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浦彌太郎有句通透的人生箴言:“所謂人生困境,不過是你胡思亂想,自我設定的枷鎖。”
有時候,困住我們的不是困境,而是自己的思維。
患得患失,則會舉步難行;過分在意,則註定心力交瘁。
這種內耗的感覺就如同總有兩個小人在內心打架,每天什麼也沒做,卻身心疲憊。
人一旦陷入自我損耗的狀態,遲早會把自己拖進生活的泥淖。
魯迅在雜文中寫道:
“人生苦痛的事太多了,記性好的,大概都被厚重的苦痛壓死了;只有記性壞的,適者生存,還能欣然活著。”
所謂的記性壞,並非是對過去的人與事全然忘記,而是不再執著於過去的得與失。
倘若一個人始終沉湎於過去,就會無法自拔。
我小姨,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小姨三十多歲就離婚了,二十多年過去,至今還是孑然一人。
我們時常催她找個伴,享受餘生,她卻總是推脫。
對於曾經出軌的前夫,她似乎有著某種執念。
小姨總是喜歡給我們講起前夫過去對她的種種傷害,說一次就要哭一次。
可奇怪的是,她似乎又對這個曾經傷她至深的人,念念不忘。
她記得前夫曾經給她寫過的信,戀愛時吵過的架,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
她女兒如今已結婚成家,但到了女兒家裡,她還是對前夫的事一提再提。
女兒曾安慰她說:“就算當初我爸沒出軌,以他的個性,你倆退休了,你還是得伺候他那脾氣,還不如現在自由自在。”
小姨卻說:“那也不一定,至少有個伴,很多男人也許老了就好了”。
表妹把這件事告訴我,我才明白,小姨這麼多年說到底,還是放不下。
她似乎一直想不明白為什麼相愛的兩人,可以轉身就變成陌生人。
這種想不通,道不明的情緒一直裹挾著她,二十多年來,從未消淡。
二十多年的時間,可以做很多事情,可她卻都拿來回憶了。
一個放不開的過往,如藤條紮根於腦海中,日復一日,越是年久,纏繞的力量就越大。
感情中,分手不可怕,離婚也不是一場失敗。
可怕的是,這段錯誤的感情最終釀成一場巨大而持久的自我消耗。
有時候,讓你痛苦的並不是那些失去,而是你一直為內心的那份“意難平”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
感情中,放下對方,也是放過自己,學會告別,告別曾經的愛人,更是要告別過去的自己。
刷豆瓣時,看到這樣的一個故事,感觸頗深。
有個人想要申請晉升公司更高的職位,於是去問朋友怎麼做比較好?
朋友一一詳細說明,還找了很多資料給他參考。
過了一個月,朋友問他晉升情況,他說還沒開始寫申請表,朋友問為什麼,他說還沒準備好。
所謂的準備的好,是他一直在思考一些沒發生的事情,比如:
“如果申請不過怎麼辦,領導會不會覺得我急功近利”;
“如果最後沒申請成功,同事們會不會笑話我”;
“每年申請成功的就幾個人,我會不會最後被刷下來”;
……
這些問題一直盤桓在他的腦海中,還沒開始下筆,他就累得不行了。
阻礙你行動的,往往不是未知的困難,而是你多餘的想法。
一個人,把精力都放在了瞎想上,自然就沒有力量走出第一步。
反而那些說幹就幹的人,都能做出好結果。
時間管理導師葉武濱的兒子曾問過他:“爸爸,你的夢想是什麼?”
葉武濱回答:“爸爸想環遊世界。”
兒子:“爸爸,那你現在為什麼不去呢?”
葉武濱聽到兒子這麼問,思索了一整天,第二天便發了一條“我要去環遊世界”的朋友圈。
葉武濱的朋友圈不是發著玩的,發完之後,行動也跟上了。
環遊世界是個大夢想,顯然是沒有辦法一步到位的,於是他開始拆分目標,計劃用5年的時間跑完5個大洲。
而這5個大洲中,他選擇了非洲作為始發站,原因是出行成本比較低,而且“新鮮、好玩、暑假能帶孩子去”容易找到更多的同伴成團。
就這樣,9個月後,他和兒子成功地踏上了非洲的旅程。
此後的7年時間裡,他們一起領略了南北極的神秘,一起欣賞了沙漠與冰川的壯麗,感受了海洋的遼闊,足跡遍佈了50+個國家和地區。
後來,他把這些遊歷寫成一本書,影響了千萬讀者。
沒有什麼事情是光想不做就能完成的,只有行動起來,問題的答案才會迎刃而解。
光想不做,非但沒意義,還內耗嚴重。
是啊,再遠的路也在腳下,再好的想法也要行動才能夠達成。
千萬不要因為想太多,耽誤了實現夢想的步伐。
在心理學的認知治療中,有一個技術叫去中心化。
中心化的意思是:習慣性認為別人感受的發生,都跟自己有關,認為自己的行為會牽動著所有人的感受。
把自己想象成了聚光燈下的人,感覺自己的一舉一動被別人盯著。
朋友娜娜,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她性格敏感多疑,容易過度解讀他人的話語。
有一次,她給我發信息:“在嗎。”
我回復:“嗯。”
她說:“你生氣了?”
我說:“當然沒有,怎麼了。”
她回答到:“你的‘嗯’看起來很憤怒。”
僅僅一個“嗯”字,她都能解讀成別人對她的憤怒。
有時候過於敏感,是給自己生活添堵。
生活中,她就像一臺行走的“敏感儀”,不管遇到啥事,都能往自己身上扯,比如:
今天同事忘記叫她一起吃飯,她就會覺得對方是不是不喜歡她了;
夥伴們一起出去玩,大家開了一個玩笑,她卻覺得故意嘲笑自己;
發朋友圈如果常點讚的朋友沒有點贊,她就覺得自己不被重視了;
別人在一起聊天如果沒叫上她,她就覺得大家是在說自己的壞話。
一個人,一旦陷入這種狀態,就如同陷入泥潭,無休止地內纏、內耗、內旋,消耗能量,浪費生命。
時刻覺得自己不夠好,是成長中最大的內耗。
豆瓣上有個話題:“當你掙脫‘他人目光’時,是什麼體驗。”
有個答案很戳心:“當我目光不在他人,而在自己時,生活逐漸明朗起來了。”
當我們太在意他人的想法時,會習慣性的將別人的一舉一動與自己聯絡起來,很容易束縛自己的精神。
人的思想一旦被牽著走,自然就無快樂可言。
人生在世,大多數的煩惱和沮喪,都是杯弓蛇影的自虐,所有的擔心和憂慮,都是想太多。
實際上,在他人心中,自己輕如鴻毛,你所在意的事在他人看來根本就無足輕重。
當你試著不過分在意他人的言語,內耗自然就減少,人生也就更開闊了。
有位作家說過:“我見過一個人最恐怖的狀態,就是持續性的內耗。”
畢竟,我們想要活成什麼樣,多半得靠自己。
倘若你總是處於內耗狀態,人生自然也會越過得越來越暗淡。
只要擺脫內耗思維,我們才能創造更好的未來。
共勉。
作者 | 安禾,喜歡慢生活。
圖片 |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