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麗堂皇、多姿多彩的屋頂構造是中國建築的首要主題。由於中國的建築普遍不高,所以華麗的屋頂設計總是首先引起人們的關注,尤其是來自異鄉的遊客。
如果將中國建築與古希臘神廟樣式相比對,則會發現,與後者不同,中國建築的正立面和入口不在山牆側,而是設在較長的一邊。
由此,立柱的垂線與輪廓底邊、枋木、屋簷和正脊的水平線之間徑自產生了一種更大規模、更有力度的節律感,而這種節律又帶動了後續的完善工作。
屋面與屋頂線條的弧度以及豐富的屋頂裝飾則為嚴整的建築結構注入了有機生命,並使以象徵符號來表達自然哲學與宗教思想的願望得以實現。而對這些思想的闡述是中國人在他們所有藝術形式中的追求。
山 牆
從建築結構以及歷史視角來看,常見的雙坡頂和所有屋面均呈坡形的廡殿頂可能是出現最早、形式最簡單的屋頂樣式。而廡殿頂已被確定為高規格傳統建築所特有,在方形平面上則可形成攢尖頂。
顯而易見,人們可能自古以來就特別關注雙坡屋頂的山牆設計。在一些歷史悠久的文化中心,仍留有一種大概十分古老的裝飾式樣。
北方的山西,尤其是河南開封府及其周邊地區的山牆立面上,上部區域經常出現外露的樑架,屋頂遠遠跳出山面,並以兩塊較寬的博風板遮擋末端。
它們在正脊尖端的交會處用一塊造型獨特的木板加以突顯,既遮蓋住兩塊木板的連線處,又是一種裝飾。這塊板即是著名的懸魚,後來在日本獲得了超凡地位。
隨著山花被推廣開來,特別是重簷屋頂被廣泛應用之後,從技術上或美學上都不再可能保留山牆上懸出的屋頂,山面所有部分都儘可能處在同一平面。
不過寬大的博風板作為極富表現力的飾物被留存下來,且寬度做得格外明顯。
山牆的三角區域以多層次的凸線與屋瓦飾邊勾勒輪廓,裡面通常佈滿豐富多樣的平面裝飾。
北京及其周邊地區的官方建築物中反覆使用到一個奇特的元素——一種用木頭與赤陶製成的、明顯以鎖子甲為模型的網狀物。
清西陵慕陵享殿的山牆。約建於1850年
這些帶有鑲邊和平面裝飾的山花結構種類極其繁多,在此無法詳述。圖中的例項僅涉及一些特別的純山牆式樣,以中國中南部為代表的廣大地區均有它們的印記。
其中包括一種階梯形山牆,它一般為兩級或三級,常透過山牆牆體上隨附的線條突顯輪廓。頂部飾以弧線或飾物,裝飾的樣式同樣是藝術簡化後的龍以及其他具有象徵意義的動物。
還有一種山牆十分流行,其中部為一個巨大的圓形,附有雙耳,耳部通常以急轉而上的尖銳造型接續中部的上彎曲線。如此一來,整體建築形似一隻左右呈尖角的帽子。
這一式樣後來又演化出各種變型。中間部位保持不變,雙耳尖端距離縮緊,且弧線上升得極為突然,或者雙耳以柔和的線條彎曲,山花上裝飾各類浮雕與彩繪。這方面尤以四川的想象力為最。
在另一種山牆式樣中,山牆的輪廓隨屋頂弧線而行,並將其效果放大,或者重複屋頂的直線線條。這種不起翹的直線屋頂大量分佈在全國各地。不過,這種山牆線條通常做成折斷式。
而長江沿岸有一個地區,大約在四川與湖北交界處附近,在此區域的城市與鄉間可發現一種小巧秀麗的建築造型。
山牆面頗為平整,且整面儘量塗白,山牆邊界線條柔和,頂部以浮雕裝飾成精緻的旋渦形狀,窄小的三角形山花處勾畫著五彩繽紛、尺寸適宜的各式線條及渦紋圖案和其他裝飾圖案。
這種式樣實為中國藝術中的親切可人之作。這種山牆建築是宜昌府周邊地區的標誌。它們絕對算不上高規格建築,儘管如此,卻使那裡的風貌別具特色,充滿魅力。
屋頂翹角
