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在朝鮮戰爭情勢嚴重之前,毛主席最初是欽點粟裕做主帥去朝鮮戰場抗擊美軍的,但粟裕因重病不能去朝鮮戰場指揮戰爭。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突然爆發。僅僅兩天後,美國總統杜魯門就正式宣佈入侵朝鮮,並命令美軍第七艦隊進入我國臺灣海峽,目的是協防颱灣島。隨後,杜魯門又迅速與國民黨蔣介石簽署了所謂的臺灣“防禦條約”。
毛主席此前一直在部署攻臺戰役,朝鮮戰爭爆發後,毛主席和中共中央被迫推遲攻臺戰役的準備工作。
1950年6月30日,毛主席命周恩來總理約見協助粟裕攻臺的海軍司令員蕭勁光,並傳達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指示:“推遲解放臺灣島的時間。”
與此同時,毛主席決定將粟裕(原第三野戰軍軍委書記,此時正在一直準備攻臺戰役)調往東北邊防。命令粟裕出任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準備奔赴朝鮮出國作戰,抗擊美軍。
1950年7月6日晚11點,毛主席親筆給粟裕寫了一封電報,同時通知了陳毅(時任華東軍區司令員)、饒漱石(時任華東局書記兼政委)。內容是急召粟裕來北京接受新的重要任務(電報如下):
粟裕同志,同時告知陳毅、饒漱石:粟裕同志被委以重任,現要執行重要任務。請粟裕在7月16日前完成第三野戰軍的交接工作,7月18日來北京接受任務。粟裕來北京時可以帶著隨行參謀和秘書。
毛主席在深夜親筆擬寫緊急電報,並下達重大緊急任務,這個任務是指任命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為出兵抗美援朝做準備。毛主席交給粟裕去交接三野軍務的時間只有兩週不到。
次日(7月7日),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周恩來副主席主持召開了毛主席委託的第一次國防會議,目的是討論朝鮮戰爭局勢和國防問題。
參加這次緊急國防會議的人物還有:朱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聶榮臻(代總參謀長),羅榮桓(總政治部主任),林彪(四野司令員)等人。
會上,周恩來轉達了毛主席對朝鮮形勢的評估,和決定成立東北邊防軍隊以加強東北邊防要塞,作出了必要時出國支援朝鮮人民軍的決定。倘若東北邊防軍赴朝作戰時,就改穿志願軍軍服。
後來下定決心出國作戰的“志願軍軍裝”是隻去掉了帽徽和領章的解放軍制服。
隨後,周恩來就東北邊防部隊的指揮機構、兵力部署等方面提出了建議,並宣佈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
同日,毛主席對會議形成的初步決議作出批示:“今天會議所決定的事項已商定,請立即執行。”
中共中央軍委立即開始落實各項工作,包括通知粟裕準備上任並動員軍隊。
7月6日深夜,粟裕接到了毛主席的緊急電報,隨後又接到了中央軍委的任命通知。但此時,他的身體狀況很差,常年伴隨著腸胃病、高血壓等疾病反覆發作,每天頭疼頭暈,連工作時都得靠著健腦器。
粟裕6次負傷,最重的一次是在1930年紅軍時期水南戰役中頭部中彈,頭顱內被打進了3塊彈片,直到1984年粟裕去世時候被火化的時候,才發現了這3塊碎彈片。這3塊彈片竟然在粟裕頭顱記憶體在了54年!這3塊彈片就是導致粟裕頭疼幾十年和沒去抗美援朝的原因。
半年前的淮海之戰,戰局危急之時,粟裕七天七夜沒有合過眼。他患有高血壓和美尼爾氏綜合症(經常眩暈、耳鳴,腦袋像針刺一樣),他的血壓竟然高達180-200。即使佩戴了健腦器也沒有用。
粟裕的貼身警衛每日反覆幫他按摩頭部,或用冷水直接淋頭以緩解疼痛。戰爭危急之時,是在扛不住了,粟裕就乾脆躺在擔架上指揮戰鬥。
淮海戰役結束後,粟裕也沒有時間去療養,又得去準備渡江戰役。也就是在渡江戰役前,才回到濟南休養了僅僅一個月。
除此之外,在解放戰爭時期,粟裕從未遠離戰爭前線!在1950年上半年又繼續潛心工作,為攻臺戰役做緊鑼密鼓的準備。
突然得知毛主席親自發電報欽點他來北京接受新的重大人任務,去東北準備抗美援朝,他覺得這是中共中央對自己的信任,應該承擔這份重則。但考慮到身體狀況欠佳,怕身體撐不住,會導致指揮也很困難,耽誤了國家大事。
於是,粟裕認真地給毛主席回了電報,說明了自己的身體狀況,問是否可以考慮換個同志去擔任抗美援朝總司令。
粟裕說:“如果我接受這個任務,如果因為身體而沒能好好指揮,會給國家造成大麻煩。”
