆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位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終於編成了《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堪稱中華傳統文化存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大成之作,文、史、哲、理、工、農、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源頭和血脈。

文明落於紙上、封於卷中、流傳四海。

根植於盛世的中華文化,在極致的巔峰,豐饒補給著人類文明程序。

600年的故宮,2000年的敦煌,發生大事了

600年的故宮,2000年的敦煌,發生大事了

每個文明的盛世,都有相似傳承與發揚。

彼時科技的力量有限,記錄文化的過程極盡艱苦。1600年前,無數僧侶與信眾用簡陋的工具,敲碎冰冷石壁。洞窟外,坊市開了又停,戲臺搭了又拆,浮生碌碌、電光火石。人們用餘生繪圖造像。那片山崗,最後凝結為莫高窟。

如果說敦煌莫高窟是對盛世文化的完美復刻,故宮裡的《四庫全書》則是對中國千年歷史與文化的一次系統性梳理。

造紙術與印刷術經歷無數次迭代之後,於清朝已臻於大成,也讓記錄變得沒那麼辛苦。

據故宮文淵閣藏本,《四庫全書》共收錄3462種圖書,共計79338卷36000餘冊,約八億字。換做唐朝的敦煌,這是無法想象的浩大工程。

600年的故宮,2000年的敦煌,發生大事了

無論是敦煌還是故宮,這些文化的精華皆浮現於盛世,最終見證了盛世,繼承了文化。

最早開鑿於366年的敦煌莫高窟,透過壁畫,留住了盛唐意象。始建於1420年的故宮,見證了同樣波瀾壯闊的歷史。收藏於故宮文淵閣的《四庫全書》則是用文字手段,梳理了千年的歷史文化。

當下,盛世在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新邏輯隱隱浮現:莫高星懸、宮城恢弘。飛天胡旋、丹陛盤龍。因為科技的進步,敦煌與故宮牽手了,它們所代表的兩大盛世交疊,饒有意味。

600年的故宮,2000年的敦煌,發生大事了

故宮和敦煌,600多年和2000多年的兩個傳統文化代表,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它們都是當下最有生命力的文化代表

截至2021年7月,故宮博物院微博粉絲已達1000萬;“雲遊敦煌”小程式訪問數則4400萬人次。同時,雙方更是在不斷出圈,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年輕起來。

古老與活力,為何故宮和敦煌都能過做到無縫結合,答案也在這場時隔70年後的聯展中。

此次聯展是一次真正的“雲”展覽。在舉辦線下展覽的同時,故宮博物院和敦煌研究院分別在“數字故宮”、“雲遊敦煌”小程式中推出線上展覽,透過數字技術,讓萬千大眾足不出戶就能雲上逛展。

線上展廳還精選了包括大月氏簡、胡騰舞銅俑、金累絲嵌珠鳳妃冬朝冠、刺繡佛畫都督府人禮佛圖、步輦圖卷等珍貴文物,動動手指就能詳盡瞭解文物的生平、年代、獨特性。

600年的故宮,2000年的敦煌,發生大事了

在故宮展廳和敦煌莫高窟,當遊客拿起手機,用微信“掃一掃”對準九色鹿和石獅子的雕塑或者相關文化,選擇識物,就可以收到一張來自雲端的明信片,當然你也可以選取自己喜歡的文物圖片,配上應景的文字,定製明信片送給其他人。

這個線上線下無縫交流的“雲”展覽也讓我們看到,科技在保護文物,助力傳統文化煥發新生的洪荒之力。

2015年6月6日,巴米揚大佛涅槃重生,遠在50公里外的人們都看到了它的光芒。

讓大佛“活”過來的,是來自中國的張昕宇、梁紅夫婦,利用高流明的投影儀,將影像直接投在建築或者一個實體上面,投影內容和建築實體結合在一起,產生逼真動態的效果。

600年的故宮,2000年的敦煌,發生大事了

圖源:中新網

專案完成後,張昕宇把價值10萬美元的投影器材和可供機器使用400小時的配件捐給了當地政府。他希望告訴當地人,中國人帶來的不止商機,還有文化。

此後,包括敦煌研究院在內的多家中國機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阿富汗文化部、巴米揚政府等機構的大力支援下,數次點亮巴米揚大佛,也數次在當地點亮了文明的火種。

文化遺憾與科技彌補的情節,反覆上演。

2019年4月15日,一場大火燒掉了巴黎聖母院的穹頂,文物界扼腕嘆息。

好在從2011年開始,已故建築歷史學家安德魯·塔隆曾利用鐳射掃描技術精確地記錄聖母院的全貌,耗時數年最終收集了超過10億個資料點,可以最大程度還原大教堂面貌。技術生成的模型能展示出大教堂最微小的細節,誤差只有約5毫米。

重建絕非易事,但“存進硬盤裡”的聖母院至少給我們留下了希望,讓後人還有機會一睹它曾經的樣子。

600年的故宮,2000年的敦煌,發生大事了

600年的故宮,2000年的敦煌,發生大事了

相比巴米揚大佛和巴黎聖母院,敦煌和故宮何其幸運?

