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實發展子公司26億應收款“踩雷”,專網通訊“餘震”還會持續多久?
作者 | 盧泳志
編輯丨高巖
來源 | 野馬財經
融資性貿易“黑天鵝”再現江湖,專網通訊“餘震”波及上實發展子公司上實龍創。
1月11日,上實發展(600748.SH)曝出控股子公司上海上實龍創智慧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實龍創)的應收類款項存在部分不可回收風險。
圖片來源:企業公告
上實發展公告稱,公司收到上交所監管工作函,根據要求就上實龍創應收類賬款事項開展自查工作。截至2021年末,上實龍創未經審計的應收類款項合計約26.15億元,在其截至去年6月底的總資產的佔比超過70%。
每經評論員杜恆峰表示,對於市值約70億元、2021年前三季度歸屬淨利潤約4億元的上實發展來說,極端情況下的損失可能是致命的。
據第一財經報道指出,該公司應收款項風險很有可能與去年上半年爆發、涉及近20家A股公司的“專網通訊”騙局有關。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底一起利用貿易空轉套取資金的刑事案件判決中,涉事企業就包括上實龍創。另外,上實龍創部分下游客戶也與此前專網通訊騙局中的爆雷客戶重合。
上實發展相關人員表示,“現在還在業務清查過程中,涉及合同較多,需要時間進行完整清查,才能給出自查結果,我們會有相應的工作組和外部機構,目前自查時間預估至少需要一週。”
再現“專網通訊騙局”影子
官網顯示,上實發展主營業務為房地產開發與經營,經營模式以中高階住宅開發為主,兼顧商業地產的開發及運營。公司實際控制人為上海市國資委。
上實發展旗下主營業務包括房地產投資、不動產經營、物業服務和智慧城市運營。其中,在智慧城市運營方面,上實龍創作為智慧城市產業數字化運營服務商,運用新一代資訊科技,以智慧物聯(AIoT)、邊緣計算和行業SaaS應用為城市提供專業的智慧解決方案。
據財報披露,2021年前三季度,上實發展營業收入51.08億元,同比下降3.5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08億元,同比下降8.75%。上實發展表示,營業收入變動主要是源於房地產銷售結轉收入有所減少。
關於上實龍創的業績,上實發展披露,2021年上半年,上實龍創虧損約1.52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為-5.85億元。
圖片來源:上實龍創官網
對於上述應收類賬款風險的解釋,上實發展披露,2021年上實龍創未經審計的應收類款項合計約26.15億元,其中部分業務可能涉及融資性貿易,該類業務模式存在重大經營風險。
據瞭解,融資性貿易又被市場稱為“貿易型融資”、“供應鏈金融”,是指參與貿易的各方主體在商品及服務的價值交換過程中,依託貨權、應收賬款等財產權益,綜合運用各種貿易手段和金融工具,實現短期融資或信用增持目的,增加貿易主體的現金流量。
因此,融資性貿易本質上應基於真實的貿易關係,並透過在貿易各個環節中金融工具的運用,為促成貿易而進行融資,是“貿易+融資”的組合,並非簡單的貿易行為或是單純的融資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上海電氣曾踩雷“專網通訊”騙局,其專網通訊業務被曝逾80多億應收賬款或無法追回,市場分析就指出,其業務或涉及“融資性貿易”。
和上海電氣相似,上實發展應收賬款無法追回也出現了融資性貿易的影子,並且很有可能與去年上半年爆發的“專網通訊”騙局有關。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所謂專網通訊,是指專為政府與公共安全、公用事業和工商業等提供的應急通訊、指揮排程、日常工作通訊等服務,區別於電信運營商參與運營的公眾通訊網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之前多家出現應收款逾期的上市公司中,欠款方都指向了一家名為環球景行實業有限公司(下稱“環球景行)的企業,其中包括瑞斯康達、中利集團。
而上實發展2021年半年報的應收款項欠款方中,同樣出現了環球景行的身影。根據披露,去年上半年,該公司按單項計提壞賬準備2.26億元,環球景行以2483萬元的全額計提,在該科目的計提金額中排在第二位,計提原因是預計無法收回。
另外,據清流工作室報道,上實龍創還與上海電氣有過交易往來。根據上海電氣今年1月1日回覆上交所的公告,去年8月17日,公司將所持上海電氣國際經濟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電氣國貿)80.59%股權轉讓給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而近三年,電氣國貿前十大客戶包括了上實龍創,並且銷售給上實龍創的是衛星電子訊號模擬器。
有業內人士指出,在交易中,上市公司以預付款形式將資金流向供應商,之後供應商或其隱性關聯方將資金透過下游客戶迴流上市公司,提振公司業績;但當其中供應商方面資金閉環斷裂,上市公司的資金風險便瞬間暴露。
2021年,國新辦就2021年上半年中央企業經濟執行情況舉行新聞釋出會。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就曾提到,要嚴管非主業低毛利大宗商品貿易這種業務風險,嚴控金融衍生、融資擔保、PPP等業務風險,堅決禁止開展融資性貿易業務。
