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推動下,全球經濟活動組織模式的數字化變革正在加速演進。“數字全球化發展強勁,新一代全球產業鏈重組勢在必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服務經濟與數字治理研究院院長江小涓在近日召開的清華大學服務經濟與數字治理研究院2022年會上表示,數字技術連結海量資料和巨量使用者,跨境無額外成本,全球化成為必然。5G時代,連線、資料和算力巨增,跨境在技術層面無額外成本,數字全球化可以分享的資源更多市場更大,將開啟全鏈全面深度全球化的時代,帶動新一輪全球產業調整重組。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商務部原部長、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原會長陳德銘表示,在後疫情時代全球價值鏈會趨向短鏈化、本土化和多元化,科技、氣候、文化、地緣政治等非傳統經濟因素對全球價值鏈的影響更加突出,加劇了全球化的不確定性。在此格局下,資本、技術、數字等要素的可流動性加速了全球化程序,研究數字全球化具有愈加重要的意義。
江小涓認為,數字時代,技術強國往往也是技術進口大國,高水平產品需要整合全球最先進技術。美國資訊和通訊技術產業水平高,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量從國外進口高水平技術。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表示,全球價值鏈目前已緊密結合在一起而難以分割。因此,從全球經濟發展的角度而言,全球價值鏈應該更進一步融合,各個經濟體應充分發揮比較優勢,進行全球分工協作。
“隨著技術變得越來越複雜,創新變得越來越需要協作。”江小涓分析,2000年,全球個人技術發明和團隊合作發明大致各佔一半;2010年,全球38.7%的技術發明來自個人發明人,61.3%的發明來自團隊合作發明;2017年,個人發明佔全球發明的比重下降到了32.3%,有67.7%的發明來自協作創新。現在前沿技術多數是多國共同研發技術、共同註冊專利、共同分享收益。
江小涓說,在創新需要協作的形勢下,而數字設計服務平臺提供全球並行研發,助力製造業升級。例如,空客基於數字樣機實現飛機產品的並行研發,提升一致性及研發效率。“在數字空間內,原來遠距離的‘串聯’研發演變為藉助數字平臺進行‘並聯’合作研發,這大大提高了全球分工協作效率。”
“在跨國共同研發網路中,中國的貢獻快速成長。中國在全球共創網路中的貢獻快速上升。上世紀80年代,跨國創新網路中的專利貢獻,90%來自美國日本和西歐,現在這一比例降至56%,其它國家特別是中國和韓國一共貢獻了25%。”江小涓表示,數字技術推動全球產業鏈深度分工。中國在科研、創新、製造、服務、頭部企業等方面都有獨特競爭力,在數字全球化中機遇很多,挑戰也很大。
在江小涓看來,數字時代,“跨境連結”和“跨界連結”促進全球範圍配置資源和產業分工的新一輪全球化紅利顯現,各國得以共同獲益。數字時代的全球化是服務活動、研發創新、消費需求等全鏈條的全球化,中國在這些方面都具有優勢。下一步需要透過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來推動形成數字時代良好的國內國際經貿環境。
來源:中國貿易報記者 王曼
投稿/建議:[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