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接不接受,奔湧而來的科技浪潮,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科技的洪流還將繼續滾滾向前,一系列社會鉅變正在發生。但科技的終局和路徑將指向何處,似乎也很難參透。
作為身處科技大變局中的創業者,面對無限可能的未來和巨大的不確定性,對科技與商業又有著怎樣的理性思考?
科技領域的局域風向不斷變換,創新的商業模式不斷湧現,哪些是肥皂泡,哪些是珍珠?
帶著這些問題,北大國發院EMBA新生訪談第二期對話必創科技董事長、創始人代嘯寧,聲智科技首席資本官李智勇。
我的偶像是諾貝爾
“我的偶像是諾貝爾。”
午後,在北大承澤園的教室裡,已經有16年創業經歷的必創科技的董事長、創始人代嘯寧說出這句話時,還像他剛決定創業時那樣堅定。
哈爾濱工程大學畢業後,代嘯寧成為一名技術工程師。從體制內到到外企,然後創業,他的工作履歷十分簡單,工作給予他的回饋也很豐厚,不僅有職位的升遷,還有自信、眼界和野心。
回顧整個職業生涯,代嘯寧的工作內容一直在感測器領域展開。感測器就像人的五官,也被稱為“電五官”,是人類活動的延伸。“在近代科技的發展過程中,自動化和智慧化是兩個重大的變化。其中,感測技術作為關鍵基礎技術之一,發揮了重要作用。”代嘯寧說。
2004年,當決定創業時,代嘯寧將眼光投向了他最熟悉的感測器行業,只不過他的野心更大,他想發明的是無線感測器。
代嘯寧說:“當時創業主要是基於兩個理由,一是我已經成為當時就職的外資企業在中國區的首席代表,再往上發展的可能性不大;二是為了實現夢想,希望能像諾貝爾一樣靠技術發明去創造商業財富。”代嘯寧坦言。
說幹就幹。2005年1月,30歲的代嘯寧帶著他的博士團隊創立了必創科技,也走進一個尚無太多人涉足之地。
彼時,網路的普及程度遠不及今天,中國的網民才剛接近1億人。中國網際網路行業剛經歷了自2000年以來的第二輪上市潮,騰訊、金融界、盛大網路、百度紛紛海外上市,網際網路基礎設施與網路應用才剛進入開始暴發階段。
至於無線感測網、無線感測器還只是一個新概念,僅存在於學術論文中。後來覆盤的時候發現,必創科技的嘗試領先於很多國際科技巨頭。在無線感測器研發方面,在全球範圍還是起步比較早的。
然而,領先者的路並不好走。直到2009年,必創科技才生產出無線感測器的樣機。
“不可思議,當時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誰能想到要花四年多時間搞研發。”熬過了一年又一年在產業化路上的埋頭苦幹,現在他已經可以笑著說出來。
從2005年到2009年四年多的時間,必創科技是一家沒有任何銷售收入的公司,主要靠著創始團隊個人出資的500萬元和接政府課題的收入來養活20多人的研發團隊。
“時間和金錢都花在了對細節的打磨上,四年不行搞十年,這個東西肯定能做出來。”代嘯寧對技術有一股執拗。
2011年,必創科技才獲得了第一筆風險投資,來自企業家陳發樹。陳發樹本人並不關注技術的細節,他投的是人。因為“這個公司太熱愛技術了,沒有一個公司把所有的錢都投研發”。
人工智慧終將改變一切
與代嘯寧不同,程式設計師出身的李智勇並不算是一個純粹的、典型的技術派。他好讀書,愛琢磨,喜歡寫文章,以技術和投資為原點,他還算是半個作家。已經出版過《終極複製:人工智慧將如何推動社會鉅變》、《完美軟體開發:方法與邏輯》《網際網路+時代的7個引爆點》等書。
2015年李智勇因專欄文章而偶遇周鴻禕,最終進入360公司,職業上則從研發管理者變為戰略投資人。此後近兩年的戰略投資生涯讓他對人工智慧行業究竟在發生什麼有了深入瞭解,這對他後續加入人工智慧創業團隊影響至深。
得益於廣泛的閱讀涉獵,李智勇在做戰略投資的同時也會站在更高的地方思考問題。從技術視角出發,他更關心科技給人的生活以及整個社會帶來的影響,思想上大開大合,視角也宏大,常常雜糅哲學、社會、人文、科技於一體。
