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記者/羅予岐)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館聯盟自2018年成立以來,充分發揮組織力量,初步建立共建共享機制。為進一步挖掘成員單位的科普特色和成效,推動形成相互學習、交流、共享的氛圍,聯盟在成立三週年之際開展灣區科普歡樂行系列報道活動,宣傳特色場館科普亮點。
一說起澳門,你會想起什麼呢?是金碧輝煌的大賭場?還是人山人海的大三巴?
其實,在這些眾所周知的景點之外,澳門還有一處“寶藏”打卡地——集教育與旅遊元素於一體,既充滿科技感又滿賦文藝氣息的地方,它就是澳門最大的科普教育基地,也是澳門的主要地標之一——澳門科學館。
澳門科學館坐落於澳門半島東南角,毗鄰澳門文化中心及漁人碼頭,三面環水,它由“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設計,主體建築呈斜錐體螺旋上升,像等待發射的火箭,建築外牆則是銀灰色的金屬鋁板輔以深色花崗岩,科技感拉滿。
據介紹,澳門科學館設定14個展廳,包括太空科學、兒童樂園、兒童科學、科學快車、機械人、聲學、地球、遺傳學、環保、運動健康、運動競技及食物科學等12個長期展廳,以及兩個臨時展廳,共有450餘件互動展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澳門科學館建築的牆外,有一棵“網紅”心形樹,它也被認為是到澳門旅遊的必行打卡景點之一,很多人慕名前來,選取心形樹與跨海大橋相映成趣的景色拍照留念,亦或是在逛完科學館的落日時分,坐在科學館外吹吹海風欣賞落日餘暉,在暢享科技、文化盛宴之餘,也盡情享受著澳門科學館特有的浪漫氣息。
知識與趣味並重 身臨其境感受科學魅力
作為澳門科學館最有人氣的展廳之一,兒童科學展廳總是熱鬧非凡。兒童科學展廳專為小學兒童開設,設定了一系列水展品或專題展臺,例如不同的水閥裝置、水壓力等。“喜歡玩水是小朋友的天性。”兒童科學展廳的講解員稱,“我們主要以動手遊戲形式,引導小朋友們學習各種科學知識,寓學習於娛樂,小朋友們透過遊戲中的相互配合也能提升社交能力。”
“讓參觀者從親自動手的過程中享受探索科學的樂趣。”澳門科學館的在展項的設定上也是以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並重的互動展品為重點。就像兒童科學展推出的另一項高人氣新展品——“職安特工隊”。透過虛擬現實技術(VR),參與者需要在虛擬的高空或工場倉庫等作業場地,在指定時間內駕駛模擬剷車、釣船等以完成指定的操作任務。參與者可以在安全情況下,感受忽視安全措施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如模擬在吊船或大廈邊緣墮下的情況,從而警醒要做好安全措施,建立安全的工作流程。
據悉,展館多項全新互動展品應用了虛擬現實技術(VR),包括“釣船拯救隊”、“叉鏟之王”等,目的是透過高科技讓參觀者能更真切的體驗,在互動參與中瞭解到職業安全的重要性。
致力天文科普推廣 點點星辰匯聚成光
澳門科技館主體建築由三部分組成,最高並呈斜錐體形的為展覽中心,菱形基座是會議中心,球體設計的部分則是曾榮獲吉尼斯世界紀錄(全球最高解像度的立體天文館)的天文館。
依託全球最高解像度球幕系統,天文館最大限度開發現有系統,創新架構“球幕+科普綜合多媒體矩陣”和“球幕+受眾細分”理念,強化天文館的公共屬性,為公眾提供了長期的天文學科普服務,打造成為澳門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平臺。
“在這裡,你可以欣賞到很多科普球幕影片,也可以利用我們的數字天象儀模擬一場星空之旅。”天文館的講解員介紹道,天文館球幕影院是一個直徑約15米、傾斜15度的小型特效影院,裝置了一組共12部高解像度的數碼放映機,熒幕解像度達到8K,接近人眼,可以體驗到震撼的浸沉式視覺效果。據悉,每年天文館會引進數套高質量球幕影片,透過不同影片題材開展受眾分析,建立由天文學、航天工程、地球科學、生命科學、兒童文學等多樣學科構成的科普影片組合。
“澳門是一個光害極其嚴重的地方,基本上很難有機會在澳門看見星星。”為了更好的利用場地,承擔起科學普及責任,天文館也陸續推出天文科普活動,其中“點亮星辰”品牌系列活動成為澳門最受市民歡迎的科普活動之一。
天文館會於每月的首個週六在球幕影院舉行“球幕講座”,邀請專業講者講解天文知識;並在第三個週六舉行戶外觀測,在導師的帶領下一同利用望遠鏡觀測真實星空。
“點亮星辰的意思就是為這個有光害的城市把星空點亮。”天文館團隊告訴記者,希望在他們的努力、觀眾的參與下,可以將原有被遮蓋的璀燦星空,一點一點的重新點亮。
澳門科學館一直以推動青少年科普教育、推動高新科技及科學傳播、配合澳門旅遊發展及作為地區性科普教育及會展平臺為宗旨。澳門科學館館長邵漢彬在接受記者參訪時表示,館內科普活動種類繁多,形式靈活,科技館在以推動青少年科普教育為主的同時,也致力於擴大科普受眾面,科普展項與活動內容的設定適合幼兒教育至高中階段的學生、教師、家長或有不同身體障礙的人士參與。
“很多家長一開始是陪孩子來,到了最後,自己也樂在其中,獲益匪淺。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前來科學館打卡,這是一個好的現象。”邵漢彬說。
除了拓寬受眾,增加科普種類外,近年來,澳門科學館正加緊創新科普形式,尋求多方合作。
