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老北京土語,很多人都會把它跟普通話聯絡在一起,事實上,老北京土語遠比普通話好聽,而且更具有京味兒,為了區分普通話跟北京話話之間的區別,今兒咱就聊聊地道的北京土語,普通話一直都被解釋為是以北京話為準的標準音
話雖這樣說,但它忽略掉了很多老北京人口中的一些土語,相較之下,很明顯老北京土語說起來更舒服一些,怎麼聽都透著一股親切勁兒,打小兒在衚衕里長大的孩子最深有感觸,當然了,我指的是地道的北京土語,並不是說帶有京味兒就算地道了
就拿京味兒電視劇來說,除了北京籍的演員,很多演員都需要倒口,儘管很多發音都還算標準,但從他們嘴裡說出來,越聽越彆扭
說起來,老北京土語背後也有不少講究,簡單來說,有這麼五大特點,其中有三個字兒的使用頻率最高,一個是兒字,也就是大夥兒都知道的兒化音,還有就是“個”這字兒,最後一個是“您”這個字兒,真要把這仨字兒從北京人的字典裡抹掉,估計有一半的北京人都不知道怎麼說話了
小時候生活在衚衕大雜院裡,北京人見面兒第一句話說的就是“吃了嗎您”能聽著這句話,甭問,對方肯定是地道的老北京人,除此之外,還有勞駕,您內,借光兒,您內,精髓全都體現在了您這個字兒上,如果把您這個字換掉的話,真的就沒法說了
還有就是'個'這個字兒,這就更簡單了,外地人都喜歡說昨天,今天,明天,但北京人常用今兒個,明兒個,地道的北京土著,說出的每句話從細節上就能體現出很多韻味兒,不經意間就把北京市井文化詮釋得淋漓盡致
它散發出來的魅力就在於細節上的變化莫測,有時候因為一個字兒的不同,表達出來的意思也完全不一樣,簡單舉個例子,比方說,北京人眼中的一個笑話,前門跟前門兒,前門指的是正陽門,在北京俗稱“前門”
在這兒不能加兒化音,前幾年北京電視臺就上演了這麼一出鬧劇,講述前門,楊梅竹斜街時,字幕打出了前門兒,節目一經播出,遭到了無數北京人的群嘲,可見電視臺裡沒有幾個地道的北京人,作為一個城市的文化傳播者,居然能犯這麼低階的錯誤,確實沒誰了
這也是官媒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翻車事故,說好聽了是不懂北京文化,說難聽了就是在丟人現眼,除了前門以外,其他的城門也是一樣,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等等都不加兒化音,不能走小轍兒,所謂的前門兒說的是公交車前門兒上,後門兒下,不懂不能亂加
還有就是頭和頭兒,頭一般指的就是字面兒意思,但頭兒就不一樣了,可以把它用來形容單位的領導又或者某個物體的頂端,比方說,針線頭兒,小布頭兒,等等,空和空兒,家裡的某個角落顯得空很大,得空兒再擺上幾件傢俱,用法都有不少規矩,輕易不能亂用
第二個特點是吞音跟輕重音的使用,不難發現,老北京人說出的詞兒,音可以含糊,但這句話的意思必須得表達出來,從不拖泥帶水,情緒到位了,音自然也會變調兒,如果趕上個不順心的事兒,心裡就會開始犯嘀咕,這回可真是兔兒爺掏耳朵,崴泥了,最後這三字兒肯定是重音
在家裡平日裡稱呼長輩,北京孩子一開心,都會喊成“babei”《我愛我家》中的和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外地人眼中的吃音吞字兒,其實就是咱北京人在生活中的一種隨意,孫子向來都叫孫zei,讀重音的時候可以表達不同的情緒
哥們兒發小之間,喊這麼一句證明兩人的關係好,關係越近,越能開得起玩笑,並不是佔誰的便宜,但您要頭回見面就叫人家孫zei這就是沒事兒找事了,跟罵街別無二致
第三個特點裡就是語速快,打小兒在南城長大的大張偉就把北京人的語速快這一特點貫徹始終,沒等您反應過來味兒呢,第二句就已經脫口而出了,有時候聽起來確實像是嘴裡含了一塊熱茄子,禿嚕幾下就把一句話說完了
導致不少外地人有時候不看字幕,真聽不懂大張偉在說什麼,抓不到他想表達的重點,第四特點是歇後語,俏皮話,毫不誇張地說,歇後語是老北京方言中,最經典的套路,說的人意猶未盡,聽的人更是沉浸其中,回味無窮
老北京最常說的就是剃頭的挑子,一頭熱,西直門到海淀,拉啦,老太太上電車,您先別吹,太和殿上的匾,有依無靠,常說的俏皮話就更多了,咱北京人的幽默感與生俱來,令不丁兒的一句俏皮話就能把大夥兒逗得前仰後合,比如下雨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沒頭的蒼蠅,亂撞,這都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俏皮話
最後一個要說的是老北京土語,這也是有別於普通話最大的一個特點,北京人管父母叫老家兒,管小時候一起光屁股長大的夥伴兒叫發小兒,管賣苦力雜工叫小力唄兒,管私藏叫砸窯兒,說白了就是有好東西不願意分享
總而言之,老北京土話跟普通話有很大的區別,每句話都京韻十足,講究至極,以上只是冰山一角,真要把北京土話說完,可能一萬字兒都說不完,如今走在北京的大街上,已經很難再聽到地道的老北京方言土語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方言是地域文化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它是耕種在北京人骨子裡的一種生活習慣,穿插於生活的點點滴滴,所以老北京方言不應該被普通話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