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全球掀起一股漢語熱,中國話走向了世界,除中國外,全球學習使用漢語的人數,已超過1億。
“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隨著文字的傳播,中國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殊不知,在一百多年前,中國文字差點被取締。
當時以翟秋白為首的眾多學者,堅持廢除漢字,和國際接軌,讓拉丁字母,取代繁瑣的中國繁體字。
瞿秋白激烈主張“完全廢除混蛋糊塗十惡不赦的漢文”,而魯迅先生也喊出了:“漢字不廢,中國必亡”的口號。
翟秋白堅持廢除漢字,還自創了一套新式文字,給朋友寫信常用自己的新式文字,導致很多人讀不懂他的意思,只能按下不回,鬧出了不少笑話。
而就在文化界熱烈地將漢字拉丁化的時候,一個人站了出來,一篇只有96個字的《施氏食獅史》,不動聲色地,反駁了翟秋白等人的觀點,挽救了漢字。
翟秋白他們對漢字為何如此苦大仇深?這篇文章又是怎樣的一篇奇文?中國漢字又從何處來,走往何處去?
翟秋白堅決要取締漢字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眾多學者,對自己民族的文化那麼看不上呢?
有人說他們是崇洋媚外,有人說他們是沒有水平,還有人說他們是逼不得已。
要知道當時一力主張廢除漢字的,可不是什麼平庸之輩,也並非都是放棄國家的人。
相反他們大都是學通古今、對中外文化都十分有造詣的大學者,而且像翟秋白,還是非常有名的馬克思主義革命者。
既然要說翟秋白等人對漢字的“苦大仇深”,首先必須要談談當時的歷史狀況。
翟秋白出生於1899年,他的成長時期,也是近代中國的一個最開始的成長時期。
他生活的時代,是一個什麼年代呢?
一個已經被鴉片腐蝕透了的清王朝,一個被英法聯軍,用炮火轟開了國門的舊中國。
而這樣的一個在風雨中飄搖的中國,誰也不知道它能存活多久,也不知它的出路在哪裡。
在當時和翟秋白一個時代的中國人,親眼看著洋人在在中國地盤上撒野,無所顧忌,而大多數人懼怕於火槍洋炮,不敢輕舉妄動。
身為中國人,在自己的地盤上,身份卻低於“洋鬼子”,儼然是二等公民,甚至是低等公民,所有人惶惶不可終日,卻無所適從。
而這個時候,保守、將就、渾渾噩噩,很多國人在愚昧中,過一日算一日,根本不清楚外面的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那個時候,列強在世界各地掀起的殖民風,被殖民的地方,被要求用殖民者的語言、學習殖民者的文字。
不說遠的地方,就說抗戰時期被日本侵略的東北地區,日本在當地實施奴化教育、愚民教育。
當時的日本人,為了奴化當地的人民,要求當地的孩子們全部起日本名字,學習日語,看日本教科書。
文字的力量有多可怕,它可以帶著很多人走向革命,也可以讓很多人變為愚民,坦然忘記自己的身份。
當話語權掌握在別人手中的時候,意味著國家也逐漸從根源上淪落。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不需要多久,兩三代人下來以後,被殖民的地方,就會完全喪失自己的文化,成為殖民國家的附屬國。
如果是那樣,他們所能聽到的,能看到的,都是殖民者早已準備好的,沒有了自己文化的民眾,最終也會成為沒有思想的民眾。
越是有識之士,越是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經在飛速發展了。
他們知道中國如果還停留在原地,不向前追趕,就意味著被拋棄、被碾壓。
沒有痛擊不足以改變世界,不足以喚醒國人!
正如李大釗,用生命為中國敲響一記警鐘一樣。翟秋白對五四白話文運動的"不徹底"做出了深刻的批判,他痛斥漢字的複雜,阻礙了國人與國際接軌的道路。
翟秋白在蘇聯留學期間,親身經歷了蘇聯的掃盲運動,當時的列寧提出“拉丁化是東方偉大的革命”,為翟秋白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百姓們的思想提高,意味著社會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這是社會的一大進步,而中國急需這樣的進步。
當時的一眾學者也認為,中國必須在淪落之前,先行與國際接軌。
很多人認為既然早晚要西方化,與其被打著接受,不如自己主動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案。
提出批判,自然要有相關的解決辦法。
從1929年到1932年12月,翟秋白一直在研究,制定拉丁化新文字。
先後寫出《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和《新中國文草案》初稿和正稿,十幾萬字的稿件,初步建立起他的文字系統。
1932年底,瞿秋白將自己編排的新中國文字的聲母、韻母表公之於眾。
採用世界語字母做大致的標準, 而加以相當的變更,後來翟秋白還創造了四個音調輔助識讀。
在這樣的研究下,翟秋白更是下定決心,呼籲社會各界人士廢除漢字,實現中國漢語拉丁化。
而這一行為,得到了魯迅、蔡元培、陶行知等六百多名社會知名人士的支援。
翟秋白的這一思想,正是和魯迅的想法不謀而合,魯迅主張應該“將文字交給一切人”,他認為百姓才應該是創造中國語文學的人。
將話語權交給人民,第一步是讓所有人能夠認字、識字、寫字。
不得不說,翟秋白想要在中國文字和世界語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樑,魯迅想讓人民有發言權,都是不錯的主張,甚至是超越了那個時代的思想。
但是文學界就是這樣,他方提出方案,我方自然能夠就此反駁呀,在翟秋白新文字的倡導下,另一位知名學者站了出來。
他沒有長篇大論的反駁,他只寫下了96個字。
奇文《施氏食獅史》
