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誕生眾多朝代,其長短不一,但均超不過300年。
就拿3個最長的朝代來說,它們存續時期如下:
1.唐朝,618年-907年,共289年;
2.明朝,1368年-1644年,共276年;
3.清朝,1636年-1912年,共267年。
短的就不說了,有的朝代剛建立,還沒穩固下來,就滅亡了。
綜合來看,每個朝代的崩潰,主要有如下因素:
1.政變,如外親王莽奪權;
2.農民起義,如劉邦、朱元璋、李自成等;
3.外族入侵,如蒙古族、女真族等趁虛而入,建立新的少數民族朝廷;
4.地方強權,中央集權不強,導致地方勢力崛起顛覆中央,如李唐起義。
為什麼每個朝代均超不過300年,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非法”建立。每個朝代的建立普遍經歷了血雨腥風,均不是透過民主選舉等合法手段更替,這也就為其日後被別人所滅(取代)埋下了“禍根”與“種子”。無論是不光彩的政變,還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強取豪奪,亦或是農民起義,均經歷了殘酷的殺戮,即對原有制度和規則的徹底“破壞”,也給社會帶來損失巨大,但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因為透過合法的變革或改良,已不能拯救“病入膏肓的社會”,必須透過重新洗牌,建立一套全新的“體系”。
二是體制因素。秦朝之前,施行的“分封制”,天子將土地分封給各個王公貴族,每個封主對自己所負責區域的治理負全責。比如,周天子並不對全天下負責,A封地發生的各種問題那是A封臣的問題,冤有頭債有主,和周天子沒什麼關係。秦及以後的王朝由於轉型成為中央集權,施行“郡縣制”,導致冤有頭債有主,全部變成了皇帝的事情。以前,西周時期可能只是分別反對A封臣/B封臣/C封臣/D封臣的暴動,現在一股腦全都是皇帝的“錯”。所以針對中央的叛亂或起義發生的風險大大增加,也就導致了各個王朝兩三百年就不行了。當然,這種體制的好處就是國家動員能力超強,既能舉全國之力修築長城抵禦外族入侵,也能興建大型水利工程、疏浚河道防範災害,但其弊端就是容易勞民傷財,並且生產效率低下。
三是社會因素。每個朝代的建立之初,社會資源、土地、財富等會平均分配,人人平等,貧富差距不大。而隨著發展,有的人好吃懶做,有的人勤奮節儉,財富進一步向少數人手中集中,便會發生“土地兼併”問題。有的人失去手中土地,只能給地主“打工”。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土地越來越集中到“豪紳”手中,地主勢力不斷壯大,中央政府管控能力衰落,徵稅能力不足,支出卻有增無減。有的農民手中沒有土地,無田可種,淪落為“流民”,並且數量逐漸龐大。當流民的數量超過人口的兩成以上時,社會就變得極度動盪,給農民起義“火上澆油”,王朝陷入危機。在這個時候,歷史呼喚出現新的王朝以替代舊王朝,新王朝可以重新分配土地給無地的流民,流民減少,老百姓再次安居樂業。當然期間,有的封建王朝或許搞點新政,透過均田制、府兵制等,給流民土地,從而避免悲劇的發生,但這隻能延緩,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很少逃脫“新-舊-新……”“建立-打破-建立……”這個規律。
四是“吏治”因素。每個朝代建立之初,皇帝及大臣都很英明。因為他們經過了艱苦的創業,才打下了江山,明白人間疾苦,因此能夠精心圖治、正確領導、備加珍惜。而隨著每個朝代的發展,均會由盛轉衰。後期皇帝多是“昏君”,而朝中也是奸臣當道,貪官群體巨大,不斷搜刮民脂,引起民憤。朝廷官員、軍隊等機構數量龐大,機構臃腫不堪,百姓賦稅過高,苦不堪言。
五是氣候因素。新朝代建立後,多會採取“休養生息”方式,大力發展生產,因此人口會不斷增長,對糧食等資源消耗也不斷增大。而中國地大物博,每隔一個週期,大約不到300年,就會有一次特大的洪澇或旱災,黃河也會“決口”,往往導致顆粒絕收的嚴重後果,如果疊加地方政府賑災不力,百姓更是飢寒交迫。農民反也是死、不反也是死,因此便會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而單靠鎮壓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社會一旦大範圍動亂,就會減少很多人口。而推翻舊朝代後,新朝代人口與資源關係又會取得“動態平衡”,有限的資源又能養活一定數量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