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談
編輯|古往奇事說
廟裡供各種東西的大家都不陌生,畢竟咱們中國民間的崇拜各式各樣都有。但是廟裡面供著解放軍的,大家有聽說過嗎?
福建省惠安縣崇武鎮,就有著這麼一個神奇的大廟,裡面沒有一個神佛的雕像,卻威武地矗立著27尊解放軍戰士的雕像。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中國古代的廟宇裡面供奉的東西各式各樣,而在許多朝代剛剛建立的時候,往往也會新建一些‘神’。比如一些戰爭當中犧牲的將士,如果功績非常大就有可能被‘封神’;在一些大型戰爭當中犧牲的人,也有機率被當地百姓當作神仙供奉。
比如楊家將的楊業在北方戰死,不論是當地的老百姓還是宋朝朝廷,甚至遼國人都對他感到分外的尊敬。因此在他犧牲的地方就修建了許多廟宇祭祀他,比較出名的就有楊無敵廟;水滸傳當中的張順在作戰當中戰死,之後因為各種事跡被封為金華將軍。
楊業雕像
所以從這些歷史文化來看,其實在中國傳統的老百姓心中,供他們祭拜的‘神’與英雄某種程度上是等價的。
而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神’實際上曾經都是英雄,比如我們很多地方有祭拜關羽的習慣。關羽歷史上就是一個英雄人物。
還有歷史上那些為老百姓奉獻了一切的人,往往也會被中國人當作神靈來祭拜。比如我們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還有為了治理大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他們都在歷朝歷代被祭拜。
而之所以福建省有這麼一座神奇的廟,很大程度上與歷史上老百姓對英雄的崇拜是一致的。
葉飛將軍
1949年9月的時候,三野十兵團司令葉飛派出28軍84師251團前往福建省崇武鎮西沙灣一帶,準備參加金門戰役。
當時的老蔣已經喪失了大陸的控制權,然而因為他有美國的支援和援助,所以在武器裝備方面仍然比我們先進不少。因而這個仗仍然有著不小的傷亡。
不過對於當時的老百姓來說,如今抗日戰爭已經結束了。雖然內戰仍然在打,但是畢竟雙方都是中國人,怎麼著生活還是得過下去。尤其是兵荒馬亂的老百姓沒吃沒穿,這個時候他們也不怎麼害怕戰爭,而是想盡可能地多勞動,給自己多掙一份吃的,才能填飽肚子活下去。
崇武鎮的曾恨母女就正在勞動。
當年的曾恨才年僅13歲,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13歲的小姑娘應該還在家裡讀書玩耍。不過那個時候的13歲已經開始要幹活了,所以小小年紀的她,也跟著母親去海灘附近料理紅薯地。
紅薯是一種非常高產的作物,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裡,用有限的土地和勞力種一點兒紅薯,是讓自己一家人有足夠的吃得最好的辦法。所以即便是知道最近這裡在打仗,她們母女倆仍然還是出來勞作,不能因此而耽誤了一年的收成。
她們看到解放軍在附近走過,卻並沒有因此而有很大的驚慌失措。老百姓都知道他們的紀律性非常高,是不會影響沿途老百姓的生活的。
251團的戰士也對她們非常尊敬,並沒有過去打擾她們母女倆。
然而這一片祥和的情景,卻突然被巨大的轟鳴聲而打破。
天上突然飛來了國軍的飛機,曾恨的媽媽一下子就緊張起來。因為國軍方面可沒有那麼好的紀律,所以她拉著女兒趕緊想要逃跑。
誰知道這個關鍵的時候,曾恨被天上突然到來的飛機以及不斷頭下來爆炸的炸彈給嚇壞。一時間邁不開步子的她被嚇愣住了,而天上的飛機可不管她們母女倆是無關人員,一波巨大的爆炸聲和衝擊波朝著曾恨襲來。
曾恨還沒有明白是怎麼回事,突然就暈了過去。
在自己失去意識的那一剎那,曾恨以為自己恐怕要失去生命了。然而過了一會兒之後她卻醒了過來,只覺得身上有著幾個重重的身影壓著她;從這幾個重重的身影當中爬出來之後,她發現自己身上雖然沾滿了鮮血,卻沒有怎麼受傷。
而把她撲到在下面的那幾個身影,他們一個個地穿著解放軍的制服倒在那裡,再也沒有了生命的跡象。
遠近看去的海灘上,到處都是炸彈留下的彈坑。其他地方還隱隱有一些戰士們犧牲的身影。
曾恨的媽媽趕緊過來把女兒給拉走,並且給她講了這裡的情況。原來看到國軍飛機不分軍民狂轟濫炸,於是251團計程車兵們立馬開始搶救當地的百姓。
