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線》側記平凡的老英雄——彭建新 我的爺爺名字叫彭建和,有兄弟三人。老大叫彭建章,19歲的時候被國民黨反動派抓去殺害了。三弟叫彭建新,也就是我今天要講的主人公。
我的三爺爺彭建新今年88歲,耳不聾、眼不花,身板硬朗。他無論走到哪裡都是一個不起眼的普通人,就是這個不起眼的普通人,卻有著鮮為人知的傳奇人生經歷。
捐軀赴國難 視死忽如歸
1949年春天,毛主席向全國發出了“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號召,隨即,渡江戰役打響。為了補充兵源,各地都在動員青壯年男子參軍。當年16歲,正在學堂讀書的三爺爺,積極響應號召,瞞著家人報名參軍。當時徵兵的最小年齡為17歲,他為了能夠參軍故意多報一歲。報名的當天,他就和本村其他三位一起應徵入伍的青年隨大部隊往長江邊進發。
將軍百戰死 壯士十年歸
1949年4月22日晚,我的三爺爺隨著部隊來到了長江北岸,準備著第二天渡江戰鬥。到了第二天早,長江南岸傳來訊息——南京解放了!紅旗已經插到了總統府牆頭。同村去的三個比他年長的青年人,都在渡江戰役中犧牲了,成了光榮的革命烈士。
南京解放後,三爺爺也跟著部隊轉戰各地,經歷了無數次的生死考驗,又一次次地化險為夷。
一次,他和另外一個戰士奉命去偵察,完成任務後往部隊駐地趕。途中小戰士口渴難耐,就跟三爺爺說,他要到老鄉家去找水喝。三爺爺同意了,兩個人一起到老鄉家去討水喝。老鄉家的女主人就和他們一邊攀談一邊給他們水喝,而男主人這時候卻悄悄出去了。
警覺性高的三爺爺喝完水拉起同伴就往部隊駐地跑。沒過多長時間,他們就遭到了還鄉團的伏擊。激戰中我的三爺爺掛了彩,小戰士犧牲了。好在負責接應的戰友及時趕到,我的三爺爺才保住了性命。
別人二十做新郎 此君二十進學堂
1953年,20歲的三爺爺從部隊退伍回到了家鄉。看著剛剛從部隊回來的兒子,我的老太爺做了一個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的決定:讓他重回學校去讀書!那個時候的20歲青年男子大部分都已經成家立業、掙錢養家了,而三爺爺卻重新回到學校讀小學四年級,讓左鄰右舍覺得太不可思議了。每天放學的時候,經常有小孩子一邊走一邊唱:“別人20做新郎,此君20進學堂……”可三爺爺一點也不覺得難為情,因為他覺得能讀書就好,不用在乎別人怎麼說。
深藏功與名 甘做平凡人
小學畢業後,三爺爺進了南京腳踏車總廠當了一名普通的工人。由於吃苦耐勞、默默奉獻,1961年經廠領導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他又回到了老家方強鎮,在鎮上的化工廠上班,一直幹到退休。他工作幾十年,一直都嚴格要求自己“說老實話、做老實事、當老實人”,從來不跟別人提起自己的戰鬥經歷,更沒有向組織提過個人的困難。一起工作的同事,很少有人知道他是曾經參加過解放戰爭,經歷過血雨腥風的戰鬥英雄。
剛者不堅牢 柔者難摧挫
“剛者不堅牢,柔者難摧挫。不信張開口了看,舌在牙先墮。”辛棄疾的這一段話用在我三爺爺身上也是再恰當不過的。36歲那年,三爺爺得了嚴重的胃病,整個人消瘦得連走路都非常困難。除了正常吃藥,醫生讓他少吃多餐,每天至少吃六頓,而且酸、麻、辣、鹹的食物一點都不能碰。所以他每天都是吃一些淡而無味的麵條、麵糊和粥之類的食物。醫生還讓他吃偏方:雞蛋殼曬乾磨碎成粉,堅持天天吃。那時候雞蛋可金貴了,我們一個生產隊人家吃雞蛋,剩下的蛋殼都給了他。他還要在食物當中加食鹼,可那時候的食鹼十分緊張,都要憑票到供銷社買。好在我家有一個親戚在供銷社工作,總是想方設法給他多搞一點食鹼。
慢慢地他的身體變好了,少食多餐的習慣,他堅持了50多年。而我們村有很多年紀和他相仿,身體比他強得多的人,因為不注意保養,得了這樣那樣的病,早早的就過世了。
兩個寶貝不離身 愛黨愛國傳兒孫
2019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相關部門給他頒發了建國70週年紀念章,並且調高了他的生活補助標準。從拿到紀念章的那天起,他每天都把紀念章掛在身上,逢人便說:“還是共產黨好,沒有忘了我們這些老人。”他常常教育自己的兒孫: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你們要堅定不移地跟共產黨走。今年七一前夕,組織上給他頒發了“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他更是喜笑顏開:“相比於犧牲的那些革命烈士,我已經得到了很多很多。”現在每次見到他,總能看到他胸前兩枚閃著金光的紀念章。
從三爺爺身上,我看到了一個普通人的愛國情懷,以及他身上體現出的勤勞、樸實、知足、感恩的高貴品質。我要把這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傳承下去,我要把他的英雄事蹟講給我的孩子聽,講給我的學生聽。 (彭素華) (責編:豐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