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月3日發表文章預測決定2022年的幾大經濟趨勢,作者是美國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首席全球策略師魯奇爾·夏爾馬,全文摘編如下:
新冠疫情已經連續第二年重塑世界——它沒有改變一切,但是加快了從人口生育率下降到數字革命的許多趨勢。以下展望了這些趨勢將可能如何決定2022年。
生育率下降
全球夫妻有很多機會生育,但他們顯然不願將孩子帶入一個防疫封鎖的世界。下降的出生率拖累了全球經濟增長,並且出生率在疫情期間以更大幅度下滑。從長期看,生育率下降將進一步減少世界勞動年齡人口。目前世界上已經有51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日漸縮減,比2000年的17個有所增加。
債務陷阱
在政府借款的推動下,已經積累40年的全球債務在疫情期間加快增長。25個國家的總債務與GDP之比超過300%,而上世紀90年代中期債務負擔這麼高的國家數量為零。各大央行的印鈔行動繼續導致金融市場膨脹並加深債務陷阱。很顯然,出於對破產和傳染效應的擔心,已經對債務上癮的社會發現自己很難回頭。
不是上世紀70年代的情況
工人減少、政府支出增加以及公共債務不斷上升都指向更高的通脹率——但可能不會像一些專家擔心的那樣達到上世紀70年代的兩位數水平。政府支出應該會在2022年放緩,而技術變革將繼續抑制價格。更大的風險在於資產價格。金融市場的規模已增至全球經濟的4倍,當市場崩盤時,通貨緊縮往往緊隨而來。
綠色通脹
抗擊全球變暖的努力正在推高對銅和鋁等綠色經濟需要的金屬需求量;不那麼廣為人知的是,綠色政治正在減少各類原材料的供應。過去5年來,對礦場和油田的投資急劇下降。結果是大宗商品價格出現“綠色通脹”,達到自1973年以來的最大年度漲幅。
生產率悖論
疫情期間數字服務迅速普及,然而它並沒能結束全球生產率增長長期下滑的現象。2020年生產率飆升的地區僅限於美國,並且已在去年末逐漸消失。迄今為止的證據表明,在家遠端工作的員工工作時間更長,產出更低。儘管技術變革加速,但生產率增長持續疲弱,這一悖論仍然存在。
資料本地化
新冠疫情暴發時,世界已經在轉向內向。除資料外,所有事物(貿易、資金、人員)的流動都在下降。2022年的網際網路流量可能會超過截至2016年的全部累計流量,這讓人意外,不過資料跨越國界傳播正受到阻礙。
“區域性泡沫”破滅
儘管當今被稱為“什麼都是泡沫”的時代,但是有幾類資產確實顯示出典型的泡沫跡象,這些跡象包括價格在12個月內翻番和瘋狂交易。這些“區域性泡沫”目前席捲加密貨幣、清潔能源、沒有盈利的科技公司以及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過去一年來,這些資產都曾出現從峰值下跌35%或更多的情況,而超出35%這一跌幅的泡沫很少能恢復。尚存的一線希望是,像這樣的科技行業泡沫破滅往往會留下一些可能成為巨頭的倖存者。
散戶降溫
去年,散戶投資者衝進全球牛市的第13年,而興奮的遲來者往往預示著牛市即將結束。從美國到歐洲,數百萬人首次開設交易賬戶,許多人以瘋狂的速度借錢購買股票。這種狂熱很少能夠持久,表明即使股市大盤並未陷入危險,最受散戶投資者追捧的股票仍很可能面臨風險。
實物資產仍然重要
對元宇宙日益升溫的炒作,貌似預示著實體經濟將要走下坡路,但是價格顯示了另一種圖景。數字原住民也需要實體住房。千禧一代和Z世代的需求推高了2021年的住房市場價格。未來的技術不會使物質資源過時。相比燃油汽車,電動汽車要消耗多得多的銅。每個網路化身的背後都是一個人,而勞動力短缺正在推高工資,即使是對於卡車司機等最受自動化威脅的工作崗位也不例外。現在就唱有形資產的安魂曲為時尚早。
來源:參考訊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