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血常規是常見的檢查之一,現給大家科普一下,如何看血常規化驗單是否正常,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起:
一、血常規化驗單的相關指標及意義
(一)血紅蛋白(Hb)測定:參考值: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兒170~200g/L。
貧血、白血病、大量失血及鉤蟲病等降低。
慢性缺氧(肺氣腫和先天性心臟病等)、嚴重脫水、大面積燒傷、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時增高。
(二)紅細胞(RBC)檢驗:參考值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兒6.0~7.5×1012/L。
臨床意義同血紅蛋白,巨幼紅細胞貧血時減少更為明顯。
(三)白細胞(WBC)檢驗:參考值:成年人4.0~10.0×109/L,兒童 5.0~12.0×109/L,新生兒15~20×109/L。
細菌性感染、尿毒症、嚴重燒傷、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白血病和應激狀態(急性出血和大手術)等增多(妊娠後期、月經期、飯後、劇烈運動後可有生理性增加)。
病毒感染、傷害及副傷寒、瘧疾、再生障礙性貧血、極嚴重感染、放射性輻照、腫瘤化療後和非白血性白血病等減少。
(四)白細胞分類(DC):參考值:中性粒細胞0.5~0.70×(50~70%),嗜酸性粒細胞0.005~0.05(0.5%~5%)嗜鹼性粒細胞0~0.01(0~1%),淋巴細胞0.2~0.40(20%~40%)和單核細胞0.03~0.08(3%~8%)。
中性粒細胞增多見於急性化膿性細菌感染、粒細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術後和尿毒症等;其減少見於傷寒和副傷寒、瘧疾、粒細胞缺乏症、放射性輻照和腫瘤化療。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等;其減少見於傷寒和副傷寒等。嗜鹼性粒細胞增多見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和鉛中毒等。淋巴細胞增多見於病毒感染,其減少見於免疫缺陷病。單核細胞增多見於某些細菌感染及單核細胞白血病等。
(五)血小板(PLT)檢驗:參考值:100~300×109/L。
造血功能障礙(如急生白血病和再生障礙性貧血等)、血小板破壞過多(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和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及消耗增加(如DIC、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時血小板減少;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和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等時血小板增多。
(六)紅細胞比積(Ht)檢驗:參考值:男性0.42~0.49(42%~49%),女性0.37~0.43和新生兒0.49~0.54。
失水和大面積燒傷等所致的血液濃縮以及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時增高。貧血及血液稀釋時下降。
(七)紅細胞平均體積(MCV):參考值:成人79~101fl,兒童73~89f1和新生兒可達105fl。
用於貧血分類:增大為巨紅細胞性貧血,減小為小細胞性貧血(如嚴重缺鐵性貧血)和遺傳性球型紅細胞增多症;正常紅細胞性貧血時正常。
(八)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含量(MCH):參考值:27~32ρg,新生兒可達40ρg。
用於貧血分類:增加見於大細胞性貧血,減少見於單純小細胞性貧血和小細胞低色素貧血。
(九)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G):參考值:成人320~360g/L,兒童340~410g/L和新生兒可達450g/L。
大細胞性貧血時正常減少,單純小細胞性貧血時正常,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時減小。
(十)紅細胞(體積)分佈寬度(RDW):參考值:0.11~0.16(成人)。
RDW與MCV結合可將貧血分為小細胞均一性與不均一性貧血,正常細胞均一與不均一性貧血及大細胞均一與不均一性貧血,在治療過程中會有動態變化。
(十一)網織紅細胞(RC)計數:參考值:成人0.5~1.5%,新生兒3.0%~6.0%.
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溶血性貧血尤為顯著,惡性貧血或缺鐵性貧血治療有效會增多,再性障礙貧血等骨髓抑制者減少.
(十二)紅細胞沉降率(ESR):參考值:男性0~15mm/h,女性0~20mm/h,60歲以上男女老人的上限分別為24和34mm/h.
結核病和風溼病活動期、急性炎症、貧血及惡性腫瘤等增快。幼齡兒、婦女月經期、妊娠3個月至產後1個月及60歲以上老人呈生理性增快。
二、化驗單(+)、(-)表示的意義:
化驗單或報告單的結果常常用(+)、(-)來表示。這裡的(+)、(-)並不是數學計算時的加、減的符號,而是用來表示結果的陽性、陰性、有的人不太瞭解(+)和(-),陽性和陰性的實際意思,弄不清它的含義是什麼。 一般來說,陽性(+)是表示 疾病或體內生理的變化有一定的結果。例如,為一位停經婦女做尿液 妊娠試驗檢查,結果是陽性(+),就說明這位婦女已懷了孕,思想上可有所 準備。再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a)A(g))檢查結果為陽性(+),說明這是一位乙 型肝炎病人或是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要引起重視才好。相反,化驗單或報告單上的陰性(-),則多數基本上否定或排除某種病變的可能性。
有時,(+)的多少,還能表示某種疾病病情發展程度上的嚴重性,也就是代表數量上的變化。例如,得了糖尿病,經常 做尿糖試驗,(+),(++),(+++的符號,就說明糖尿病的病情 有所變化:(+)為病情輕,(-)為病情得到控制,而(++)→(+++)說明病情沒有得到控制,在繼續惡化和發展;患有胃、十二指腸潰瘍病的人,大便隱血試驗(+++)或(++++)則說明病人出血的嚴重程度。
然而,陽性或陰性,(+)或(-)的結果有時也代表著相反的一面。例如一位多年不孕的婦女去做了治療後,發現尿液妊娠試驗(+)陽性時,已懷孕的資訊將使她高興不已。同樣,檢查結果為陰性(-)時,也不能盲目樂觀。例如,對耳硬化症的人做耳鼓膜震動試驗,陰性的結果則反而證明其確有耳硬化症乙型肝炎表面抗體(抗-HB(s))陽性(+)表示對乙肝病素有抵抗力,陰性(-)則表示尚沒有。注射乙肝疫苗可使陰性變成陽性。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名目繁多的化驗、檢查專案也隨之增加,對於其結果的陽性和陰性,(+)和(-),都要作具體分析,以做出正確判斷。
以上就是血常規化驗單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到大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