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1月8日發表題為《“黑天鵝事件”令哈薩克陷入風暴》的文章,作者為蘇哈伊爾·尼亞佐夫,全文摘編如下:
在哈薩克,原本和平的抗議活動最終演變成全面的反政府暴亂,令許多觀察人士措手不及。事實上,考慮到示威活動的規模及罕見程度,這樣的轉變不應該出乎意料。鑑於此次暴亂沒有被提前預見到,我們便可以將之歸入“肥尾效應”(指極端情形發生的機率增加,可能引發不尋常事件——本網注)事件,或者說“黑天鵝事件”。
對於美國及世界各國的外交決策者來說,為維護世界體系不受危機影響,把肥尾風險納入考量範圍就顯得至關重要。正如納齊姆·塔利布與馬克·布萊思2011年在美國《外交》雜誌撰文指出的那樣,“把未觀察到的風險進一步推向機率分佈的統計尾端,任由這些衝擊大、機率低的‘尾端風險’在決策者的眼前消失,是錯誤且危險的”。
尾端風險來襲時,傳統的現實模型無法為決策者提供指南,這是因為基於過去資料的推論無法應用於前所未見的事件。因此,即使掌握了得到學術研究支援的事實,決策者在看待世界時仍然需要克服固有的不確定感。諸如抗議活動那樣的、自發的、自下而上的過程(尤其指缺乏明確領導者的抗議活動,比如哈薩克的情況)是很難控制和預測的,新形勢的發展也無法歸納為個別參與者的動機。
正如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的那樣,俄羅斯莫斯科大學教授弗拉迪斯拉夫·伊諾澤姆採夫認為,“在穩定的外表下,不滿情緒卻在不斷髮酵,於是可能隨時爆發”,這對後蘇聯時代國家而言風險尤其高。
來源:參考訊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