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消費者報 吳博峰
隨著國內汽車市場加速轉型升級,消費市場需求也在不斷變化之中。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汽車企業只有深刻洞察消費市場變化,才能精準地把握市場需求,進而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用車體驗。
那麼,目前市場上主流產品整體品質如何?又有哪些消費者關心的問題亟待解決?
日前,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汽中心)釋出的《中國汽車消費者研究與評價(CCRT)總結報告(2018-2021)》(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廣大消費者對車內空氣質量、人體電磁防護、車輛工況油耗等方面關注度呈上升態勢。
車內空氣質量:東風悅達起亞兩款車得分最低
“雖然車內空氣質量看不見摸不著,但它的品質與車內駕乘人員的健康息息相關,車內健康已成為影響人們購車決策的重要因素。”國家室內車內環境及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宋廣生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車內空氣質量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關注。衡量一輛車的綜合實力,除人們認知的常規因素外,車內空氣質量成為不可或缺的部分。
自2018年以來,中汽中心對84款市場主流車型檢測發現,車內揮發性有機物是影響車內空氣質量和氣味等級的主要因素,其主要來源於車內內飾非金屬材料的揮發。車內使用非金屬材料的優劣、是否使用先進的生產工藝以及是否對生產後的內飾在裝車前進行後處理,是影響內飾氣味散發的主要因素。
資料顯示,2018-2021年,CCRT對84款車型在常溫模式和高溫模式環境測評,車內氣味良好率僅為28.57%;67.86%車型的氣味等級水平較為一般;此外,有3.57%被檢測車輛氣味等級成績較差。總體來看,車內氣味亟待改善。
CCRT高溫環境下8項揮發性有機物測評結果情況較差,平均為常溫模式結果的2倍。其中,甲醛和乙醛為車內空氣質量的主要失分項,分別為常溫模式的3.8倍和1.5倍。而車輛在高溫模式下,乙醛的平均結果為國標建議值的1.8倍,情況較為嚴重。
按照系別分類後分析得知,韓系車型的車內空氣質量常溫模式平均結果為89.3分,表現一般;韓系車型車內氣味需加以重視,和其他系別間的總體得分有著較為明顯的差距。本次車內氣味等級測評中,東風悅達起亞KX3和福瑞迪等級為4.0級,位列該項測評結果的最後。
與快速發展的國內汽車市場相比,消費者關心的車內空氣質量體系建設速度較為緩慢。究其原因,與相關標準體系法規的缺失有著重要關係。
目前,業內依然主要以2011年釋出的《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為參考,而該項標準並非國家強制標準,對汽車企業生產影響有限。其間業內雖然多次傳出將其升級為強制性標準的聲音,但始終未能落地。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無論是國內車市的發展形勢,還是廣大消費者的現實使用需求,都為推出車內空氣質量強制性標準提供了基礎條件。汽車消費市場的轉型升級,不僅僅是在電動化、智慧網聯化領域,還要體現在消費者關心的方方面面。其中,推動車內空氣質量提升,在滿足消費者迫切需求的同時,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汽車市場的健康發展。
燃油經濟性:長城哈弗等表現不佳
在日常用車過程中,車輛燃油經濟性是消費者十分關心的焦點。油耗高低是決定用車成本的關鍵因素,也是消費者購車時首先考慮的效能指標。
2014年以來,雖然新能源車在多項利好政策扶持下保有量持續增加,但以傳統化石燃料為能量來源的燃油車依舊佔有較大市場份額。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9月,我國燃油車保有量達到3.9億,而同期新能源車保有量為678萬輛,佔比僅為2.28%。
根據相關法規,在售車輛應透過油耗限值測試並在隨車清單上明確標註油耗值。然而,在實際用車過程中,不少消費者反映車輛實際油耗表現與車企宣稱油耗差異較大。
影響實際道路油耗的主要客觀因素包括行駛工況、空調開啟、車輛載重等。其中,空調開啟是導致車輛油耗增加的重要因素。
在CCRT已經完成的84款測評車型中,開啟空調後百公里油耗平均增加2.38升,平均多消耗23.2%的燃油。其中,轎車開啟空調後百公里油耗平均增加2.21升,平均多消耗30.43%的燃油;SUV開啟空調後百公里油耗平均增加2.14升。
葉盛基表示,良好的燃油經濟性對於提升汽車產品市場競爭力意義重大。在整體車市可持續發展背景下,未來傳統燃油車仍會在較長時間內扮演重要角色,這就意味著汽車企業需要將車輛工況油耗與消費者實際油耗偏差控制在合理範圍內,這是下一步汽車企業在產品研發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報告》顯示,在轎車油耗評測得分中,東風悅達起亞福瑞迪和東風標緻308兩款車型得分最低,得分分別為61.9分和60分;在SUV油耗評測得分中,長城汽車哈弗品牌旗下兩款車型得分最低,哈弗H4和哈弗F7得分為45.2分和37.8分,遠低於76.6分的行業平均線成績,表明車輛在燃油經濟性方面表現較差,需要引起汽車企業的重視。
此外,廣汽傳祺GM6、上汽通用五菱寶駿RM-5等自主品牌MPV車型油耗評測分值較低,低於行業平均得分。
電動車新焦點:電磁輻射電磁干擾受關注
“目前由於電動汽車多個高壓部件及線束的存在,其電磁輻射受到了消費者的關注。”中汽中心相關技術人員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介紹道。
眼下,新能源車市場滲透率不斷提升。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去年國內新能源車銷量在340萬輛左右,同比增長1.5倍。在此基礎上,今年新能源車銷量預計突破500萬輛。
然而,人們對車輛是否存在電磁輻射表示出普遍憂慮。在國內汽車市場中,不乏存在“開電動車掉頭髮”的論調。
從新能源車產品特性來看,由於新能源車採用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源轉換器等高壓相關部件,相比傳統燃油車核心系統,更容易產生高功率、低頻率的電磁干擾。那麼,是否真的是人們所擔心的這樣呢?
2021年,CCRT對特斯拉Model 3(2021款)、蔚來EC6運動版、哪吒等7款市場主流新能源車型測試發現,100%的人體電磁防護專案測評結果不低於80分,57%以上車型的人體電磁防護專案測評結果在90分以上。整體表現尚可。
不過,隨著使用場景的增加,對新能源車提出了更高的電磁防護要求。
比如,為了縮短等待時間,滿足人們的充電便捷性需求,汽車企業和充電樁企業均試圖引入大功率充電設施。而在車輛充電過程中,不少車主選擇在車內進行休息。
對此,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動車輛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周鶴良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考慮到車主的實際用車場景,汽車企業有必要增加對車輛傳導充電狀態下的人體電磁防護,以有效保護該狀態下乘員的安全。
與此同時,隨著新能源車使用場景的增加,越來越多智慧網聯化裝置搭載在車輛之上,這些智慧化裝置是否會對車內人員產生電磁干擾,影響車輛硬體裝置的使用壽命,甚至危及消費者的生命安全?
周鶴良認為,在汽車智慧化時代,電磁環境對車輛的影響愈發明顯,車上電子零部件受到外界電磁干擾的可能性在增加。對於汽車企業而言,需要在產品研發階段做好相關測試,透過技術方式有效減少電磁干擾引起的車輛行駛安全隱患,更好地保護消費者健康權益。(中國消費者報 吳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