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端午假期,我住軍都大酒店。向北我徒步了十三陵水庫,向南到了白浮村,再向南參觀了明代落成的朝宗橋,回程時還在昌平新城濱河森林公園散步穿行。
瞭解北京的水需要了解北京的山。地理的理是由山川的脈絡來體現,水隨山勢,互為表裡,先有山才有水,都是這個理。北京西有太行,北有燕山,東南則是一馬平川。我住宿的軍都大酒店在太行和燕山相接處,軍都山屬於燕山。北京的水著名的有三大河流,來自西北的永定河,來自正北的溫榆河以及來自東北的潮白河,三條河分別以不同的方向沿途收集細流蜿蜒曲折穿越北京的東部平原後,漸次入海。
北京城的北部有溫榆河,溫榆河的上游有東沙河、北沙河和南沙河,東沙河發源于軍都山,彙集細流成十三陵水庫,南沙河和北沙河會合有沙河水庫,三條河流出水庫後於昌平沙河鎮會合稱溫榆河,溫榆河向東南流過北京,在通州和通惠河匯合後成北運河。所以可以說,十三陵是溫榆河的上游流域,北運河是溫榆河的下游水系。朝宗橋在北沙河的中段,沙河水庫的上游,京藏高速進六環的旁邊,進京下高速走輔路就在朝宗橋上。
通惠河的名字一直沒變,但是起點有變,元代起點在白浮泉,通惠河包括白浮村到頤和園昆明湖的白浮翁山河,昆明湖到積水潭的長河以及到通州的閘河約80公里;明清時河道廢弛,通惠河僅僅指明城牆東便門到通州的20公里河道。
在河邊溜達,我時常想起一句電影臺詞:天下的水是相通的。
白浮泉在昌平白浮村東一處孤山上,山叫龍泉山,泉叫白浮泉,“泉出亂石間,清湛可濯”,白浮泉屬於溫榆河水系,如果當年有小溪流出,應該是注入東沙河的。1292年,元代的水力學家天文學家郭守敬已經疏通了通州以南的大運河,正在籌劃通惠河。為了增加通惠河的水量,他選擇白浮泉以及西山諸泉作為水源,引水濟漕。
在第一篇小文的座標系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運河通惠河段、山東魯運河段地勢較高,為了解決水位高差較大,避免水流太快泥沙俱下經常會採用閘堰的方式,運河山東段有73閘,通惠河從昆明湖到通州有24閘。但是從白浮泉引水入頤和園昆明湖,落差15米,並沒有用閘堰的方式,而是築引水渠繞行西南遠遠地畫了個弧。
也許,這就是運河和引水渠的區別,走船和不走船需求的不同。是的,通惠河通航之後,漕船可以直達積水潭,皇上的遊船可以從積水潭行到昆明湖。
昆明湖在元代時是自然湖泊,當時叫甕山泊,在郭守敬的調理下,甕山泊成為了史上最早的水庫之一,也是郭守敬在北京修築的第二個水庫(第一個水庫是調節永定河水的玉淵潭)。甕山泊水庫供給京城元大都以農業灌溉,生活用水以及漕運用水。
僅僅百年之後,北京城已有新主人登場,明代時為了安放陵寢,於今十三陵附近禁止取水,自此引水渠失修撂荒,白浮泉自由流淌,甕山泊水源開始單一使用附近的玉泉山水。水量不足,聊勝於無,通惠河的航運還在繼續,但是變得艱難,成本高昂。
今天,白浮泉已經成了運河遺址,不過因它而成就的故事還在繼續。天下的水是相通的,在汩汩流淌700多年之後,十三陵水庫建成蓄水之時,白浮泉斷流了。之後北京城連年遭遇乾旱,十三陵水庫及周邊眾多水庫都供水不濟,遠在京城東北七十公里以外的密雲水庫供水日程安排得很急。1966年,密雲水庫建成,京密引水渠浩浩蕩蕩,不辭辛苦,從密雲經懷柔、順義來到昌平,在白浮泉旁邊,沿郭守敬設計的白浮翁山河行進路線,也畫了個弧,奔昆明湖去了。
作者: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