“專網通訊”騙了上市公司250億
2021年5月30日,從上海電氣釋出公告表示87億應收賬款爆雷開始,一個以專網通訊業務為幌子的隱蔽融資性貿易網路浮出水面。
之後,宏達新材、瑞斯康達、國瑞科技、匯鴻集團、中天科技、凱樂科技、中利集團、康隆達等A股上市公司紛紛披露類似業務產生重大損失的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上市公司都陷入了一個由神秘人隋田力打造的以“專網通訊業務”為餌的局。在這個“專網通訊局”中,上述上市公司累計涉及的風險金額已接近250億元。
資料顯示,上海電氣上海電氣子公司電氣通訊的第二大股東為上海星地通,後者法人和實控人正是隋田力。
此前,公告了被隋田力旗下的航天神禾、星地通等公司,捲入“專網通訊”貿易迷局的上市公司已經有9家了,如果全部成為壞賬,依據公告保守計算,總金額合計243億元。如果將《新財富》雜誌盤點到的公司都計算進去,再加上被媒體扒出來牽涉的公司,目前涉及上市公司已經有15家。
圖片來源:野馬財經制圖
隋田力也是一家市值1.2億元的新三板公司海高通訊(839211.NQ)的實際控制人。8月2日,公司公告稱,無法與公司實際控制人之一隋田力取得聯絡。據瞭解,隋田力目前涉及案件,正在被公安機關偵查之中。此外,公司另一實控人劉青也失聯了,但未能瞭解到具體原因。
2016年3 月,隋田力和劉青收購了海高通訊50%的股權,目前持股比例降為48.15%。是公司實際控制人,劉青是隋田力老婆的弟弟的配偶,也就是隋田力是劉青的姐夫。
根據《新財富》雜誌報道,隋田力的玩法設計並不複雜:與隋田力關係緊密的國企客戶預先支付上市公司10%的預付貨款,要求定製貨物,上市公司在收到預付款後半年到一年時間交貨,客戶對產品驗收合格後再支付90%的尾款。供應商一般是國企客戶推薦或者指定的隋田力旗下公司,但是上市公司卻要預付100%的資金採購原材料。
圖片來源:《新財富》雜誌
不過,康隆達是另一種玩法,隋田力旗下公司透過向上市公司預付10%的貨款,收到貨卻不支付其餘款項,但是上市公司已經向下遊廠商支付了90%的原料採購款,給上市公司留下巨大風險。
盤點目前已經公告的9家上市公司共同出現的問題是,要麼是下游公司供貨出現問題,但是上市公司卻已經掏了100%的資金,導致上游國企客戶不需要支付後續資金。要麼是上游公司收到貨之後,卻不支付其餘的90%貨款,上市公司卻已經掏了100%的原料採購款。合計留下一個243億的窟窿,有可能部分或全部成為壞賬。
隋田力這個連環局,最關鍵的一步是採用定製的貨物合同,利用了定製貨物預付金10%的行規漏洞,再佐以國企背景的客戶下單背書,所以讓15家上市公司踩雷。
根據康隆達的公告,其控股孫公司——易恆網際的客戶航天神禾(隋田力旗下公司)向其支付了10%的預付貨款,易恆網際則向下遊預付了90%的原料採購款,但是目前履約出現問題。航天神禾在收到產品後,未按照合同約定付款1504萬元。如果出現極端情況,最終可能對公司的歸母淨利潤造成的損失金額3億元,佔淨資產的27.53 %。
根據康隆達年報,其預付款突然從2019年末的0.11億增加至2020年末的4.15億元。目前並不清楚,其合作伙伴是否還有與隋田力有關聯的公司。
“大專生”隋田力的連環騙局
上海電氣爆雷子公司的第二大股東星地通是這一精妙棋局中另一關鍵平臺。要麼出現在上述爆雷上市公司的前五大客戶中,要麼出現在前五大供應商名單中,或者是前五大預付款客戶名單中。
新宏泰(603016.SH)公告曾披露過,星地通註冊資本3000萬元,主要從事通訊行業硬體貿易業務。其中,隋田力持股90%,鄒旬一持股10%。到2018年6月,星地通增資到3億元。因為,星地通“申請軍工涉密資訊披露豁免”,從而不需要披露經營狀況。
與星地通合作的公司處境堪憂,要麼被披星戴帽,面臨退市,比如*ST華訊、ST新海;要麼業績暴雷,比如曝光出83億鉅虧的上海電氣;2020年鉅虧29億元的中利集團;要麼收到交易所問詢函,比如宏達新材,2021年上半年預虧9千萬到1.2億元……
不得不承認隋田力整合資源的能力驚人。目前能夠透過公開途徑查到的,上海星地通及其實控人隋田力,是上海電氣子公司電氣通訊的二股東。
圖片來源:“全國智慧製造創新創業大賽”官網
根據公開資料,隋田力出生於1961年8月,中國國籍,大專學歷。1979年1月至1994年5月,在部隊服役。據海高通訊2020年報披露,1994年5月至1998年10月,隋田力任江蘇省公務員。1998年之後,隋田力進入星地通研究所,此後開始進入商界。
在全國智慧製造創新創業大賽官網中,隋田力是專家成員。在其主頁介紹中,稱隋田力是中國電子工業科學技術交流中心負責人,曾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任職。
雖然連續坑苦了15家上市公司,但是隋田力本人與其一致行動人劉青僅擁有一家新三板掛牌企業海高通訊,市值不過1.2億元。
如今,隨著公安機關的介入,相信接受調查的隋田力和失聯的劉青,終會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應有的代價。但是,留個A股的教訓是深刻的,一位大專學歷的新三板實控人,透過定製的專網通訊業務這種模式,竟然能調動國企配合,將十餘家上市公司玩弄於股掌之上,留下數百億的窟窿,最終由投資者埋單,足見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風險防範還有不少漏洞。
你覺得隋田力的設計足夠精妙嗎?還會有新的上市公司踩雷嗎?歡迎在評論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