隱憂亦存在。故宮的磚木結構,還能抵擋多少個600年的雨打風吹。年長的敦煌更岌岌可危,在莫高窟目前存有壁畫、彩塑的492個洞窟中,一半以上的壁畫和彩塑出現了起甲、空鼓、變色、酥鹼、脫落等病害。敦煌,可能經不起下一個千年。

1)保護,風流從此不再雨打風吹去

面對不可逆的時間,專家和保護工作者們一直不遺餘力地保護和修復著古老的文明,而騰訊也將科技的力量從多方面持續注入敦煌的保護中。

從30多年前開始,敦煌研究院就致力於敦煌的數字化採集,迄今完成了超過200個洞窟的採集工作。但另一項重要的工作是保護和修復。

600年的故宮,2000年的敦煌,發生大事了

敦煌石窟有超過4.5萬平方米的壁畫,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研究人員們成功修復了其中5000多平方米的病害。

這已經是非常驚人的成績了。因為敦煌壁畫的保護和修復,是一件工作量難以想象的工作。

單單實施修復之前,需要搞清楚壁畫病害的型別、位置和麵積。比如,相對於10平方米的壁畫病害調查,從前期拍攝,到影象處理、匯出、CAD繪圖,按照一個工作人員的工作量計算,大概最少需要96小時。

目前,敦煌文物專家和騰訊多媒體實驗室一起,透過深度學習敦煌壁畫病害資料,形成自動識別並新增圖示的一整套演算法,打造出高效的AI壁畫病害識別工具。雖然現在還在初期,但是在識別壁畫殘損、顏料脫落上,已經有了不錯的成效。

600年的故宮,2000年的敦煌,發生大事了

2)連線,有生之年看盡文物不是夢

中國幅員遼闊,看盡大大小小博物館和歷史遺蹟定是冗長的清單。光一座故宮,裡面寶貝就浩如煙海。

全球博物館藏品結構都是金字塔型,珍貴文物只有塔尖一點。唯有故宮,珍貴文物佔了93.2%。中國4700多家博物館,珍貴文物401萬件,故宮一家佔去4成多。

故宮文物很多,當年故宮人全體動員,對館藏文物進行一次清理就歷時7年。而按照故宮的布展週期,普通人一輩子也未必能走馬觀花瀏覽186萬件文物的十之一二,更別說沉浸式研究與把玩了。

但是,“數字故宮”讓普通人與歷史的距離變得觸手可及。迄今,至少有10萬件文物透過數字技術煥發新生,其中不乏《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珍貴文物。

未來,故宮博物院的數字文物庫會越來越豐富,在有生之年遍覽故宮文物不再是夢。

600年的故宮,2000年的敦煌,發生大事了

3)傳承,薪火相傳聚眾望成希望

莫高窟220窟畫了一幅意味深長的場景:大型胡旋舞場景中,出現三處大型燃燈。燈輪邊,一尊菩薩蹲在地上,一手將剛點燃的燈遞給另一尊菩薩,放置到燈輪上。

這是敦煌,也是中國文化的意義所在——薪火相傳,便是一燈傳下一燈。

600年的故宮,2000年的敦煌,發生大事了

科技終究只是手段,文化傳承終究要靠人的連線,喚醒人人傳承的意識。

2013年,故宮收回了文創產品的主設計權,第二年就推出了“朕知道了”摺扇、朝珠耳機、“六百里加急”行李牌等爆款文創產品。

故宮還充分利用各種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新技術和網路渠道宣傳推廣故宮文化。透過遊戲,故宮珍藏的宮廷服飾、配飾及其背後豐富的內涵,都透過遊戲的方式,有趣地呈現給年輕人。

一針一線,一絲一縷,每個細節都進行了忠實還原;宮燈、擺件、傢俱,每個道具也都來源於故宮的實物。那華服上歷經千年不褪去的色澤,正是我們血液裡流淌的高階審美。

600年的故宮,2000年的敦煌,發生大事了

同樣高階的還有敦煌,近年敦煌研究院將壁畫做成桌布,流露出無處不在的高階。

這幾年日本、北歐主打的冷淡、極簡、素色大受國人追捧。殊不知這樣的畫風正是中國千百年前的原創。

600年的故宮,2000年的敦煌,發生大事了

是的,故宮和敦煌顛覆了人們的印象。

如果說敦煌莫高窟讓唐朝文化薪火相傳,四庫全書則對過往文化進行了系統性梳理,並利用當時的技術,將其變得更易於發揚光大,那麼當下,數字、雲、AI技術,就是在將文化的傳承與推廣推向更深遠、更寬廣的維度。

