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男孩Dorian身患癌症,他的爸爸在網際網路上發了一條讓不少人心碎的部落格,希望能有人在中國長城上拍下一張帶有Dstrong(堅強)牌子的照片,讓兒子沒有遺憾地離開這個世界。這條資訊透過網路從美國傳到中國、眾多熱心的中國網友登上長城,給Dorian 拍下一張張帶著鼓勵的照片。
我看了這篇報道非常感動,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網際網路把我們聯絡在一起,讓我們可以分享這個世界。今天人類終於可以跨越國界、種族、膚色的藩籬,透過網路聚在一起,相親、相愛、相助,共同分享地球資源。儘管地球上還不時爆發戰爭,但是一個以分享資源為主題的浪潮,正在席捲全球。
經濟活動總是一馬當先,近年來在網上興起打車軟體、旅遊住宿用租房軟體、看病求醫用醫療軟體、甚至賣舊衣服的跳蛋市場也有軟體,可以與人分享。分享經濟”作為一種商業模式逐漸興起。美國是分享經濟的發源地,世界上有關分享經濟模式創意的種子大多是在美國萌芽開花。最近的調查顯示。在美國有五分之一的人在分享平臺工作;有超過五分之二的人享受過分享經濟平臺的服務;歐洲等西方發達國家緊隨其後;在亞洲中國、印度、日本、韓國分享經濟體異軍突起,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在可以預期的未來“分享經濟”將成為主流消費模式。
讓我們分享世界,不僅僅是分享地球閒置資源,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重要的是分享人性,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和友愛。世界上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也有很多為他人提供服務的志願者,“分享世界”(share the world),就是把二者聯接起來的網路平臺。有錢的人不妨投資這樣的平臺,如果是要做慈善,應該說這是最新的慈善,是慈善方面的創新。如果說分享經濟是分享資源的話,我們說的“分享世界”就是分享人們擁有的所有東西,包括資源和服務。為孤寡老人提供幫助;為無人管的病人提供救助;為流浪街頭的孩子送去關愛,為陌生的遊客當好向導——就像中國網友幫助 Dorian 一樣,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分享世界”意味著將自己擁有的某件物品和服務提供給全世界人民使用,人與人之間的誠信顯得尤為重要。從方興未艾的分享經濟活動來看越是文明的社會,分享活動就越成功。加拿大的一個城市設立一個讓市民分享圖書的圖書館,這裡不設管理人員,也不用辦理借閱手續,實驗一年下來,圖書不但沒有丟失,反倒多出了許多。我曾在加拿大運輸部有幾個月短期學習培訓經歷,開始住在賓館,後來加拿大運輸部有人到南方度假,讓我們搬到了他住的公寓裡,一應生活用品及家用電器俱全,讓我們免費使用,對我們表現了極大的信任。我們就在他家做飯洗衣服,有時還邀請幾個人一起聚餐,把他家搞得很亂,好在我們入住時拍了照片,記下了當時各種物品的位置,離開時我們集中打掃了衛生。各種物品的擺放恢復到原樣,並根據市場價格給他留下了幾百加元。這應該是分享經濟的一種雛形,這個過程充滿著他對我們的信任和我們對他的感恩。這個互動是良性的。
誠然,在這個世界上並不是到處都充滿陽光和溫情,誰也不能保證沒有失信和欺騙。我們滿懷激情地擁抱“分享世界”時,對可能帶來的問題也要有防範措施。正如專家講的,科技創新不能被遏制,但認為市場本身能夠自我管理也是不現實的。現在需要的是具有全球性的社會管理模式來補上這一短板,如果說“分享世界”是一個為好人服務的平臺的話,急需一個支援在這個平臺上,所有參與者雙方互相信任的“好人”APP。
分享世界是共同富裕的一種形式,一個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