山牆的生動形象無疑要歸功於屋頂本身活潑靈動的造型。
中國人之所以能創造出這些獨一無二的式樣,其內在驅動力根本上源自充盈著我們自身及周遭所有事物的自然生命感,以及將這種永恆的感動以藝術手法表現出來的願景。
眺望宜昌府漫無邊際的房屋建築群,普通房舍廣泛採用緩斜的屋頂,而正是這些地方,正脊、牆頂裝飾及山牆耳部的翹角向上彎曲,使得原本平面的圖景充滿了生命力。
這種方式展現出一種對待自然和藝術表達本質完全不同的、更加親密的態度。
這種有意識生命體的印象與一種堪稱典範的韻律感結合在了一起,身臨這座城市的街道中時,感覺則更為強烈。
而這只是無數建築中的幾例。因為那些細節式樣活靈活現的山牆脊角也精準地以同一造型複製到鄉村中。例如在湖南的一些村莊,就連普通村民也懷有同樣的精神追求,與思維定型的城市群體無二。
端部的翹角也常常出現在各地的大門、封頂建築和路邊祭壇上。
人人都願意將這種城市常見元素運用到自己家中,而民居上豐富生動的浮雕以及明豔活潑的色彩恰恰最清晰地反映出中國人對天人合一的愉悅和滿足。
屋頂覆面
形形色色的屋頂裝飾依屋頂覆面的種類而定,而後者本身便使屋面產生強烈的起伏之效。
覆面基本採用僧尼瓦方式建造。大體來說只有兩種屋瓦種類。
較為簡單的覆面使用長約25釐米的段狀拱形板瓦,通常疊蓋成相當密集的鱗狀。尼瓦或直接鋪在排列十分緊密的薄椽木上,或擺入整面蓋板上的壓實灰層中。這種方式已使屋面具有明顯的凹凸線條,產生清晰的縱向瓦壟。
有時,板瓦分層疊放成厚厚的瓦堆,可直接用於搭建屋脊,且不限於正脊部位,也可搭造屋頂裝飾,甚至是弧形的正脊兩端。
此外,人們還將這種板瓦組合出層出不窮的圖案,它們完全由相同的基本零件構成,作為橫飾帶鄰接圍牆上緣,並使圍牆與旁邊的屋頂在材料與風格上趨於統一。
所有重要建築物則使用更加氣勢雄偉的屋頂覆面式樣,以半圓拱形的長條狀屋瓦為材料,將它們像尼瓦那樣逐片仰合搭接在一起,再用灰泥嵌縫,最終得到層次分明的溝槽與隆起。於是,屋頂外層分解為一條條清晰的線。
從建築立面正檢視的角度看去,它們為廳堂立柱的垂線增添了新的豎直線條,加強了建築外觀有意設計出的固定節律。同時,在這一角度下,屋面弧度的透視變化尤為顯著,從對角線位置看則更是如此。
而屋頂的線條透過透視的改變為建築圖景注入了那種特有的強烈生命力,所有形式的建築均閃爍著這種生命之光。
屋頂裝飾
在帶有山花或重簷的屋頂式樣、獨特的屋頂覆面以及屋面與輪廓的弧度之後,裝飾的程度最終在各種頂飾中達到高潮。
單是山花結構便已造就了一個如此豐富的體系,其中包括垂脊、區域性邊飾、山牆邊飾、正脊以及重簷頂中的人字形山花裝飾,由此必定推動了各種刻著浮雕花紋的橫飾、角飾和頂飾的形成。
在此之前已經先行發展出簷瓦。它們排列緊密,以可追溯到漢代的獨特式樣組成一道花紋飾帶。其裝飾屋簷的效果還得益於以同樣密度排列在簷瓦正下方的單排或雙排椽頭。屋頂裝飾體系正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
屋頂的飾物與圖案由陶土燒製,或用灰漿、灰泥製成,規格款式多種多樣,並將若干式樣結合使用。
陶土被塑造成各種構件、磚石、腰花、人物形象,燒製後大多還要繼續加工塑形,或塗上濃重且底色清晰的釉料。
為了使各部件牢牢固定在一起,接合前已做好榫孔;為了使其變得具有可塑性,石灰和砂土混合成的灰泥或灰漿中加有黏土,再摻入作為黏合劑的纖維和紙類使其堅固結實;最後在大多以線為裝飾材料製作的內部骨架上,用混合物進行塑形。
