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網購平臺還沒有出現,家裡的日用品基本都在商場、農貿市場、小賣店購得,所以當時每家每戶的物件都差不多,簡而言之,商場進什麼款,大家就買什麼款。
燒水壺
材質大多為鋁,也有一部分是鍍鋅鐵皮的,很耐燒,一把水壺能用很多年。將壺灌滿水後放在火上,“響邊”意味著水即將燒開,沸騰的水會將壺蓋掀起,“咕嘟”、“咕嘟”的。
筆者小時候住在平房,臥室外有一個爐灶,與炕相通。寒凜的冬日,父親早上起床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點爐子,爐火燃起後,炕也暖了。爐灶邊放著兩個黑黑的爐圈,父親用爐鉤子勾起其中一個,放在火上,固定好後,再將水壺放在上面,沒一會兒,水就熱了,我和母親起床開始洗漱。
貓咪鏡子
鏡子的背面是兩隻毛色純白的小貓咪,活靈活現的,小時候總想把裡面的毛毛拽出來。
囍字搪瓷盆
千禧年前,這款水盆會作為陪嫁物品和新娘子一起住進新家,很耐摔,和婚姻一樣,雖然偶爾會有爭吵,但感情還是一直在的。中間是一朵大花,四周是紅色小花,現在看起來配色很俗氣,但在當年卻是最時髦的一件物品。
印有“囍”字的物品還有搪瓷杯、被罩、枕套、餐盤,紅極一時。
友誼雪花膏
這是名副其實的“五合一面霜”,擦臉、塗手、抹胳膊,全家人想怎麼用,就怎麼用。
收音機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迪斯科從歐美經過香港傳到廣州,在很短的時間內火遍了中國大地。不少年輕男子穿上花襯衫和寬鬆的西裝褲,戴上蛤蟆鏡,紛紛湧入舞池。年輕的女孩們燙著精緻的捲髮,穿著花裙子和高跟鞋在舞池裡盡情搖擺身姿。
所以當年的收音機裡總會播放迪斯科舞曲,男女老少會在家裡跟著節拍跳一支舞。
磁帶
以音樂磁帶居多,李玟是那時最受歡迎的歌手,首張音樂專輯《愛就要趁現在》賣得火爆,1998年的歌曲《DIDADI暗示》被不少年輕男女哼唱。
步步高復讀機
當年有不少學生為了學習《新概念英語》而買了這款復讀機,但總會在家長不在身邊的時候,偷偷將磁帶放進去,一邊裝模作樣地學習,一邊跟著音樂節奏在心裡唱著歌。
配套的老物件是空白磁帶,書店有售,可以錄下自己的聲音,筆者當年的英語老師經常會給大家佈置朗讀、背誦的作業,一部分同學喜歡用它來錄心情日記。
類似的物品還有隨身聽,後續出現了MP3、MP4。
固定電話
在BP機之後上市,前2分鐘的話費是2毛錢,有的電話具備來電顯示功能。
配套的老物件是電話本,當年磁鐵款比較常見,將重要之人的電話號碼寫在紙上,小小的,薄薄的,可以揣在衣服口袋裡,想打電話的時候就拿出來。
皮箱
很有重量,裡面放的都是一家人的重要物品。先開啟卡子,再將皮箱上的兩個圓鈕向兩側撥開,蓋子就掀開了。為了防止皮箱裡的物品被蟲咬,裡面通常會放幾顆樟腦丸,所以皮箱裡的每件物品上都沾染了或濃或淡的樟腦丸氣味。
手電筒
也叫“電棒”,將開關向上一撥,手電筒就打開了。
蒲扇
用蒲葵葉或香蒲葉製做,輕輕一搖就能扇起很大的風,是當年不少家庭的必備物件。
平房的另一個稱呼是“排子房”,小房子一間挨著一間。
那時的鄰里關係十分親密,蒸好饅頭後會送到鄰居家裡一起分享,包好的餃子也會帶給大家嘗一嘗,如果家長沒有下班,閒著的鄰居還會幫忙去接孩子。
晚飯後,一些喜歡熱鬧的人會從家裡搬一把小板凳,在家門口坐下,一邊搖著蒲扇,一邊閒話家常,毛髮雪白的狗兒在腳下吐舌睡著。池塘裡蛙聲一片,不遠處的小屋盤旋起炊煙,孩子在桌前寫著暑假作業,賣冰棒的吆喝聲逐漸清晰,樹密蟲鳴,蚊聲陣陣。
少年在成長,青年在老去,當年的老人已經相繼離開。
九零後的我們被時間推著,成為了家中的頂樑柱。
獨生子女,有些時候的確是身不由己。
恍然間,當年被稱為“新新人類”的我們已經成為了小朋友口中的“叔叔”和“阿姨”。
曾經以為三十歲距離自己還很遙遠,
喏,如今你看,
這不就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