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詩云:“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理論上來說,黃河並不是一個景點,或者一片景區,但作為文明的起源地,祖國的母親河,每個行走在祖國大地上的旅客,只要有機會都會想去黃河邊上看看。
黃河的河源區在青海省,一路流經四川、甘肅、寧夏等九個地區,全長足有5464米。在青海省旅遊時我們曾到達青海腹地的卡日曲,那裡算是官方承認的黃河正源。
站在岸邊,黃色河流如綢緞般絲滑地傾瀉而下,渾黃的河水伴隨著白色的浪花不斷拍打在兩岸的礁石上。
岸邊是沒有防護欄的,周圍的地面都很溼滑,想要保護好自己的小命就只有往後站。但很多不知是專業還是業餘的攝影師,永遠都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和對絕佳視角的渴望,離岸邊站得很近,浪花幾乎都能拍到他們腿上,飛濺起來甚至能高過他們的頭頂。
但即使如此他們似乎也毫不畏懼,為了拍攝到最近距離的黃河景觀也是非常拼命了。說起來,黃河其實是一條非常渾濁的河,河中堆積了大量的泥沙,這一點是小學課文中就提到過的.不過這麼多年過去了,似乎也沒找到一個合適的治理方法,而一代又一代的人似乎也見怪不怪了。
連一向喜歡拿中國環保來攻擊的某些外國媒體似乎也沒幾個想到拿黃河來說事。大家幾乎都已經預設,名字都叫“黃河”了,那它是黃色的似乎也合情合理。
黃河素來有“一碗水半碗沙”的稱呼,1立方米的黃河水中,含沙量就高達70斤。黃河的泥沙90%都來自於黃土高坡,黃土高原上的泥沙顆粒以粉砂為主,透水性強、粘性差。正因此,黃土高原才會那麼容易就造成水土流失。
當然,缺少植被保護也是其中一大原因。當夏季雨量充沛時,大量的泥沙被衝進黃河中,黃河也因此變得越來越渾濁。不過這渾濁和普通意義上的髒可是天差地別,黃河內有150多種魚蝦生存其中。
近年來,黃河水因為官方治理而變得越來越清澈,雖然從整體上來看效果也許並不顯著,但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這依然不能阻擋黃河,尤其是下游部分往懸河的方向發展的趨勢。
所謂懸河,就是指河床高出兩岸地面的河。因為黃河中的許多泥沙都在下游平原地區堆積,人們又不斷地加固加高大堤,懸河就這樣產生了,而且目前懸河的總長度已經超過了800千米,幾乎佔到黃河總長度的1/6,有一些地方的河床已經高出兩岸地面近10米。
相比之下,我們的黃河治理活動帶來的效果幾乎是杯水車薪。哪怕在黃土高原上進行退耕還林和還草工程,哪怕黃土高原的地表已經被大量的植被覆蓋,但在中上游地區進行的活動,對下游的影響幾乎微乎其微。
這些年來,治理黃河的口號幾乎就沒停過,但面對這樣一條流過半個中國的母親河,對它進行的治理活動是民間組織做不到的。
據統計,黃土高原每年要有16億噸泥沙會被黃河捲走流失,而其中5億噸會在下游地區形成堆積,久而久之,下游地區的黃河河床自然就被抬高了。
近些年來,由於黃河治理水平的進步,每年水土流失造成的泥沙量其實已經減少了許多,只是它跟不上早年已經被堆積在下游的泥沙量。
竟然這樣,那為什麼國家不將下游的泥沙挖走呢?如果說以前是條件有限,那麼現在科技如此進步,我國工業化也趨於成熟,挖個泥沙應該問題不大。
黃河高出地面10米,已是“懸河”!為什麼國家不清理河底泥沙?這並不是一拍腦門就能去做的,這個問題背後有許多的現實因素需要考慮,因為下游泥沙量每年都是在增長的,即使現在增長量已經減緩了許多,但依然在增長;再加上歷史泥沙數量,這不單單是某個城市能負擔得起的。
而挖走以後,如何安置這些泥沙也成了問題,它們透水性強、粘性差的特點就註定了沒辦法被拿去做建築施工用料,那隻能堆積在岸邊?那顯然也不現實。運輸去全國各地又是一筆不菲的成本,而且還要考慮到佔用和人力的問題,以及運出去以後它們的去向問題,這都是問題。
目前來看,比較現實的一個方法就是加固黃河大堤,就目前來說 ,沒有其他方法比它更符合實際了。
而要說到本,那根源還在黃土高原上,目前國家正在加大力度治理當地的水土流失問題,只不過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解決的。但至少,能看到國家在努力,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支援,以及耐心等待。為什麼不把黃河泥沙挖走?每年堆積5億噸,下游已成“懸河”。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旅行中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