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常能看到很多跑者,平時訓練非常認真,尤其是賽季備賽的階段,為了取得好的成績,會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每天按照訓練計劃執行,容不得半點馬虎,甚至一到賽季就強迫自己加大訓練量,但最後到了賽場上,往往無法取得自己想要的好成績。
一方面可能是比賽策略問題,比如前半程配速太快,導致後半程跑崩了,掉速嚴重,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備賽階段過於壓榨自己,事實上身體可能早已不堪重負了。所以,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叫做:過度訓練綜合症(OTS)。
對於任何體能類的運動專案,如果想提高成績,必須要遵循一個“強化訓練—過量負荷—過量恢復”這樣一個過程。
我們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後,身體會進入一個疲勞期,運動能力也會有短暫的下降,這個時候身體需要一段時間的充分休息,比如幾天到幾周。身體急性疲勞的狀態,就會過度為強度適應的階段,從而提高我們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成績,這樣一個迴圈,就是我們進步的基礎。
這裡說的休息不是說真的躺床上什麼也不幹,而是降低訓練強度,比如輕鬆跑或者其他交叉訓練。
如果這個迴圈被打破,比如說我們強化訓練後,沒有給身體充分恢復的機會,就會進入一個過度訓練的狀態(OTS),意思就是當我們的過量負荷累積到一定程度,影響了身體訓練和恢復之間的平衡,生理和心理上都會產生無法適應當下運動狀態的症狀,導致運動成績長期下降,這個情況下,要想恢復我們的運動能力往往需要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嚴重的可能出現激素紊亂、上呼吸道感染、睡眠障礙、心理應激等情況,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實際上關於過度訓練對身體帶來的影響,運動、醫學、生物學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生物化學、激素分泌、生理指標、免疫系統甚至心理上,都會產生很多負面影響,但實際上,效區分過量訓練和過度訓練的界限還是很難的,即使是在專業運動員當中,運動員本人對於過度訓練的發生很難有清晰的感知,教練和團隊也很難明確的判斷,都會有一定的延遲性。
國外有研究者在文獻中提到,他們會在完整賽季中,用訓練日記記錄游泳運動員的資料,除了訓練距離、陸地上工作時間、訓練強度自我評估外,還包括了睡眠質量、疲勞感、壓力和肌肉痠痛、體重、早晨心率、疾病、月經時間等。
如果其中五項同時出現問題或者達到一定指標,則被實驗團隊認定為已經發生了過度訓練綜合症。
早期研究資料顯示,過度訓練綜合症是很難治療的,在當時的醫學水平來看,休息和輕微訓練可能是治療的唯一方法。
但是2006年以後,更多研究強調要做的是預防和早期診斷,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運動員每週至少有1天被動休息,就是這一天你什麼訓練也不要做,這也是目前大多數都比較認可以及在執行的訓練方式了,這一天吃吃喝喝逛逛街,做做其他感興趣的事,也能從心理上緩解和減輕壓力。
如果明顯感覺到疲勞,提不起跑步興趣,那就增加休息時間,過著切換一下專案,出門騎騎車、遊游泳、擼擼鐵,避免訓練方式過於單調。
還有就是一定要注重營養攝入,所有的過度訓練綜合症都是大強度運動帶來的,會帶來比如體內肌糖原水平下降、皮質醇、茶酚胺增加,胰島素水平下降等等激素變化。
有實驗表明,一組耐力運動員每天跑步16-21KM,持續7天,每天補充5.5g/kg的碳水時,成績明顯下降,但是增加到8.5g/kg時,成績下降就比較小了。
同時補充碳水也要注意蛋白質的補充,缺少蛋白質的攝入一樣會增加引發過度訓練症的危險。
其實這幾年,很多人已經開始主動重視過度訓練的問題了,但是很多新人或者對成績有執念的跑者,往往會容易陷入短時間壓制自己潛能的誤區,總以為我要是再努力一點,就一定會有回報。
我認識個妹子,幾年前突然開始跑步減肥,原本不運動,突然開始每天早上7公里,晚上7公里。我一再勸她悠著點,別急功近利,可她為了能穿上好看的婚紗,就是不肯停下,結果不到2周告訴我說小腿疼,我懷疑是骨折了,讓她去醫院拍個片子,果然是小腿應力性骨折,減肥計劃也徹底失敗。
我們的身體不是機器,不是隻要提供能源就一直可以運轉下去,更何況機器也是需要保養的,所以任何事情都不應該過度,這個世界是平衡的,如何把握這個平衡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