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圓寂之時留下絕筆:“悲欣交集。”他是用此四字概括自己的一生嗎?抑或是歸結自己的人生感悟?
悲欣交集
孔明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之時留下絕筆:“悲欣交集。”他是用此四字概括自己的一生嗎?抑或是歸結自己的人生感悟?兩者或兼而有之,亦未可知。
以下就算筆者想當然耳!李叔同出身富商豪門,年少之時便過著錦衣玉食的寄生生活。他天分之高遠,才情之富有,非常人能望其項背。少年之時曾有紅顏知己,卻無緣走到一起。曾擁有豪宅美妻,卻拋諸津門,隻身東渡日本,再娶當地美女為妻,歸國後剃度皈依佛門,過起了苦行僧的日子,一心向佛,矢志不渝,直到終老。一生多才多藝,詩、詞、書、畫、篆刻、曲藝等,無所不能,無所不精,其造詣之高,匪夷所思。尤其是在佛學層面,更是聲名顯赫,被尊為律宗大師。享年62歲不可謂高壽,但修行圓滿卻可謂終成正果。
觀李叔同一生,於國於己,“悲欣交集”可謂名副其實
觀李叔同一生,於國於己,“悲欣交集”可謂名副其實。在常人眼裡,就人生而言,他生於富貴可謂欣矣,後又拋棄,可謂悲矣;衣食無憂可謂欣矣,幼年失怙可謂悲矣;情場得意可謂欣矣,復又失意可謂悲矣;才高八斗可謂欣矣,鄉試不第可謂悲矣;聲名日隆可謂欣矣,為聲名所累可謂悲矣;看破紅塵可謂欣矣,苦於病痛可謂悲矣。就社會而言,李叔同可謂生逢其時,所以才華得以施展;又可謂生不逢時,所以忍看山河破碎。欣耶?悲耶?真一言難盡。所謂悲、欣,都在兩可之間,或曰悲中有欣、欣中有悲,或曰悲就是欣,欣就是悲。唯因如此,才生“悲欣交集”之感;唯因如此,才發“悲欣交集”之嘆。僅此四字,足見晚年李叔同之心境;於彌留之際,才見得乃其終極感懷。人的內心,既可能豐富多彩,也可能五味雜陳;人的一生,感受並非一成不變,更因人而異。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心或如天堂極樂,或如地獄煎熬,或如人間悲欣交集。一路走來,何時何地悲欣自知,何事何情悲欣難言。李叔同乃得道高僧,其大徹大悟非常人可以心領神會。我們畢竟不是李叔同,究竟何謂之“悲欣交集”,只能問李叔同了!恐怕一百個人有一百種解讀或感悟。我撰此文,說想當然也好,說借題發揮也罷,說一知半解也未嘗不可。還好,我有自知之明,就算我管中窺豹吧!
降生人世,為何“呱呱墜地”?單道“呱呱”,便可謂悲欣交集。老子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嬰兒不能言語,其悲欣只能藉助哭泣。襁褓之中嗷嗷待哺,其“嗷嗷”與“呱呱”相若,不為別事,只為“哺”耳!為餓嬰哺乳,飽吮之時,“嗷嗷”乃止;飽吮之後,“嘿嘿”有聲。“嗷嗷”,乃悲也;“嘿嘿”,乃欣也!往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得之則欣,不得則悲,雖然出自本能,卻也預示了人生:悲欣交集也!
人生悲苦,自不待言,若其不然,活著也沒有多大意思。譬如水面如鏡,平靜而已,若無漣漪,便如死潭。人生在世,無論貧富貴賤,總有起伏,總有坎坷,總有曲折,總有喜怒哀樂、苦辣酸甜、悲歡離合。“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此之謂也!“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此人生定數,非人力所能改變。養尊處優,未必就無後顧之憂;貧困如洗,未必沒有出頭之日。《淮南子》雲:“物盛而衰,樂極則悲。”《史記》更為直白:“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蘇軾之詞,把人生悲欣發揮到淋漓盡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古來如此,果然如此,仔細想來,誰不如此?貴為天子,包括王侯將相,無一例外。李叔同乃大德之人尚且悲欣交集,何況普天之下,芸芸眾生呢?