原來,最開始“漢語拉丁化”只存在於文人之間,後來愈演愈烈。
而作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的趙元任,根本不看好“漢語拉丁化”,當看到這一情形的時候,他決定站出來反駁。
他所寫的文章,全文如下: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失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全文只有一個讀音“shi”,如果沒有文字,根本不會有人明白這篇文章的意思。
這篇文章,凸顯出了中國漢字除了表音,還能表意的特殊之處,顯示出了漢字的優勢。
後來他還做了《季姬擊雞記》、《易姨醫胰》、《熙戲犀》幾篇文章來印證他的說法。
當然,後來趙元任也承認自己過於極端化,現實生活中,根本沒有人這樣說話或是做文章。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一篇文章確實提醒了很多人,拉丁化文字,是否真的在中國可以實行。
其實,在那個年代很多仁人志士,不斷尋求救國圖存的道路,但是沒有一個國家是完全相同的,中國獨特的社會文化、歷史情況,導致很多方法在中國根本行不通。
從君主立憲、到共和制、乃至法西斯主義都在中國不斷實驗,又一次次宣告失敗。
心灰意冷嗎?當然。
可是放棄就意味著,等著外面的勢力將我們亡國滅種,所以即便失敗了,還是會有人不斷試驗新的方法。
不斷嘗試,不斷改進,那段時間中國的思想、改革方案繽紛呈現。
正是這些仁人志士的不斷努力,才有了後來中國式資本主義,才有了帶給人民新生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修補、改變、革命,一步一步,我們的前人不斷摸索,期望著在中國還沒有完全淪落的時候,把中國帶出泥沼,走上正途。
可是事情根本沒有那麼簡單,方方面面都是問題,方方面面都需要改變。
尤其是那些因為漢字難以識記、普及,而被社會拋棄的所有普通百姓,亟需更加適用於他們的文字。
在現在來看,漢字是唯一流傳至今,並且還在使用的文字,而那些提出要取締漢字的人,已經被時間證明是錯誤的,他們甚至是非常極端的。
但是我們能說那些試驗、探索的人是錯誤的嗎?當然不。
他們只是屬於“中華民族在曲折中救亡圖存”的一個片段,這個過程,是漢字的一種經歷,是中國的一種經歷。
瞿秋白的真正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強力推進現代中國建立起“真正的白話”。
他的出發點是好的,他試圖建立能代表群眾的階級性的文學或文字,讓文字不再是少數人手中的利器,考慮到了當時眾多的中國百姓。
在這個過程中,他的一些話、一些行為或許激進,但是他的成就也是不可以被忽視的。
毛主席作指示,周總理拍板,漢字新方向
關於是否廢除漢字,很早就開始有爭論了,只是在一些時期,這一爭論會比較激烈。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字改革依然是重中之重。
毛主席對文字改革也是十分重視,重要的工作、決定都是他和周總理親自抓,親自監督,拍板。
當時文字改革委員會提出,可以制定一種漢語拼音方案,但是他應該是用來幫助漢字的,而不是用來代替漢字的。
1958年,1月10日,周總理在全國政協上作《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報告,明確指出接下來中國文字改革要: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
經過長時間的研究,一個字一個字的稽核下,1986年我國發表了《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內收通用字7000個。
呈現出了現在我們所見的漢語拼音和簡化字,也被群眾接受。
據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表示,當時他們在簡化字時,非常謹慎,很多字也是儘量沿用古代的字。
就像是後來的“後”,“後”在《大學》中就曾經有過“後”的寫法,只是大多數人不知道,但是這個字的選用,就做到了極簡單,又保留了古代的書寫。
就連趙元任也說:“你們的簡化字,大概在600年前就已經在用了,我看得懂嘛”。
不得不說,翟秋白所提出的很多觀點,雖然十分激進,但是他研究確實是十分有用的。
尤其是聲母、韻母表,為新中國初期掃盲,做出了巨大貢獻,直到現在孩子們入學啟蒙也是從拼音開始。
在現在,很多孩子剛剛入學,還沒有識字的時候,透過拼音就可以先行讀書,瞭解故事,再透過慢慢地識字,認字掌握更多簡化字,逐漸可以正常讀書。
不得不說,漢字的簡化減輕了人們對文字的識記、書寫負擔,讓很多人擺脫了文盲的帽子,可以自如得在社會上發展。
當然也有不少的人說,中國漢字發展到現在,其實真的丟棄了很多東西,有人惋惜現在的簡體字,不能很好地表達當初漢字的意境。
現在一個多音字、多義字概括了當初的很多繁體字,導致了繁體字的丟失和被忘記。
還有的人說,即便現在的人唸到本科畢業,也不過是半個文盲,連文言文也讀不懂。
甚至有人直言,簡化字為了迎合大多數人,而導致文字失去了原本的識讀作用,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褻瀆。
當然也有不少人反駁,文字本就是一種工具,若不是簡化字,現在的漢語熱能夠起來嗎?
中國發展到現在,丟棄的也不只這一點點,但是隻有這樣,才能成就一個新的中國。
或許正如一些人所言,成長總是要付出代價的,相比於很多國家,我們的方塊字至少還在,還能夠被更多人接受。
中國的成長,也必然是要付出代價的,而現在已經是時代選擇的最好結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