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首刊·馬首瞻
思想因豐富而深邃,精神因明朗而蓬勃。
春節未到,大學同學群裡一則不幸的訊息先到。
同窗四年的舍友,時年38歲,事業有成,但不幸於上週去世。在生命的樂章,演奏到最精彩的部分,聲音戛然而止,人生落下帷幕。
實際上,早在3年前的同學聚會,已經退休的恩師曾勸誡過他:
一個人的能力是無限的,但精力是有限的。能力決定人生的寬度,精力決定人生的長度。人一旦被能力所控制,極容易陷入慾望的泥沼,從而消耗掉大量的人生精力,生命也便失去豐富多彩的底色。
在當時,大家的注意力沒有放在健康層面,只是想當然地認為恩師在為大家灌輸心靈雞湯。
直至同學的離去,方才明白恩師的諄諄教誨,寓意深刻。
能力與慾望是一體兩面的。一個人的能力越強,慾望會越大,佔用和消耗的精力和健康便越多。
筆者從而聯想到一個人生定義:低配的慾望+高配的靈魂=頂配的人生。
1
低配的慾望
慾望,向來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一個人對生活充滿適當的慾望,會激發自己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這是一種“正向慾望”。
相反,一個人對生活抱有巨大的野心,卻不知道該如何節制自己的慾望,人便會被慾望所挾持,從而快速地透支完一生。我們稱之為“負向慾望”。
《格言聯璧》一書裡說,忿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我向來很佩服那些能夠掌控自己慾望的人。
在科技越來越炫、花樣越來越多的時代,世界各個角落,遍地都是慾望,到處都是誘惑,能夠獨善其身者,鳳毛麟角。
在物慾橫流的裹挾下,很多人慢慢忘了最初的美好,忘了少年時的率真熱忱,更沒有了所謂的理想。
取而代之的是要住大房子、開豪車、娶嬌妻……似乎一切的一切都離不開一個“錢”字。
慢慢地,“錢”成為自然萬物運轉的規律。
此前,參加一個酒局,一位老憤青開玩笑說“錢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我們不妨再用阿Q的精神勝利法來論證一下,七尺身軀能住得過豪宅八套嗎,300匹馬力的豪車在擁堵的市區能彈射起步嗎,一億畫素的手機用肉眼能分辨出差別嗎。
實際上,豪宅的八成空間是閒置的,跑車的八成馬力是無用的,手機八成的功能是浪費的,甚至終生都用不上。
假如你有百億積蓄,你會瘋狂到把豪車開到200邁求速死嗎?顯然不會。你會倍加珍惜自己的生命,極盡所能地延長生命,才能更好地享受現有的生活。
筆者曾看到過一句話:一個人能把自己的慾望砍掉六成的話,以眼前的能力推算,基本上可以做到自由地掌控人生。
這句話該怎麼理解呢?
拿當下社會聊得最多的話題“買房子”來說。有人明知道學區房貴,但非得要買,辛辛苦苦湊了幾十萬首付,未來30年基本上淪為“房奴”。
一點不含糊地說,會像奴隸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忍受著索然無味、但又無法反抗的工作。整天擔驚受怕,不敢跳槽、不敢生病、不敢宴請,這輩子一眼到頭。
說到底,這是一種低配的慾望在作祟。
《增廣賢文》裡也有一句話:廣廈千間,夜眠僅需六尺;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
只要是房子,何必糾結是什麼樣的房子呢。
人之所以為人,是要懂得掌控自己,而掌控自己只不過是掌控自己的慾望罷了。要學會辨別生活的真善美與偽醜惡,不要被自身滋生的慾望所架空,淪為慾望的傀儡。
能夠掌控慾望的人,基本上成就不凡。一旦被它掌控,那便是萬劫不復。
低配的慾望能夠讓人的頭腦更加清晰,讓人有駐足停留思考的間隙,去想一想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以及生活本身的意義。
2
高配的追求
英國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在《達洛維夫人》一書寫到:
人不應該是插在花瓶裡供人觀賞的靜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隨風起舞的韻律。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義也許永遠沒有答案,但也要盡情感受這種沒有答案的人生。
粗茶淡飯,知己小酌。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我一直很認可一句話:你佔有支配物質,也會被物質所佔有支配。
這與哲學家尼采在《善惡的彼岸》中那句“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著你”,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這個最好,也是最壞的時代裡。人類已經不需要再為所謂的衣食而煩惱,甚至說縮衣緊食的生活已經徹底被掃進歷史的垃圾桶。
當人類酒足飯飽後,下一步必然會對淫慾產生更多的想法。於是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如何能夠出人頭地,如何成為人上人。
明明不再捱餓了,人類反而變得更加焦慮。
究其原因,不過是文明的極速發展,讓人類顯得有些無所適從,帶偏了生活節奏和思考方式,人心也由此越來越浮躁。
財富、權力、情感……生活的壓力和生存的顧慮讓人難以喘息,一系列人生問題集聚起來,催化成為社會問題。
看似房子越來越大,車子越開越快,老婆越換越年輕,實際上都不是高配的追求。
有一次,我曾問道於一位長輩,什麼是真正的生活?
