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董必武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49年,他在天安門城樓上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董必武的一生,是探求民族解放道路、追求共產主義真理的一生。1300餘首詩作,是他革命生涯的深刻描繪,也是我們黨發展歷程的生動寫照。
董必武像 新華社發
1920年,他和陳潭秋、包慧僧一起建立武漢共產主義小組,當時人稱“南陳(獨秀)北李(大釗),兩湖毛(澤東)董(必武)”。1964年,他重訪浙江嘉興南湖故地,追思革命先烈,留下“革命聲傳畫舫中,誕生共黨導工農。重來正值清明節,煙雨迷濛訪舊蹤”的詩句。1975年,在他已病勢危重、處於彌留之際,仍充滿深情地寫下“遵從馬列無不勝,深信前途會伐柯”的絕筆。
董必武的遠大抱負,與其崇高的志趣息息相關。他“重違庭訓走天涯,不為功名不為家”, 在他的詩筆下,有“竹葉青青不肯黃,枝條楚楚耐嚴霜”的秀竹,“生機隨地茁,何用費籬樊”的菊花,“冰肌歷寂寞,春動冷生涯”的梅花,“年年抵住颱風襲,幹偉花繁子實馨”的椰樹,而這些正是其不計名利、榮辱不驚的自況。
董必武在革命中始終堅守信仰,體現出非凡的毅力。在抗日戰爭相持階段,他在重慶主持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在“乍暖乍寒更氣候,忽張忽弛度春秋”的艱難歲月裡,他寫下大量詩詞。“今夜鄜州看明月,得無清皎與延同”“陪都歌舞迎佳節,遙祝延安景物華”“遠念延安諸努力,奮飛不得亦思齊”,生動表達了他對延安的無限忠誠和思念,身雖在千里之外,但心始終與黨中央在一起。
在董必武的詩中,悼念、懷念在革命和建設中犧牲、早逝戰友同志的內容佔據很大篇幅。他敬仰“南湖舟泛語從容”的王盡美,“秉性最忠貞”的“平江慘案”烈士塗正坤等,“不屈嚴刑罵寇仇”的趙一曼,“血跡陵園在,勳名日月新”的續範亭,“矯捷沉雄誰得似,票姚差可望神鷹”的陳賡,緬懷他們的鬥爭氣節。他為歐陽海、焦裕祿、王傑、雷鋒、向秀麗這些新時代的人民英雄寫詩,歌頌他們的鬥爭氣概。
皖南事變發生後,周恩來重慶向國民黨提出嚴正抗議,並在紅巖村悲憤地寫下“為江南死國難者誌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1941年1月18日,《新華日報》刊出周恩來題詞,將真相大白於天下,揭露和抗議國民黨頑固派暴行。
1月26日,時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務委員兼統戰委員會主任的董必武,在讀了周恩來的輓詞和題詩以後,含憤寫下這首詩。
《江南一葉是奇冤》
董必武
(1941年1月26日)
舊曆庚辰除夕,集恩來同志一月十八日《新華日報》題字,得“江南一葉是奇冤”之句,因成轆轤體四絕句。
【其一】
江南一葉是奇冤,遵令移師竟被吞。
吞後又加違令罪,混淆黑白復何言。
【其二】
百戰豐功眾口喧,江南一葉是奇冤。
茂林血跡斑斑在,淚灑西風白日昏。
【其三】
秦檜主和誅武穆,趙構偏安沒齒辱。
江南一葉是奇冤,隻手掩盡天上目。
【其四】
將軍抗日作屏藩,赫赫功勳半壁存。
自壞長城千古嘆,江南一葉是奇冤。
這一詩文深情歌頌了葉挺領導的新四軍英勇抗戰的卓越功勳,表達了對新四軍殉難官兵的深痛哀悼,譴責了國民黨背信棄義的反動行徑,以及對國民黨頑固派同室操戈、手足相殘的強烈憤慨。
董必武擔任過中央黨校校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國家代主席等高階職務,但從不居功自傲。對於自己曾主持並作出重大貢獻的紅巖戰鬥生活,他總結“到底人民勝,紅巖不枉居”,沒有提到自己半點功績。他對於黨和國家始終抱著深厚的憂患意識,認為只有“頌承顏赧赧,惕若意乾乾”才能取得新的進步。
中國共產黨一百年的發展歷程波瀾壯闊、艱苦卓絕,董必武正是以其詩詞生動展示了他經歷的一段黨史,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來源:黨史學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