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9日,國際雪聯城市越野滑雪中國巡迴賽上海站,中國隊的工作人員在給雪板打蠟。
曾讓中國經濟得以騰飛的改革開放,也正在影響著中國體育運動的質和量,一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的形象日漸清晰。
在2020東京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以38金32銀18銅的成績,排名獎牌榜第二,創下境外奧運最好成績。
為備戰東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尤其是實現北京冬奧會全專案參賽的目標,近年來,中國的體育人正以更開放的姿態、更進取的改革精神,走出一條“更快、更高、更強”的備戰路徑。
事實上,體育也是向世界展示改革開放後中國人精神與氣質的視窗。
在國門開啟的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男排反敗為勝,進軍世界盃,北京的大學生由此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在之後的1984洛杉磯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不僅實現了金牌“零的突破”,還獲得了32枚獎牌。當時有國外媒體驚歎,“奧林匹克舞臺上出現了一個新的體育大國——中國”。這些運動員出發時,頂著10億多人的期望:“展示走向世界的形象”。
開放也正引領中國參與到全球體育治理,為世界體育貢獻中國智慧。
備戰享用開放紅利
對很多體育人來說,2018年意義重大。在改革開放40週年的歷史節點,體育人也迎來了尋找突破的契機。這一年,備戰冬奧的工作起步,《2022年北京冬奧會參賽實施綱要》等兩個綱要和三個計劃,對2022年北京冬奧會參賽及服務保障工作作出戰略規劃。
這套頂層設計框架提到,要堅持以運動員為中心、以教練員為首要、以條件保障為基礎,著力打造現代化、國際化、科學化、規範化的服務保障團隊。
資本、人才、知識、技術、貿易,這些在中國開放歷程中為人們所熟知的要素,再一次被置於體育領域的革新與開放,帶來了創新的、更科學的訓練方式、訓練技巧,甚至是康復保障理念。
以訓練裝置為例,人馬機、飛行器等數字化裝置的引入,改變了運動員過往的訓練模式與方法,更精準地實現對核心肌群的訓練。
自改革開放以來就越發凸顯的人才紅利也在備戰雙奧的過程中深度釋放,既有運動員的順利入籍,也有外籍教練、醫學康復專家等多種人才助力訓練。
一些入籍運動員表示,在中國訓練“可靠”。作為中國隊的一員,各類需求都有專人對接,在配套保障上,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更能顯示出效率優勢。
備戰東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的很多隊伍都有與“整脊師”合作的經歷。被運動員稱為“整脊師”的其實是運動醫學康復專業團隊,他們是掌握脊骨神經醫學康復技術的專業人士。
這項技術在國外體育訓練比賽中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其核心邏輯是透過康復使神經肌肉控制達到最佳運動標準狀態,從而提高運動員的運動表現。
目前,與“整脊師”合作的脊骨神經團隊正在積極備戰北京冬奧會,為短道滑冰、花樣滑冰、冰壺以及速度滑冰等隊伍進行保障。
用開放的思路更快地補齊短板
像多年前中國選擇的開放道路一樣,中國體育人也選擇了放眼世界,學習國外先進經驗,以全球視野和發展的眼光認清各備戰環節中的短板,並有針對性地補齊以提高備戰效率。
自備戰工作開啟以來,一個明顯的變化是,22個夏季專案和7個冬季專案的相關隊伍和備戰單位都根據實際需要,聘用了上百名專家,在“惡補體能短板”的思路指導下,為運動員提高體能提供有力支援與保障。
透過開放,更多的技術被“引進來”,更專業的訓練理念與技巧被啟用。進入冬奧會備戰後,越來越多的中國運動員不再只依靠“魔鬼訓練”,而是藉助資料化手段勤學苦練,為訓練奇蹟加持。過去主要用於航空模擬訓練的六自由度訓練技術也首次被應用於訓練。
值得一提的是,由體能康復專業人員牽頭組成團隊,通過冬季奧委會官網、外文文獻、體育研究機構、外教團隊等渠道收集材料,最終彙總成“冠軍模型”報告,用於指導訓練。
以此資料模型為指導,專業裝置和儀器能對運動員體能、技術、恢復等各環節進行全方位監控,並據此發現問題,尋找差距,全面提升競技能力。
被引入的訓練保障知識也逐漸有了回饋與成效。自2020年5月1日以來,與國外運動醫學康復團隊合作的脊骨神經康復診療中心,為我國多支國家集訓隊提供了4750餘人次的診斷和治療,併成體系地記錄資料,以便身體機能的整體恢復。
從人到裝置,從知識到理念,在多種要素的綜合配置下,無形的體系、機制也得以在開放中逐漸完善。
以雪上專案為例,配備打蠟師團隊是其體系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打蠟的好壞,直接關係到運動員的比賽成績。透過開放備戰,從國外聘請的打蠟師指導、培養國內優秀打蠟師,從整體上提升雪上專案實力。
就像改革開放程序中遇到諸多困難一樣,體育領域的開放也面臨著難題與阻礙,都需要體育人拿出政治智慧與魄力。在開放吹來的疾風裡,國家體育部門按照西方國家的國際價格體系,依法“定製”採購制度。透過對標國際規則,聘任外籍教練、外籍專家轉會等流程機制,也在依法治國的總框架下更加規範。
參與全球體育治理提升國家體育公信力
學習、借鑑、突破、創新,回望備戰雙奧這幾年,開放的力量是巨大的。在2022北京冬奧會進入倒計時的關鍵階段,由理念開放推動的成效,又激勵著備戰工作繼續推進。
一個開放的國際化備戰體系已經成型,在備戰東京奧運會結束後,所有外教都從夏季專案跨到了冬季專案,備戰夏奧中的有益嘗試都被納入到備戰冬奧之中。而開放的備戰環境也造就出自信的中國體育人,在更廣闊的國際舞臺上,從“引進來”中獲益的中國體育人也在“走出去”上持續發力,在多個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中任職並參與規則制定工作。
2020年1月1日,我國冬奧首金得主楊揚正式上任,成為世界反興奮劑機構(WADA)副主席,這是中國人首次進入該機構最高領導層。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楊揚直言對體育國際話語權的看法,“國際話語權一定要透過參與工作來加強,在制定規則的過程中充分表達意見和建議,這就是國際話語權(建立和提升)的過程。”
同樣在國際組織中獲得國際話語權的,還有中國乒協主席、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WTT)理事會主席劉國樑。
2021年11月,劉國樑當選國際乒乓球聯合會(ITTF)執行副主席。這個曾帶領世界乒壇走進職業化改革創新時代的中國體育人,始終創造著國際間交往的機會和平臺,把乒乓球運動推向最高峰。也正是在這個月,國際乒聯專門舉辦“紀念乒乓外交50週年”晚宴,中美選手聯合組隊,有人稱此為“乒乓外交”策略的重啟,將再次實現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振動。
建立規則與制度、謀求共贏與發展,在打造“世界乒乓球命運共同體”背後,是中國體育人積極參與全球體育治理的態度與國際情懷。在這個意義上,不斷為世界奧林匹克發展輸送人才、補充方案的中國,似乎更加符合最近更新的奧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
“更團結”的世界奧林匹克需要中國體育人的交流互鑑,需要開放的中國提供其在相關理念、制度、體系等方面發展的經驗。而在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的程序中,中國也逐步建立、提升起國家體育公信力,在不只關乎體育的更廣闊視野裡,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朱彩雲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