這個意義上,科技讓文化瑰寶實現重新梳理與彙集,相當於科技時代的修訂“新四庫全書”。

盛世文化的傳承,方式在發展,但本質沒有變,這正是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而不衰的原因。

在西方主流敘事中,中華文化一直是“他者”。古代中國是詩意的想象,而對近代中國則相當不屑。在歐洲部分大學,有關中華文化的研究,長期停留在風水和五行,而千年沉積的文學、哲學、法度、道德卻被忽略。

但這個現象,正在改變。

600年的故宮,2000年的敦煌,發生大事了

接下來的舞臺,正如故宮和敦煌所展示的,中華文化不會只是“他者”,將大大強化文化主體性、主動講故事。

文化賦予時代氣質,科技給予時代力量。

過去四十年,中國經濟已經實現了無可爭議的崛起。接下來的,面對全球化浪潮下的競爭與融合,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已勢在必行。

當下科技+文化,讓歷史中的一切盛世交疊於此時此刻,這本身就是一個絕妙的隱喻:不僅要傳承與重現盛世,還將孕育更大更新的盛世

600年的故宮,2000年的敦煌,發生大事了

分類: 文化
時間: 2021-09-19

相關文章

故宮敦煌特展演繹文明交響

故宮敦煌特展演繹文明交響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根據莫高窟第332窟靈鷲山說法圖仿製的圓華蓋. 杜建坡攝 莫高窟第159窟菩薩立像(何鄂臨摹). 杜建坡攝 ①唐鍍金口三魚蓮瓣紋銀碗. ②唐鎏金狩獵紋杏葉形銅牌飾. ③吐 ...

這條“長蛇”,藏在紫禁城裡600餘年,如今仍在守護故宮

這條“長蛇”,藏在紫禁城裡600餘年,如今仍在守護故宮
<過華清宮>中寫道:"玉輦昇天人已盡,故宮猶有樹長生."中華文化長河,流淌著五千年豐功偉績,前世之文化,乃後世之瑰寶,泱泱中華大地,眾多名勝古蹟誕生於此,匯聚前人智慧, ...

新聞8點見丨50萬就能開戶,北交所為何放寬個人投資者准入門檻

新聞8點見丨50萬就能開戶,北交所為何放寬個人投資者准入門檻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 你知道"緹縈"這個詞嗎?"緹縈"是西漢時期的一名少女,為了讓父親免受肉刑,提出代父受過.漢文 ...

20%富裕人群消耗85%資源,2030年2個地球不夠用,專家這樣說……

20%富裕人群消耗85%資源,2030年2個地球不夠用,專家這樣說……
<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孫冰 | 服貿會現場報道 作為全球服務貿易領域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國際展會,"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也被視為探尋全球服務貿易發展新 ...

家裝行業格局風雲變幻,安樂窩整裝脫穎而出
2020年上半年的疫情對整個家裝行業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挑戰帶來的是機遇與變革:行業格局洗牌,過時的商業模式遭到淘汰,新的模式受到追捧,家裝企業不再因循守舊,開始擁抱技術與創新.隨著疫情的緩和,家裝 ...

一千多年後的新疆迴歸版圖之戰有多難

一千多年後的新疆迴歸版圖之戰有多難
時隔一千多年後新疆再次納入中國版圖有多困難 新疆面積達一百六十六萬平方公里,在地理上是阿爾泰山.天山和崑崙山把其分為南疆和北疆兩個地方,還有我國最大的兩個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在乾隆時期被重新 ...

記錄中國丨雲南沙溪:中外合作,打造古鎮復興新樣板

記錄中國丨雲南沙溪:中外合作,打造古鎮復興新樣板
澎湃新聞記者 張成傑 復旦大學記錄中國團隊 宋心語 許願 何敏君 鄭穎 王宇景 段瑞懷 賴桐桐 邵京 沙溪鎮上本無溪,古巷深深聽馬蹄. 沙溪,一個被青山環抱的"小壩子",位於雲南省 ...