走到生命的盡頭,悲欣交集才告終結。從生到死,誰不是這樣的?
人有生老病死,必然有生離死別,其中悲欣交集,如影隨形,如魂附體,如手心手背;如日月之更替,如萬物之榮枯,如四季之輪迴。悲欣就像手背,易如反掌,所以交集也。有新生命誕生,欣也;大人小孩平安,欣也。然而若分娩不順呢?昔年我在民間常聽人說:“人生人,嚇死人!”我小姑、我小姨俱死於難產,本為欣事,卻瞬間轉欣為悲。人吃五穀,生百病。今病了,明愈了;今愈了,明病了。譬如電影片道,切換按鈕,悲欣可見也。大難不死,死裡逃生,九死一生,都伴隨悲欣交集。走到生命的盡頭,悲欣交集才告終結。從生到死,誰不是這樣的?
人在旅途,隨時隨地,悲欣交集。春暖花開,欣也;落紅無數,悲也。風光無限,欣也;風光不在,悲也。風華正茂,欣也;韶華易逝,悲也。一見鍾情,欣也;忍痛割愛,悲也。花好月圓,欣也;風流雲散,悲也。屈子《九歌》曰:“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悲欣於此,淋漓盡致。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便是欣了!王維詩云:“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那又是悲了。“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春。”悲去欣來,求之不得!
人生路上,似乎悲比欣多,那是因為聚少離多,悲秋傷別,多與此有關。范仲淹《蘇幕遮》有句:“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貌似秋思,實則羈旅相思也。在《西廂記》裡,長亭送別,其悲秋傷懷與此詞如出一轍。柳永《雨霖鈴》裡有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那是悲秋,更是悲別。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流浪兒逢秋,不傷悲才怪了!易安居士《聲聲慢》開篇便先聲奪人:“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就這一行字,把傷秋悲愁寫盡了。
人一輩子,說白了,就是求欣來了,卻總掙脫不了悲的糾纏
人一輩子,說白了,就是求欣來了,卻總掙脫不了悲的糾纏。人的七情六慾與生俱來,單道一個“情”字、一個“欲”字,就與悲欣“剪不斷,理還亂”。“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因此之故,古往今來悲劇多、喜劇少,一些喜劇還是人杜撰的,譬如古典中國喜劇裡的“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王實甫的喜劇《西廂記》就改編了元稹的《會真記》,在《會真記》裡崔鶯鶯被始亂終棄,在《西廂記》裡“有情人終成眷屬”。前者以欣始,以悲終,後者以欣謝幕,滿足了觀眾的大團圓心理。人都有個“欲”,慾望無可厚非,慾壑難填就保不住是悲是欣了。歷史是一面鏡子,鏡子把貪慾無度者的結局照得一清二楚:欣然笑納不義之財,結果又吐了出來,還常搭上卿卿性命。這樣的人生,本為求欣,卻落得悲的下場!
其實悲欣交集,乃人生常態,只有用平常心才能紓解。人之常情,就當順應其變
其實悲欣交集,乃人生常態,只有用平常心才能紓解。人之常情,就當順應其變。人誰沒有喜怒哀樂?人誰一生不經歷生老病死?人生有事,一紅一白,悲欣交集,渾然一體!悲欣時常結伴而來:有人喜從天降,有人禍由口出;有時喜出望外,有時悲從中來;本來不勝歡喜,誰知樂極生悲。人有念想,就有妄想;人有希望,就有失望。夢想成真,當然喜不自禁;夢想落空,難免傷心落淚。苦盡甘來,喜極而泣;絕處逢生,欣喜樂狂。悲欣於人,真是一言難盡。既然如此,何如信奉范仲淹的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順其自然,順乎其變,心終歸坦然。
(文中插圖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
願讀孔明散文者,請點選下邊文題連結:
高看一眼
人性
高
鄰里
那個秋,那個秋
淡定只是把自己的心供奉在蓮花裡
冬日的陽光,真像愛情啊
陽光也是一味禪
祝你平安
孔明散文集之一:《我嶺上》
孔明散文集之二:《書中最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