毛主席為何首當其衝欽點粟裕去東北抗美援朝,是因為在國內戰爭中,粟裕是戰績最好的野戰軍司令員,曾經和蔣介石的美軍裝備精銳部隊打過仗。因此,毛主席仍然堅持要粟裕來京,但把他到北京的預定時間推遲到了八月初。
1950年7月10日,接到粟裕電報的毛主席親筆寫了回信說:
粟裕同志並告知陳毅、饒漱石:
來電悉。有病應當休養可以緩來,但仍希望你於八月上旬能來京,那時如身體已好,則擔任工作,如身體不好則繼續休養。
根據粟裕的病情,毛主席讓粟裕抵達北京受命的時間延遲了約20天,希望他的病情能快點恢復。
不久,毛主席又指示陳毅與粟裕當面溝通,明確要求他指揮抗美援朝戰爭。
也是在7月10日這一天,周恩來按照毛主席的安排,再次召開國防會議。會上,周恩來宣佈任命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蕭勁光為副司令員,蕭華為副政委。
蕭勁光和蕭華是毛主席為粟裕精心挑選的兩名軍政代表。蕭勁光是東北民主聯合軍(後更名為東北野戰軍)副司令員,是林彪的副手;蕭華則是時任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是羅榮桓將軍的副手。
蕭勁光、蕭華二人都長期在南滿等靠近朝鮮邊境的地方作戰,熟悉東北和朝鮮的風土人情和地貌。蕭勁光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在紅軍時期與粟裕私交甚好,可以說更適合當粟裕的副手。
從這樣的人事安排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粟裕此時的位置,和林彪、羅榮桓不相上下,兩人都是野戰軍的帶頭人。
當即接到命令後,粟裕身患重病,不得不休養治療。
多次接到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電報,粟裕雖身負重病,仍坦然地接受了任務。 “如果毛主席要我去,我不能拒絕,”他說,“我會去的。”
粟裕一邊治療,一邊又為接受新的任務做準備。根據毛主席“可配幾名隨行參謀和秘書”的命令,粟裕要求華東軍區空軍去研究已經入侵朝鮮的美軍作戰能力以及敵機數量;同時要求華東軍區暨三野司令部選配為東北邊防軍指揮部的參謀。
粟裕又向中央軍委提議,將第三野戰軍的主力9兵團(原先是用來準備攻臺戰役的)調往東北邊防軍。
然而,粟裕的病情卻一天比一天糟糕,不僅不能繼續工作,就連環顧四周都困難了。吃飯時,粟裕不得不把食物放在一條直線上。迫不得已向軍委和毛主席請假接受治療,力爭早日恢復健康。
1950年7月14日,經中央軍委批准,粟裕赴青島休養。
粟裕去青島休養三天後,毛主席仍然掛念著讓粟裕來京一事。
7月17日,毛主席再次親自以中央軍委名義,發電報給華東局,要求粟裕8月初報告身體狀況,一再強調倘若粟裕身體痊癒,必須迅速趕赴北京接受新任務。
然而,經過半個月的休養,粟裕的情況依舊沒有好轉,粟裕更是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8月1日,粟裕特意要求來青島探望的公安部部長羅瑞卿,委託他帶封信給毛主席,信的內容就是按照毛主席“八月初彙報身體狀況”的要求,講述了身體狀況。
粟裕首先報告了自己的病情更加嚴重了:“休息期間除了雙手沒有以前在南京時顫抖得厲害,頭暈、頭痛不見好轉,眼睛也看不了檔案檔案,只能簡單地看報紙,每次看報紙時間不能超過20分鐘,就連出去轉轉也最多就一個多小時,不然就頭暈受不了。”
然後他也談到了自己的焦慮:“因為接受新任務的時間快到了,但我的病情卻沒有好轉,我的心情更加焦躁,更不能休養精心。”
根據醫生的診斷,粟裕的病情是“短期內無法痊癒,病情很嚴重,需要治療很久”。
粟裕判斷“按照目前的戰況發展,朝鮮戰場惡化似有一段時間”。所以他要求毛主席批准他“延長休息時間,集中精力休息,儘快恢復工作”。
8月8日,毛主席收到了由羅瑞卿帶來的粟裕的信。毛主席非常關心粟裕的病情,立即回了信:
粟裕同志:
羅瑞卿同志帶來的信我收到了,你病情仍然嚴重,甚是掛念。目前新任務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養,直至病癒。至於休養地點,倘若青島合適則在青島休養,如青島不甚合適,可來北京休養,望酌定之。
粟裕將毛主席的這封信儲存了30多年年,直到1983年4月,才交給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還親自寫下了以下說明:
“這是毛主席在1950年給我的回信。我在青島療養期間給毛主席報告了我的病情。信中提到的新任務就是指揮抗美援朝戰爭。由於我的病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最後是改由彭德懷赴朝作戰。”