除了燒製的磚瓦裝飾,由灰泥製成的灰塑也是中國屋頂裝飾的一種形式。這種藝術風格主要盛行於長江流域和中國南部地區。
究其原因,首先是氣候因素影響。由於那些地區很少出現霜凍,因而灰塑遠比在天寒地凍的北方持久得多。
另外,使用灰泥的技藝為雕刻提供了很大程度上的開放性。這對中國南方活躍的藝術想象力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屋 脊
有一個元素在所有變種式樣及新增的屋脊裝飾中一再重複出現,並具備簡潔明瞭地展現中心思想的能力,那便是雙龍戲珠主題。
寶珠位於正脊中央,雙龍在兩側呈自然對稱之態。毫無疑問,以特殊裝飾突出正脊中部並不是中國古代的做法。這一式樣後來才在中國出現,且明顯受到佛教影響。
傳統建築物、宮殿和大型官方廟堂無不設有走勢平直的正脊。這種美妙的正脊裝飾在道教廟宇和私人建築中也極其常見。
寶珠通常被直接表現為佛教的三重或五重寶珠形式,但另一方面,它已完全踏入中國古代思想體系的範疇。
熱河須彌福壽之廟一座亭子正脊上的裝飾帶。脊飾為雄鹿、雌鹿與寶珠,裝飾帶由黃色與綠色的琉璃陶瓷組成
在廣西和廣東的一些建築物的正脊上,該元素以天空為背景,呈現出富有動感的輪廓,旁邊還輔以大量的紋飾造型、海豚水獸、樹木植物、點綴其間的鳥類和各種小動物、字牌以及人物群像裝飾。
正脊還特別加高,為豐富的飾物營造空間,同時與活潑鮮明的山牆裝飾相呼應。有時,龍的位置由鳳凰代替,也可是鹿與鰲魚。
屋脊上偶爾也會出現一種奇特的元素——龍門。它佔據正脊正中的位置,以魚和龍門來表現寶珠的寓意。魚躍過龍門後即在另一側變化為龍,象徵完滿成功。
浙江寧波府一座廟觀正脊上的裝飾帶。上塑有兩條鯉魚躍過夾於二龍之間的龍門
藝術家偏好這種隱含寓意的表現手法,他們充分利用製作堅固灰塑的技藝所提供的可能性將真正的圖畫以浮雕形式搬上了屋脊。寧波府的一些例項甚至還將它們與鐵製線條裝飾結合在一起。
四川人同樣喜愛在屋頂使用灰塑,這些裝飾在那裡的氣候環境中尤為經久耐用。他們在發散想象力、自由創作的同時,仍遵守著嚴格的建築結構要求,即使是非常靈活的式樣,也賦予其必要的固定姿態。
這與四川人高超的藝術鑑賞力相符,而這種藝術造詣體現在從音樂、文學作品、服飾到造型藝術和繪畫的各個領域。
此外,他們還找到了豐富飾物的新元素,即在以屋頂為主的灰泥區域,藉助陶瓷碎片為其增添生命力。這些碎瓷片嵌入灰泥之中,以五彩繽紛、耀眼明麗的顏色營造出一種十分歡快喜慶的氣氛。
那裡的正脊中間常塑有三角形飾物,其紋飾線條極為繁複,通常將寶珠圍在中間。它與正脊和屋頂、更與垂脊和山牆上的其他裝飾交相輝映,極盡奢華之效。
當然,各地的正脊和垂脊上都不乏表現力強烈的飾物作品。北方省份以美輪美奐的陶製琉璃構件以及純金屬角飾見長。設有金屬屋頂的地方,如熱河,屋脊上甚至使用了形態怪誕的龍飾。
熱河須彌福壽之廟的銅質屋頂。屋頂上的魚鱗瓦、脊瓦和脊獸的材質皆為銅鎏金
不過,四川形形色色的式樣仍屬屋頂造型之最。雖然初看之下似乎過於強調純裝飾性,但從結構佈局和風格統一性的角度來看,這些脊飾與其他建築部件均完全從屬於氣勢宏大的建築整體。
本文摘選自《中國建築》,因篇幅較長有部分刪改
[德] 恩斯特·伯施曼 著
定價:198.00
中國畫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