長輩的回答,讓人深思:
人到中年,你會慢慢明白,物質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重要。簡易的物質生活,豐富的精神世界,才稱得上高貴的生命。
後來,我在閒暇之餘讀到一則關於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新婚不久,家裡的客廳只有三樣傢俱,一張餐桌,兩把椅子。
父親烏拉狄斯拉夫·斯可羅多夫斯基得知後,對女兒心疼不已,決意送女兒和女婿一套傢俱。
居里夫人聽說後,果斷拒絕父親的好意,她說:家中的傢俱多了,必然要有人專門拿出精力去打掃,在這方面花費時間未免太可惜了。
丈夫基本贊同她的觀點,但是建議再添一把椅子,以備有客人來訪。
居里夫人依然拒絕,她說:萬一是那種喜歡閒聊的客人怎麼辦,豈不是同樣耗費時間和精力。
最終,父親和丈夫同意居里夫人的建議,不再置辦任何多餘的傢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居里夫人的家中雖是空空如也,但她擁有無與倫比的精神世界和夢想追求。
從這一點來說,她的追求是高貴的,她的內心是富裕的。
的確,人活得應該有意義,應該去珍惜或創造每一個能夠起舞的瞬間,而不是在紅塵滾滾的慾海中沉淪。
然而,要做到生命的輕盈談何容易。
必然要捨棄一些非必要的物質生活,在有限的生命空間裡,儘量壓縮物質的佔比,給高配的追求留出充足的餘地。
鞋子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
生活的本意不是呼風喚雨的物質生活,而是追求“舒適”,尋求一個最舒適的生活方式,儘可能地豐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肖申克的救贖》的作者斯蒂芬·金在演講時,曾分享過一則自身的故事,俗稱“小桌子理論”。
在斯蒂芬·金沒有成名前,他趴在一張長寬各一米的小方桌上寫作,像是一個小學生那樣蜷縮著。
桌子上的擺設也極其簡單,一盞只能照亮桌子的檯燈,一摞寫作稿紙,別的物件一概沒有。
成名後的斯蒂芬·金,暴露出暴發戶的心態,想體驗一把有錢人的生活。他扔掉小桌子,換成一張寬大如床的胡桃木桌子。
不幸的是,斯蒂芬·金髮現硬體夠了,但是寫作的靈感沒了。
為此,他不得不回到成名前的寫作狀態。
3
頂配的人生
人到中年是一個坎兒。
中年是人生的分水嶺,前半生“鮮衣怒馬,不負韶華”,後半生“南山東籬,悠然採菊”。
年輕時,有些野心和慾望不一定是壞事兒,但要懂得駕馭慾望,化慾望為“正向動力”。
而到了一定年紀,便要慢慢剋制慾望,學會從至清至淡的生活中,品出人生的大味。
人到中年,最理想的生活狀態,莫過於降低物質的慾望,抬高精神的追求。
老朋友是我們的精神支柱,新朋友是我們的共同未來!
點個贊吧,相互共勉,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