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叫《別讓拖延毀了你》的書。該書主要闡述了“光說不幹,事事落空;又說又幹,馬到成功”的道理,讀後讓人耳目一新、豁然開朗。
對於不需要馬上完成的任務,人們總是習慣於在最後期限即將到來時,才努力去完成。
也就是人們大多具有一種拖拉的傾向;在從事某一活動時,總覺得準備不足。能拖就拖,但在不能拖的情況下,例如條件不允許或到了規定時間,人們基本上也能完成任務。
這便是心理學上著名的“最後通牒效應”。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案例。比如上司交辦一份材料給你,要求你在一週內完成,大部分人前幾天都不會去動手,肯定會拖到最後一兩天才開始動手。
針對這種情況,我曾告訴下屬: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上司都希望你在最短的時間內給他覆命。
如果任務有一定的難度,那麼我建議最好在第四或第五天就交差,而不是第七天,因為這樣你就有兩到三天的時間來完善;如果任務沒有難度,我希望你在剛開始的兩天內就完成。
用最快的速度閉環,既體現工作執行力,又體現工作水平。對於這樣的下屬,所有的上司肯定都是很喜歡的。
我孩子讀小學時,一般週末老師都會佈置家庭作業,可孩子週末兩天都一直在玩。
每次都要等到周天晚上才開始動手做作業。有時因為作業量大,就會搞得很遲,甚至做到下半夜,雖然作業是完成了,但不僅質量較差,而且週一因睡眠不足而萎靡不振。
後來和同事聊天,才發現大部分孩子都是這樣的。
拖拉是一種壞習慣,容易引起焦慮和內疚,是一種自我心理折磨。
許多拖拉者有個錯誤的認識,以為他們在重壓下會表現得更為出色。其實這是自欺欺人。
心理學家指出:“在壓力下,人們的表現只會更差。”
暑假一家人出去旅遊,定好了第二天早上8:00出發,一般情況下鬧鐘會定在7:00。有時間觀念的人,大部分會在鬧鐘響之前就起床。
可有“拖延症”的人,儘管特地把鬧鐘定在了6:30,可一眨眼給自己放的十分鐘休息時間就被消耗殆盡,然後就是“再休息十分鐘”“最後再休息十分”的自我催眠中不知不覺的休息了很長一段時間。
儘管6點多就被鬧鐘吵醒了,但還是要賴到7點多才起床,然後就匆匆忙忙,好像打仗一樣,經常搞得丟三拉四,雞飛狗跳,甚至導致旅行計劃的破產。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也曾為此抓狂懊惱、為此煩惱過,為什麼時間過的那麼快?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拖拉的真正原因其實就是恐懼。而驅除恐懼唯一辦法就是迎向它,行動起來,儘早完成任務,才能脫離恐懼。
有位哲人說:“勤奮的人是時間的主人,懶惰的人是時間的奴隸”。
魯迅先生說:“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
朋友們,如果你有“拖延症”,建議你從今天開始、從現在就開始,進一步加強時間管理,積極行動起來,做時間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