他認為,所有的技術進步似乎都在醞釀一個確定的結局,一個數字化、智慧化程度更高的世界終究會來,並永久的改變我們的生活模式。
具體來說,感測器在進步,幫助人們低成本捕獲真實世界更豐富的資訊;語音識別技術在進步,幫助人們更精準識別另一個人在說什麼;語音合成技術在進步,幫助人們更好地模擬數字人的說話狀態;自然語言處理在進步,幫人們生成更自由和真實的對話;AR顯示技術在進步,幫人們基於現實反饋重構所見所得;算力在進步、網路通訊的速率同樣在進步。
這些技術都像在地下奔流的岩漿,蘊含的巨大的能量,總有一天會噴薄而出。與感測等技術的進步相結合,人工智慧終將改變一切。
身處這樣一個關口,生逢其時,並且感知到技術巨大能量的人不應該只是在旁邊看著。基於這樣的考慮,李智勇毅然加入聲智科技,投入了AI創業大潮:和對的人,做對的事。
李智勇目前在聲智科技任首席資本官,在資本相關工作之外,也承擔了Azero基礎框架的研發工作。
談到這個框架,他說:“這就是未來電影駭客帝國裡矩陣的原型。這種框架很像兩隻頭部連在一起的章魚,一邊爪子上是無數的裝置,一邊的爪子上則是無數的能力。電影裡描述的一個人前一秒鐘還什麼都不會,下一秒鐘就透過載入特定程式學會駕駛直升機等神奇轉變就需要這種基礎框架來支援,它在人工智慧商業化的過程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理性思考技術與商業
相比於技術本身的純粹,商業世界則複雜得多。
技術有了,怎麼應用到現實的場景中;產品生產出來了,怎麼讓客戶真正用起來,是每一個科技行業創業者面臨的共同課題。
繼研發難之後,代嘯寧和他的必創科技在智慧感測器領域又遭遇了產業化難的問題。讓使用者接受新技術需要一個過程,他花了10年的時間去做產業化。
雖然目前必創科技已經成為國內較早實現無線感測器網路產品產業化生產的企業,但回顧整個過程,代嘯寧認為,感測器行業仍然在產業化的早期。感測器行業的現在相當於2000年以前網際網路行業,離行業暴發還有一段距離。
高科技營銷魔法之父傑弗裡·摩爾在《跨越鴻溝》一書中,提出技術產品生命週期的定律,也稱為“新摩爾定律”。該理論認為,高科技企業的早期市場與主流市場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高科技產品能否成功跨越鴻溝,進入主流市場,贏得實用主義者的支援,決定了高科技產品的成敗。
創新產品一開始遇到的都是早期使用者,到後期遇到的才是主流市場。從早期使用者到主流市場的早期大眾,需要跨越鴻溝,難度不亞於打一場諾曼底登陸戰役。
儘管在一系列支援政策持續出臺的背景下,我國感測器行業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但代嘯寧認為,在部分感測器的細分領域中,必創科技已經摸索到一些使用場景,取得了不錯的進展,但行業整體還面臨較多產業化的問題。
談起人工智慧技術的商業化,李智勇則稱“鴻溝仍需跨越”。
相比之下,感測器的商業模式已經十分確定,有產品、技術、銷售,構成完整的商業閉環。而在人工智慧領域,雖然技術的進步有目共睹,但商業化程序卻遠遠落後。這就很像每個人都知道這裡有礦,但偏偏沒人知道怎麼挖,以及如何提煉。
人工智慧技術在2010年前後有大的突破,聲音互動、人臉識別等應用場景增多,掃地機器人更好用了,智慧音箱能更流暢的對話了,但這距離人們對人工智慧的期望還相去甚遠。
李智勇認為,歸根結底是因為在消化技術紅利的過程中,養成的市場規模還是不夠大。很多時候,不是說沒有新技術,而是新技術很難落地,一些看起來很先進的技術,很難立刻應用到真實的場景中。 隨著疫情等因素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持續發生,新技術需要增量市場,而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增量市場的形成更加困難。
