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寬闊的河道在面前鋪展開來,浩蕩波濤橫貫眼底。從盡頭向著另一端的盡頭駛去,黃河之水奔騰不息。
西岸陝西,東岸山西。記者在陝西韓城的芝川古渡舊址,凝望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內心不禁隨著河水而澎湃。84年前,那些身穿布衣、肩扛鋼槍的數萬名戰士,心情肯定更加豪邁。懷著滿腔的熱血和鬥志,他們準備在此東渡黃河、開赴前線。
那天,行軍的隊伍經韓城渡河時,受到城裡百姓的熱烈歡迎。一路上,戲樓、碑碣和牆壁上都貼滿了標語:“歡迎救國救民的紅軍”“歡迎抗日紅軍”“紅軍是抗日的先鋒隊”“紅軍是人民的軍隊”……人們似乎還不知道,這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已改名為八路軍。
時間前推兩個月,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爆發。儘管中國守軍抵命相抗,仍難以抵擋日軍全面侵華的鐵蹄。
事變發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發出了《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指出: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詩人光未然也隨抗日宣傳隊伍東渡黃河,在戰士們高漲的愛國熱情中,寫下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後來這首詩被改寫為著名的《黃河大合唱》歌詞。“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唱出了全民族為抗戰發出的怒吼,一時間風行全國!
今天,我們走近那段苦難而光輝的歷史。從滔滔黃河到巍巍太行,表裡山河間,各地都扛起抗戰的旗幟,燃起抗戰的烽火。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進入山西一個月不到,即取得“七七事變”以來對日作戰的首個大捷。第115師在平型關伏擊日軍,經一場惡戰殲敵1000餘人。正是這次用八路軍亦傷亡數百人代價拼殺來的首勝,沉重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極大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信心。
平型關大捷、夜襲陽明堡、百團大戰……此後8年間,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八路軍和敵人進行著艱苦卓絕的戰鬥。而那些大大小小英勇戰鬥的指揮所,大多坐落在太行山區的一個個平靜鄉村裡。
山西省武鄉縣,被譽為“八路軍的故鄉、子弟兵的搖籃”。踏入王家峪村的一座農家小院,黃土砌成的窯洞見證著歲月滄桑。抗戰時期,八路軍總司令部長期駐紮在這裡。為了挽救民族危亡,朱德、彭德懷、劉伯承等將領在此度過了一個個不眠之夜。
樹影斑駁,投射到木製的窗欞上,隨微風輕輕擺動。眼前的光影變換,引領著我們從旁邊黑黢黢的窯洞口穿越時空。
一進入屋子,土牆上那幅發黃的地圖就吸引了記者的目光。我們彷彿看到,八路軍將領們正在舉著微亮的油燈,深情而堅定地注視著上面的一個個地名。從鄉縣到省市,從華北到中國,這個簡樸的指揮室裡,蘊含著為了民族解放戰鬥到底的巨大決心和磅礴力量。
另一面牆上,一張合照打動了在場所有人。那是左權將軍與夫人、女兒的唯一一張“全家福”。發黃的老照片,無法黯淡左權將軍年輕的笑容——這是在他夫人和女兒即將返回延安前拍攝的。這個畫面,也是他與家人的最後一面……
1942年,左權指揮部隊掩護八路軍總部等機關轉移時,不幸被日軍炮彈的彈片擊中頭部,壯烈犧牲。
“名將以身殉國家,願拼熱血衛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朱德總司令痛惋左權將軍的悼詞,而今讀來仍令人為之動容。在共產黨的感召帶領下,當地老百姓紛紛響應、報名參軍。
“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村村住過八路軍,戶戶出過子弟兵”,是抗日模範縣武鄉的真實寫照。直到解放後很長時間,武鄉縣的人口增長都十分緩慢。
巍峨太行山,挺起民族脊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永遠是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精神基因。
在共產黨倡導並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等隊伍和各界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用血肉築起了新的長城!
(解放軍報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