本來這些身經百戰的戰士想要自保很容易,但是要去救這些一盤散沙的老百姓,相對就要麻煩多了。但是這些本來是去參加戰鬥的戰士們,看到附近的老百姓有生命危險的時候,還是勇敢地站了出來保護他們。
戰士們也因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光是撲倒在曾恨身上為保護曾恨而死的戰士,就達到了三個;而附近林林總總加起來,因為保護百姓而犧牲的戰士,足足達到了27人之多。
不論是曾恨母女還是其他鄉親們,都對此分外的感動。
她們與其他鄉親們一起,幫助戰士們就地安葬了這些犧牲的英雄們。為了不至於讓墳墓就此被人遺忘,她們還別出心裁地在墳墓邊搭了一個小屋子,然後把27名英雄的靈位都放在小屋子裡。
不過曾恨的母親並沒有就此放心。
就像咱們歷史上的那些老百姓一樣,曾恨的母親認為這些犧牲的英靈也是有靈的。所以之後經常帶著女兒來這裡,收拾收拾小屋子附近,並且祭拜這些救助了她們的英雄們。
一邊祭拜這些英雄,曾恨的媽媽還一邊告訴曾恨:“你的命是解放軍救的,你得報答解放軍。”
但是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民,她也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所以就以傳統思維表示,曾恨將來條件好了得給解放軍建廟,讓他們世世代代都能享受香火,以此來回報解放軍的救命之恩。
不過當時曾恨的媽媽哪裡有財力修廟宇,所以直到1980年去世她也沒完成這個願望。
在去世前她還對曾恨唸叨這個事兒。
從小被媽媽這麼教育的曾恨,自然也是想著這個事兒。
所以她一度省吃儉用的攢錢,甚至把母親留下的一些遺物都給賣了,但是仍然還是無法建立一座高規格的大廟。不過她的想法卻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援,因為當地還有許多老百姓記得戰士們的英雄事蹟,所以當地的鄉親又給她湊了60多萬元,終於開始了這個廟宇的建設。
1993年開建到1996年正式完工,這座大廟裡面沒有其他任何神佛雕像,只有27名解放軍戰士的颯爽英姿。
與此同時 ,曾恨還在附近建立了烈士紀念園和烈士紀念碑,這座全國範圍內都特別罕見的廟宇,很快在全國都有了名氣。
當年的將軍葉飛聽說之後特別感動,不僅僅動情地發表感慨:“人民有情!”而且還派人特別題詞:為了人民死得光榮!曾恨就把這幅字跡給刻在紀念碑上。
而27位犧牲的烈士的戰友們,也紛紛為這個神奇的廟宇贈送牌匾。這個廟宇漸漸地在當地有了很大的名聲,甚至於每年九月十七日都要舉行活動;附近的學校、單位搞愛國主義教育,這個地方往往也是不可或缺的。
不過,可能許多人也會覺得有些不協調。畢竟咱們並不講歷史上的那套思維,把戰士們的雕像刻在這裡,這麼紀念是不是有些不合適呢?其實小編覺得仍然是合適的。
事實上歷史上的大多數老百姓也非常清楚,他們刻下的英雄早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然而他們把那些英雄生前的雕像刻下,目的未必僅僅只是紀念英靈,還有更多的是讓人們記住他們的事件,記住他們曾經英勇奮鬥的精神。
就像關羽千里走單騎,身在曹營心在漢,這些典故和這些廟宇疊加起來,就成了一種鞭策後人學習他精神的獨特方法,歷朝歷代才會有老百姓這麼做。
實際上這只是我們的方式與西方不同而已。
當年張思德同志犧牲之後,偉人也專門給他開了追悼會,並且藉助這個追悼會宣揚張思德的精神,在全國範圍內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但是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一者年年開追悼會也不現實,二者他們也並不習慣追悼會這種形式。所以換成他們更習慣的廟宇的形式,這種形式更方便他們持久的記憶,也同時方便世世代代傳承這27位烈士的精神。
27位烈士固然已經化作歷史,然而他們的精神則將依託這個廟宇的形式,繼續在所有經過這座廟宇的人心中一代又一代地流傳下去,並且成長出新的果實。
這本身就已經超脫了廟宇的存在,而成為了一種精神上的遺產,並且繼續影響著活著的人,給活著的人以更多的力量和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