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戰 ◎
1941年以後,隨著反“掃蕩”、反“蠶食”鬥爭的日趨尖銳、殘酷,冀中蠡縣宋家莊在鬥爭實踐中總結經驗,逐步把孤立的隱蔽洞改造成地道。中共冀中區委及時推廣了人民群眾在對敵鬥爭中改造平原地形的這一創舉,很快在平原地區普遍地開展了挖地道運動。到1944年冀中地區地道總長達1.25萬公里。構築的地道,一般有各種保證安全和便利作戰的設施,地面工事和地下工事相結合,具有堅固隱蔽、能打能藏、能攻能守、可進可退等特點。有些地道還村村相連。有的地道建有休息室、會議室、倉庫、水井,甚至有牲畜圈,成為一座地下村莊。在敵人“掃蕩”時,軍民依託地道,與其他戰法相結合,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這種戰法,對開展平原游擊戰起了重要作用。
地道戰
地雷戰 ◎
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根據地軍民使用各種地雷同敵人鬥爭的一種作戰方法。開始時,是民兵用集束手榴彈埋放在日偽軍必經之地,以繩拉火引爆,殺傷敵人。後來,不斷改進,就地取材,軍民協力,自力更生製造炸藥,製成各種地雷。有鐵製的、石制的、陶器制的;有利用壺、罐、瓶等日用品改制的,埋設於敵人必經的路上、溝邊、村口、井旁和可能集合的空場地等,敵人所到之處,處處開花。形成群眾性的爆炸運動,給敵人造成很大威脅。這種作戰方法,保護了根據地人民的生命財產,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隊的作戰行動。
地雷戰
麻雀戰 ◎
小群分散狙擊襲擾敵人的一種遊擊作戰方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戰爭中,游擊隊和民兵依靠人民群眾,利用地形熟悉的有利條件,三五成群,忽聚忽散,出沒無常,靈活機動,對敵人實施突然準確的射擊,以殺傷、消耗、迷惑、疲憊敵人。採取的主要手段有:一是襲擊,用以打擊駐止的敵人;二是伏擊,用以打擊運動的敵人;三是狙擊,嚴密隱蔽,瞄準時機,用冷槍殺傷駐止或運動的敵人。抗日戰爭時期,各地區的游擊隊和民兵以麻雀戰打擊日偽軍,取得了較好的戰果,消耗了敵人的戰鬥力。
麻雀戰
破襲戰 ◎
亦稱“破擊戰”。破壞或襲擊敵人交通運輸線、後方補給系統、指揮通訊系統、工程設施、基地、據點等的一種作戰方法。目的是給敵人的機動、聯絡、補給等造成困難,消耗和消滅敵人。抗日根據地的軍民,為了挫敗日偽軍對根據地所進行的殘酷“掃蕩”和“蠶食”,翻鐵路、割電線、炸橋樑、毀公路,給敵人的機動、聯絡和補給製造障礙,牽制和打擊了日偽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對平漢、正太、白晉等鐵路,曾進行過多次大規模的破襲,予日偽軍以有力的打擊。
破襲戰
圍困戰 ◎
中國敵後抗日軍民拔除日偽軍安設在根據地的據點的一種戰術。根據地的正規軍、游擊隊、武工隊和民兵相結合,依靠人民群眾的配合和支援,包圍日偽軍據點,切斷敵人與外部的聯絡,然後以軍事進攻和政治攻勢相結合的方法,達到拔除其據點,消滅日偽軍的目的。由於中國地方廣大,日軍兵力不足,一般只能孤守一些據點,這一戰術曾被廣泛使用,並取得良好效果。
圍困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