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部2022年開年上線的《千里不留行》,本來帶著比較低的期待值,看完發現竟是一部糅合了西部片和黑幫片元素的武俠片,值得一看。
主創在有限的資源內把鏡頭語言做到精緻,並不因為是網路電影就得過且過。
比如電影開始沒多久這個鏡頭,構圖很明顯是在致敬黑澤明的經典《七武士》。
全片還有很多地方都和美國的西部片和日本的武士片異曲同工,有著自己獨特的美學追求。
影片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明朝末年,主人公提到他是浙江義烏人,曾在東南沿海抗倭,還讀過抗倭名將俞大猷的《劍經》,後輾轉從江南來到西北邊陲沙漠中的小鎮過活。
明末在中國歷史上是一段很黑暗的時期,昏君無能,奸臣當道,邊疆不穩,農民起義和天災人禍頻發,朝廷入不敷出,俸祿都發不出來,只能以絹布代替。
在這樣一個亂世中,雖然主角林大衛是一位聞名江湖的用刀高手,江湖名號“鬼刀林”,但他卻一直想藏鋒守拙,和賢惠的妻子與可愛的孩子歲月靜好。
然而就像電影臺詞所說“刀口上這碗飯,端起了就放不下”,樹欲靜而風不止,林大衛越想擺脫江湖恩怨,這些恩怨反而主動找上門來。
這就是一名刀客名聲在外的煩惱。
後續的劇情不過多劇透,有興趣可以去騰訊影片看看。
電影設定了兩個反派或者說是對立角色,一個是林大衛身邊虛情假意的朋友陸謙,另一個是一直想挑戰“鬼刀林”林大衛的武痴“千人斬”。
先說說陸謙這個角色,這個角色的名字起得很內涵,《水滸傳》裡設計陷害林沖的陸虞侯也叫陸謙。
這部電影中的陸謙和《水滸傳》裡的陸謙一樣,都像我們身邊的“假朋友、真小人”。
和你有共同利益時以兄弟相稱,而當有機會攀附更高的利益集團時,就可以在大人物面前卑躬屈膝,出賣朋友。
把朋友發配邊疆十年,自己卻做了官,陸謙很明顯是一個背叛者的角色。
電影中另外一個角色“千人斬”代表了另外一種人,更具有符號意義。
“千人斬”一出場就來找林大衛挑戰,想證明自己的刀法比江湖上的知名刀客還要高明。
但和林大衛比了幾個回合還是敗下陣來,失敗後的“千人斬”之所以被人稱作“千人斬”,是因為他想靠殺更多的人來證明自己:“看,我都已經殺了一千個人了,你們還不承認我嗎?”
這種人在社會上其實很自卑,不斷刷那種沒有實際意義的存在感,希望別人認可自己。
他在影片中也有一句重要臺詞:“一個人的名字可能起錯,但綽號不會”。
他和林大衛不同,他還沒有成名,所以非常重視名聲。
而此時的林大衛已經超脫,他已經悟到有時名聲在外並不是一件好事。
尤其是對一個刀客來說,名聲也許是致命的,高手也只不過是晚點死。
最後再來說說主角林大衛,他是江湖中“情與義”的代表,但在一個亂世中堅守情義,需要極強的定力和忍耐。
所以電影一開始用了一個深焦鏡頭和大遠景,把主人公置於廣袤荒涼的西北大沙漠。
這個開頭既為影片整體定了調,也暗示了主人公的宿命,註定要在危機四伏的沙漠中踽踽獨行。
電影中主人公和妻子不止一次提到,雖然手握長刀,武功蓋世,但不該染指的錢不碰,不該上的黑道不上,實屬難得。
除了上述那個電影開篇的鏡頭,電影結尾整個一幕的視聽語言也很考究,不僅整體調色都是統一的金黃色,對煙霧風沙的運用也讓人想起黑澤明的武士電影《用心棒》中的名場面。
在電影中,雨雪風沙這種場面排程,一般都用來輔助渲染氣氛,比如鵝毛大雪會帶來焦慮感,傾盆大雨一般是悲慘,而風沙則代表不確定性。
在《千里不留行》最後這場大決戰戲中,多次使用了風沙,既符合影片西北大漠的空間環境,又為主人公的決戰中增加了危險感。
最後從型別上看,《千里不留行》表層是一部武俠片,核心又更像西部片和黑幫片的結合體。
日落黃沙的環境,馬、刀、官、匪……信任與背叛……私人的正義,復仇的歷程等等元素糅合。
有電影專家指出,其實西部片和中國的武俠片有著共通的淵源,西部片來源於西方文化中的騎士傳說,而且騎士就對應中國的“俠”文化。
在這樣一種共通的源流之下,網路電影《千里不留行》以非常精緻的鏡頭和質感,為我們講述了一個西部武俠故事。
看這部電影時,很自然地想起周杰倫的那首《紅塵客棧》,也許整部電影的意境可以用這幾句歌詞概括:
天涯的盡頭是風沙,紅塵的故事叫牽掛;
封刀隱沒在尋常人家,東籬下;
閒雲野鶴古剎;
快馬在江湖裡廝殺,無非是名跟利放不下;
心中有江山的人豈能快意瀟灑,我只求與你共華髮;
劍出鞘恩怨了,誰笑;
我只求今朝擁你入懷抱;
紅塵客棧風似刀,驟雨落宿命敲;
任武林誰領風騷,我卻只為你折腰;
過荒村野橋尋世外古道;
遠離人間塵囂,柳絮飄執子之手逍遙;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