徒步西藏第63天:川藏線曾經最危險路段,通麥、排龍

徒步西藏第63天:川藏線曾經最危險路段,通麥、排龍
2010年7月21日 22日 徒步西藏第63天 64天 通麥.排龍號稱天險,曾經是川藏線最危險的路段,計劃徒步兩天透過. 人的緣份是很奇妙的東西,這不,竟然在去通麥的路上再次遇到福建老鄉莊哥一行四人, ...

為何故宮600年不倒?撬開故宮地磚發現秘密,來看古代匠人的智慧

為何故宮600年不倒?撬開故宮地磚發現秘密,來看古代匠人的智慧
綜述 我國有許多聞名世界的建築,例如我們熟知的故宮,距今已經有600年的歷史了,任憑風雨洗禮,歲月變遷,故宮都穩如泰山一般,屹立不倒.故宮中的建築都是以木材和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利用榫卯結構固定,建造 ...

融匯古今的獨特魅力!時隔70年,故宮敦煌再重逢

融匯古今的獨特魅力!時隔70年,故宮敦煌再重逢
來源:讀特 9月17日,"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在故宮博物院開幕.本次展覽由文化和旅遊部.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承辦.展覽位於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9月17日下 ...

“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午門開展 追溯千年文化傳承脈絡

“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午門開展 追溯千年文化傳承脈絡
"故宮敦煌特展" 今天(9月17日)在故宮午門展廳開展 彙集了敦煌研究院 故宮博物院 以及甘肅省多家博物館藏品 展出188件套文物 策展方還在午門下方的臨時展廳 複製了敦煌莫高窟的 ...

敦煌70年後再造訪!莫高窟經典洞窟原汁原味“搬”進故宮

敦煌70年後再造訪!莫高窟經典洞窟原汁原味“搬”進故宮
70年前,絲綢之路上最閃耀的明星攜寶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亮相,講述千年前的傳奇故事.70年後的今天,<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在午門東西雁翅樓展廳開幕."敦煌"簡.唐胡 ...

“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精彩亮相
中國甘肅網9月20日訊據甘肅日報報道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範國平)9月17日,"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在故宮博物院開展.這是故宮與敦煌時隔70年之後的再次聚首. 本次展覽由 ...

70年後再“相逢”!敦煌莫高窟3個洞窟“搬”進故宮午門

70年後再“相逢”!敦煌莫高窟3個洞窟“搬”進故宮午門
千年時光,萬里敦煌道,一次次相遇,在午門東西雁翅樓重演.這場<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上,"敦煌"簡.唐胡騰舞銅俑.曾供奉在故宮寶華殿的旃檀佛造像等188件來自絲綢之路 ...

為了敦煌特展,故宮拿出了秘藏60年的大小忽雷

為了敦煌特展,故宮拿出了秘藏60年的大小忽雷
這次進宮正好遇上<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開始沒幾天,因為現在故宮博物院的院長是從敦煌研究院來的,所以這個展搞得挺隆重,展品級別都挺高的,不但有故宮一直秘不示人的大小忽雷,還有三個原大複 ...

女星嫁入豪門住什麼房?郭晶晶家坐擁泳池海灘,王豔家住故宮邊

女星嫁入豪門住什麼房?郭晶晶家坐擁泳池海灘,王豔家住故宮邊
圈中有不少女明星嫁入豪門, 嫁入財力雄厚的豪門之後,自然也就住上了豪門標配的豪宅. 雖然豪宅都是豪華奢侈的,但裝修.景緻等都是各有不同. 1.王豔:家住故宮邊 王豔是大家熟悉的女演員,她在<還珠 ...

故宮半夜用剷車挖《永樂大典》?別鬧!請簽收中秋新展指南

故宮半夜用剷車挖《永樂大典》?別鬧!請簽收中秋新展指南
星期日 2021年9月19日 中秋小長假首日,北京下了一天的雨.即便如此,也並未影響新展開幕的腳步.假期似乎總有種魔力,一開場必須有點特別的事.比如這次的故宮"挖"<永樂大典 ...

故宮裡的年輕人,都在忙些啥?

故宮裡的年輕人,都在忙些啥?
故宮博物院,是北京城中軸線上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宮牆內厚重的文物穿越時空,向千萬遊客訴說古老的故事.隨著故宮新文創的出圈,"90後"逐漸成為了故宮遊客的主力軍.面對日趨年輕的小夥伴 ...

千年的敦煌遇上六百年的紫禁城

千年的敦煌遇上六百年的紫禁城
莫高窟第159窟中唐時期的菩薩立像(臨摹) 唐代的小忽雷 唐代的胡人牽駝磚 莫高窟第112窟的壁畫<伎樂天反彈琵琶>(複製) 元代的回鶻文木活字(左)和景教十字紋銅牌飾 北涼的高善穆石造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