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相比於二三十年前,如今的生活水平著實提高了不少,不少人有錢後或買新房或者新建住房,以前流傳下來的那些農村老物件再也沒有用武之地,這些都承載著上一代人滿滿的回憶。以下這些老物件,看看你們都用過幾個?
1、算盤。算盤出現的時間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作為輔助算數工具,在過去,它是極其好用的,一般只要開店,算盤就是必備工具,它用木頭製成,一般塗成黑色,這樣一來經久耐用。學習使用算盤也是比較複雜的,通常需要系統地學習。現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計算器和智慧手機的出現,任何複雜的運算,只要在機器中輸入數字和運算子號,立刻就會顯示正確的結果,算盤也退出了歷史舞臺,如今的算盤更是作為一種古董收藏。
2、吸墨汁的鋼筆。這種筆跟如今的一次性筆不同,它由筆尖和軟管構成,需要使用的時候,就要用手按壓鋼筆軟管吸收墨水,直到將軟管裝滿。記得那時候的墨水通常就是藍黑墨水和碳素墨水。藍黑墨水寫出來的字是藍色的,碳素墨水寫出來的字是黑色的。70後、80後讀小學初中的時候應該都用過。好一點的鋼筆還是比較貴的,並且墨水需要單獨購買,而且鋼筆筆尖壞掉了還可以拿去維修,隨著一次性筆的出現,這種鋼筆早已退出歷史舞臺。
3、鐵製文具盒。這種文具盒,60後、70後、80後讀小學初中的時候基本上都使用過,它是個長方形鐵盒子,裡面有吸鐵石或者卡扣,方便快速合上,盒子表面通常繪有各種各樣的花紋,紋飾越精美的文具盒價格也要高些。開啟文具盒,映入眼前的通常就是九九乘法表,記得讀小學的時候,只要忘記乘法口訣,馬上就開啟文具盒看一眼。文具盒裡通常裝吸墨水的鋼筆、鉛筆、文具刀、橡皮擦等等,然後將文具盒放在用布製成的書包裡,走起路來叮叮噹噹地響。
4、連環畫。在七八十年代,連環畫是非常暢銷的讀物,我們這邊叫小人書。那時候沒有電腦,更沒有智慧手機,唯一的娛樂消遣方式就是在課餘時間翻看連環畫。這種連環畫由黑白圖畫配以簡短的文字介紹,很容易讓人看上癮,街上也有大量賣連環畫的,一般3到5毛錢一本。
5、縫紉機。縫紉機在七八十年代可是一個非常貴重的物件,那時候結婚講究三件套,縫紉機、腳踏車、收音機。其重要性不亞於當今的小汽車。七八十年代的女人一般都會操作縫紉機,每當逢年過節,就會買來布料,自己做衣服,或者縫補衣服。如今這種機器早已退出歷史舞臺,更多的只是當成收藏品。近些年來,很多收購老物件的商販都非常看好這種老式的縫紉機,並且回收價格很高。
6、糧票、肉票、布票等生活用品票。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由於國內資源匱乏,加上生產技術和裝置的落後,所有生活物資不得不由社會統一分配。在計劃經濟時代,你有錢也買不到東西,想吃肉需要有肉票,想買糧食必須要有糧票,甚至你想賣點布用來給自己做一身新衣服,都必須要有布票。而且各類物資票,每個人都有嚴格的限制,不是你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如今的社會,一完全由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這些票據也當成了擺設,不過上了年紀的人一看到這些票據,估計就會想到當年的悲慘歲月。
7、風機。在七八十年代的農村,這種工具幾乎每家每戶都必備,它用木頭打造而成,通常做成動物的形狀。它的作用就是去掉糧食的灰塵和雜質。如曬乾的麥子、玉米或者稻穀。操作起來也是非常簡單,頂上是進口處,然後另一個人順時針攪動把手,這時候風機裡面就會產生比較大的風,將那些雜質和灰塵全部過濾掉。如今的農村,風機這個農具依然在使用。
8、打穀桶。這種工具在四川這邊叫拌桶,專門用來人工收割麥子和稻穀的。在七八十年代,糧食成熟基本上全靠人工,那時候的機器收割還遠遠沒有普及。這種打穀桶是用木頭打造而成,通常呈正方形,有半米多高,脫粒的時候,只需要將麥穗或者稻穗在打穀桶裡面用力敲打就行了。記得讀小學的時候,學校專門有個農忙假,回來之後一般就是幹這個。現如今,收割已經全機械化,這種打穀桶也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打穀桶
9、石槽。這種物件一般是由青石做成,並且還是人工打造的,石匠們憑藉精湛的技術,將一整塊石頭的內部掏空,做成槽的形狀,然後用來餵養牲口,像以前農村餵豬和喂牛,一般都是用石槽。當然了,也有用木槽的,但木頭做得很不耐用,常常被牲畜破壞。後來,隨著時代的進步,一般該用磚頭和水泥來做槽子了,這種石槽也退出了歷史舞臺。不過在很多仿古景區依然能看到。
10、老式收音機。這種收音機在七八十年代可是貴重物品,它一般上電池,透過一定的頻率來收聽廣播頻道。在沒有電視機、電腦、智慧手機的時代,能擁有一個收音機,那絕對是整個村裡最靚的仔。如今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這種收音機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當然了,農村老物件起碼有數百種,限於篇幅,只介紹這麼幾個。以後會陸續介紹一些如今快要消失的老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