然而並不是沒有機會。李智勇認為,目前新技術領域比較確定性的機會藏在電動汽車和數字新基建領域,要做好商業化需要融合感測器、演算法、產品、服務等多方面,滲透到大環境的每一個方面。
對於企業來說,誰能在經濟觸底的時候打好各方面基礎,誰就能在經濟反彈的時候拿到發展紅利。企業在行業發展早期要非常接地氣、非常高效地做髒活累活,解決現場的具體問題。
一旦人工智慧技術在某個點上真正形成商業閉環,技術上的投入就可以減少耗散,同場景相結合形成正反饋,進一步避免過去研發投入不貢獻毛利,鉅額研發投入與鉅額虧損相伴的現象。這就是人工智慧行業的一針捅破天,在這一突破點上與投資方認知一致非常關鍵。
代嘯寧也認為,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就像趴在玻璃上的蒼蠅,看似前途光明,也許無路可走,需要政府、資本、創業者共同努力將技術落地。
走向管理的高處
在當下這個充滿變化的時代,創業者同時也必須是不斷更新自己的學習者,是不斷引領自己和團隊走向更高處的管理者。
代嘯寧自認為是一個隨和、仗義、好相處的人,是一個技術派領導者。俗話說:“慈不掌兵、義不養財”,競爭激烈的商業世界對企業領導者的要求更高。
代嘯寧說:“管理是一門科學,有著完善的體系,作為理工科出身的技術派,我還有許多需要提升的地方。來到北大國發院,一是希望系統學習管理理論和方法,二是希望解開企業管理過程中遇到的一些疑惑,如市場碎片化的戰略問題,員工培養和發展的問題。”
創業者通常都處於極度不安全感之中,在快速迭代的技術行業更是如此。選擇了創業,就選擇了一直與焦慮為伴,與不確定性戰鬥。
歷經百年風雨的北大承澤園為焦慮不安的創業者們提供了精神喘息和思想充電之所。“每天在公司要應酬,要處理來自各方面的事務,很難靜下來。週末來上課的兩天,是一段難得的能靜下心來的時間,可以一邊上課一邊思考企業管理過程中的問題。”
李智勇來到北大讀書的動因也是企業發展需求。
他說:“我們面臨這樣一個顯然的趨勢,在新的經濟週期裡,企業的生存發展和宏觀環境的變化的相關性變的如此緊密,沒人能忽略它,忽略它就是粗心的忽略企業生死。”
作為一個愛讀書的人,學習似乎對李智勇來說是很簡單的事情,可一次《管理經濟學》的考試讓他意識到事情並沒有那麼輕鬆。“古人說學習要在“敬”與“靜”上下功夫,這是真的。在國發院讀EMBA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我們都得認認真真做作業,否則你就做不對。讀書就是要重回二十年前的心態,和你現在是誰關聯不大。”李智勇說。
雖然辛苦,但短短几個月還是很有收穫的。《管理經濟學》《商務統計》《鉅變時代的組織管理》《管理學基礎與組織行為》等課程幫助李智勇從更系統的角度來重新審視企業的運作,所獲良多。管理的正規化很多,當已有的知識和模式同高速流變的現實對撞的時候,我們真的只能回到我們自己,回到楊昌濟老先生的方法論:橫盡虛空,山河大地,一無可恃,而可恃唯我;豎盡久劫,前古後今,一無可據,而可據唯目前。
李智勇在他的《終極複製:人工智慧將如何推動社會鉅變》一書中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我們到底期望怎樣的技術和社會。
他認為,在理想的社會里,人要有脫離依賴社會網路、徹底獨立生活的選擇權。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這種可能性正在出現,人類有機會實現一種以前只能想象的性道合一的社會。雖然不知道這種理想社會究竟該怎麼發生,何時發生,但發生已成為可能。
科技帶給人的想象是十分美好的,而通往美好世界的路徑卻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帶著對社會越來越自由、越來越美好的嚮往,許許多多像代嘯寧、李智勇這樣的前沿領域的拓荒者們正在一起跋涉在這條路上。
撰稿:孔瑞敏
核稿:柴豫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