其中,“走進校園”計劃透過澳門科學館與全澳門各中小學共同合作,以提供更多的資源來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認識,鼓勵學生透過自身實踐和操作的體驗中,激發學習與探索的潛能,提升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及創意思維。“我們的科普物件為本澳中小學、幼兒園,以及在職教師,費用全免。”邵漢彬表示,計劃專案設定不同科普主題課程以及流動展品教學供全澳各中小及幼兒學校巡迴使用。
為進一步加強與學校間的科普教育合作,澳門科學館在今年還推出了“繁星計劃”,為中小學提供LEGO SPIKE PRIME程式設計機械人、DJI TT無人機、Micro:Bit、科普影片製作、Scratch 及 Python程式設計、人工智慧、3D列印及鐳射切割等多元化教學內容。
除此之外,澳門科學館天文館還推出了“天文專題計劃”來加強館校合作、館團合作。“天文專題計劃”是天文館依照學校、社團、企業等機構的具體需求,而專門定製化的天文館空間活動。定製方可提出針對式的視覺呈現並提供材料,天文館會將材料轉製為球幕影像,同時為定製方提供場地、講解或館內統籌協作安排,以合作達成活動效果。
受疫情影響,科學館今年的接待量大幅減少甚至一度暫停對外開放。在此情況下,澳門科學館開始與氣象局、天文學會等不同政府部門或機構合作,共同製作科普教育短片,為學校線上學習及公眾科普提供內容支援。據統計,澳門科學館至今已製作超過700個影片,各平臺接觸及觀看人次超過400萬。
邵漢彬表示,澳門科學館將繼續製作更多科普教育資源,與灣區及全國,以至葡語系國家科技館共享。
結合需求發揮優勢踐行科普傳播新使命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作為區域性創新高地,粵港澳大灣區在我國科技創新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身為灣區大家庭中“精準聯絡人”,澳門勢必將迎來更加廣闊的平臺和多元的機遇。
“澳門科學館將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發展趨勢和澳門特區科技創新戰略,強化原有使命同時,加入“推動高新科技及科學傳播”的新使命。”邵漢彬表示,接下來澳門科學館將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內科技企業優勢,特別是人工智慧及高階製造,以及大灣區內高等院校的創新科研專案,製作具有大灣區特色的科普題材及中學使用的職業技術培訓課程,發揮現有澳門科學館線上教育資源平臺優勢,製作具有國際視野的科普內容。
邵漢彬希望澳門科學館能發揮現有資源優勢,結合灣區內科技創新發展,為全面提升公眾科學素質、為國家發展爭先所需人才培養作貢獻。
與此同時,澳門科學館將持續推進科普內容和展教形式創新,增強人工智慧教育及自然科學科普的配套設施,規劃推出資料科學、人工智慧、環保減碳及生物多樣性等新展廳。結合大灣區內館校合作,加強教師相關培訓工作,形成更具成效及更多資源共享的科普協作。
早在2013年,澳門科學館便與廣東科學中心簽署了穗澳科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聯合開展科普工作,共同推動穗澳兩地科普教育的發展;2018年更聯同廣東科學中心及香港科學館共同發起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館聯盟,促進灣區內科技館之間的交流合作、資訊共享、資源共享及人才交流。現時,灣區內大部分科技館及科普中心已加入成為聯盟成員,一齊努力共同推動灣區公眾科學素質的提升,助力灣區提升理工科升學比例,培育更多創新型人才。
“我們一直與聯盟保持著緊密的交流與合作,應疫情期間的防疫需求,我們在聯盟的指導下舉辦了戰「疫」——抗擊新冠病毒專題展覽,廣受好評,特別是獲得了澳門醫護界的肯定。”邵漢彬對記者說,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館聯盟對科技館之間的交流、科普人才培養、學術研究、推進灣區科學普及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導與促進作用。
邵漢彬也期待,透過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館聯盟的大平臺,共同開發科普資源,發揮聯盟內不同科技館的優勢,聯合灣區的整體影響力,提升灣區內科普工作的效益及科技創新的氛圍,助力灣區內人才流動,推動澳門人才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創新科技產業。
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館聯盟是由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惠州致力於科學傳播的科技場館組成,是科技館間自願結合的公益性科普合作組織。宗旨是透過對大灣區內科技館資源的有效整合與應用,以及合作與交流平臺的搭建,實現共享共建、互惠互利、共創共贏,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學傳播活動的開展、交流和建設,創造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的社會環境,切實提高粵港澳地區公眾的科學素養,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家戰略的具體實踐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