1950年8月31日,由於粟裕病情嚴重一直沒去東北邊防軍隊,暫時代替粟裕指揮邊防部隊的高崗由於主帥沒到場,也就一直沒有做出充分準備,影響了接下來的戰鬥。高崗本人不懂軍事,也沒有指揮大規模戰鬥的經驗。
因此,高崗焦急地打電話給中央軍委和毛主席:“我們建議指揮部總司令能夠儘早來東北,一邊做好充分戰鬥準備。
直到此時,粟裕的情況都沒有好轉。
8月下旬,粟裕按照毛主席的指示離開青島休養,但是他沒有去北京,而是去了江蘇無錫休養。
9月初,他經上海回到南京繼續療養。
儘管病情依然嚴重,但粟裕還是在9月5日華東軍區總參謀部呈給他的《關於第九兵團參加東北邊防軍的行動方案》上籤了名,用他的實際行動支援抗美援朝。
由於粟裕的病,已經不足以擔負起指揮抗美援朝戰爭的重任。毛主席只好作二次準備,開始考慮讓四野司令員林彪率兵參戰。
不過,林彪也在養病中。1950年上半年海南島解放後,林彪雖然擔任中南軍區司令員,但是他基本撇下了中南軍區事務,下半年還回去了北京。
毛主席給林彪帶了幾次口信,以示中央要求其擔任東北邊防司令員,準備去朝鮮抗擊美軍。
9月初,柴成文(時任中國駐朝鮮大使參贊)從朝鮮回國,給周恩來寫了關於朝鮮戰場的報告。周恩來讓他向林彪彙報。
柴成文推測毛主席可能是想讓林彪統帥軍隊,於是周恩來讓他向林彪彙報。
林彪向毛主席報告說,他每晚失眠,怕風、怕光,身體虛弱多病。
毛主席也知道林彪病了。但是心想當時美軍還沒有越過“三八線”,抗美援朝總司令的任命情況可以根據情況再等幾個月。
因此,在9月3日,毛主席回覆高崗的電報,指出:“粟裕、林彪他們倆都病了。而蕭勁光、蕭華二人手頭上也有工作,暫時不能去東北邊防軍,幾個月後就有可能去了,時間應該還是有的。”
從這封電報中可以看出,毛主席把粟裕、林彪兩人一起作為抗美援朝最高司令官人選考慮。他在等著粟裕和林彪的病情都好起來。幾個月後,粟裕和林彪哪個好,他會決定誰去東北。
由於抗美援朝最高指揮官的人選及指揮結構尚未確定,在局勢突然惡化的情況下,毛主席不得不匆忙任命彭德懷為統帥。
到彭德懷接受新任務時,由於沒有時間去仔細組織指揮機構,彭德懷只好將第十三兵團的指揮部作為志願軍指揮部。
毛主席在回覆高崗的電報中,還警告說:“對於省級主要同志,只談邊防,不談其他。”
這再次表明,毛主席要求戰術秘密謹慎,對省幹部以外的人只說這是東北邊防,而不是赴朝抗擊美軍,以免過早暴露我國志願軍出國作戰的機密。
1950年9月15日,朝鮮局勢惡化,美軍在朝鮮半島中部西海岸仁川港登陸。
隨後,美軍全線入侵朝鮮“三八線”,“三八線”福建的朝鮮人民軍情況危急。
10月2日凌晨2時許,毛主席緊急致電鄧華(時任東北邊防13兵團司令員):“請請鄧華將準備情況,及是否可以立即出動即行電告”。
毛主席準備派東北邊防軍正式抗美援朝,但彼時出國作戰的總指揮人員尚未選定。
毛主席原以為可以再等等粟裕和林彪的病情好轉,沒想到美軍突然入侵“三八線”,現在出兵迫在眉睫,不能再耽擱了。
經過兩天兩夜的思考,毛主席想到了彭德懷(時任西北軍區的司令員)。
10月4日,彭德懷還在研究審閱大西北建設計劃,突然就被中央辦公廳的人帶去北京,彭德懷去北京前對此事並不知情,連軍區交接工作都沒有做好,令彭德懷更想不到的是,此去北京,竟然是接受抗美援朝總指揮的任務。
10月8日,毛主席下令,正式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最高總指揮。
由於東北邊防軍指揮機構尚未建立,彭德懷來不及整編,毛主席決定將東北邊防軍第13兵團的指揮機構升格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總司令部。
10月19日,東北邊防軍正式更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式踏過鴨綠江,投入戰鬥。
在彭德懷被任命為抗美援朝總指揮的同時,毛主席還掛念著粟裕的病情,決定將粟裕送到蘇聯接受進一步治療,以便粟裕與蘇聯協商後儘快康復。
1950年12月,粟裕抵達蘇聯莫斯科。經過一個月的初步檢查,被診斷為長期過度疲勞,傷勢較多,其中腦神經兩次受傷,需要長時間的治療和休養。
後來,粟裕還被發現腸子錯位了,互相扭曲了。醫生判斷病因應該是戰爭期間因翻滾、墜落、或者頻繁摔打而造成的嚴重內傷。
1958年,粟裕遭到不實批評,1984年2月5日,粟裕病逝。直到粟裕病逝的10年之後,也就是1994年12月才得到平反。
在這期間,粟裕的戰績被淡化,就連毛主席最初欽點粟裕為抗美援朝最高總指揮的大事件,都鮮為人知。
粟裕將軍堅守在前線抗戰23年,但無情的傷病還是讓他錯失了去朝鮮作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