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內卷”已經是老生常談,人們多多少少都會活得比較焦慮。剛好最近看了一本書,叫《被討厭的勇氣》,瘋狂安利給大家,希望每個人都能在充滿內卷氣息的社會里,活出自己最想活出的樣子!
這本書由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和日本作家古賀史健合編,有對阿德勒心理學很好的詮釋。
關於阿德勒,可能很多人不太瞭解,但只要知道有個說法是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就可以了!
阿德勒還有一本很有名的書,叫《自卑與超越》,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去看一看!
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採用對話體的形式,展現了一個對於人生充滿困惑的青年和一位智慧老者之間,關於各個命題所進行的思想交鋒。當中有些觀點對當代人有很好的借鑑參考作用:
1、人生並不是一場輸贏的比賽
我們為什麼會加入內卷,並不是我們多想參與惡性競爭,而是在內卷的環境下,我們會無可避免地陷入比較。
當你覺得做到60分就很好了,有人能做到80分;當你能做到80分的時候,有人覺得90分還不滿足……
所謂人比人,比死人,在比較當中,我們會產生自卑感。
在書中,提出“自卑感”的概念,是指感覺目前的“我”有所欠缺的狀態。
這裡的“自卑感”區別於我們平時常說的,不是貶義詞,而是中性詞。
健全的自卑感能夠讓人前進,可以成為促成努力和進步的契機。例如,雖然對學歷抱有自卑感,但若是正因為如此,才下定“我學歷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之類的決心,那反而成了好事。
“自卑感”在我們生活當中是無所不在的,因為我們常常困擾於來自社會和他人的期待和評價,從而產生自我責備、焦慮甚至痛苦。
有一句話說得挺好的,“在現代社會,一切煩惱源於人際關係”
在處處都充滿競爭意識的當下,我們應該清楚知道,我們當然需要知道自己有所不足,但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於和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於和理想的自己的比較。
人生並不是一場輸贏的比賽,更重要的在於體驗。當中包括好的體驗,也包括不好的體驗,
你沒有落後,沒有領先,在命運為你安排的屬於自己的時區裡,一切都準時。
2、關於“課題分離”
《被討厭的勇氣》提到,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人生課題。
因此,有一些我們早已約定俗成的事情,按照這本書的思想來說,是不太恰當的。
比如看到子女不愛學習,父母不應該強制管控。
因為學習是子女自己的人生課題,父母過於強制的形式,只能達到一時間的效果,但從長遠來看,可能適得其反。
而這也並不意味著父母不管不顧,採取放縱式的教育方式。而是用“援助”代替“管控”,在子女需要的時候提出援手。
關於“課題分離”,可以用於方方面面。
比如你感覺有人看不起你,但“看不起你”這一事情是對方的人生課題,是我們無力改變的。
再比如,我們不同的人生會面臨不同的悲歡離合,人生課題都是不盡相同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會不會覺得很多事情都能豁然開朗?
在一個內卷的環境,我們更沒必要企圖控制他人,更不要因為比較而把周圍的人全都視為競爭對手,甚至是“敵人”,這會讓自己陷入危險的世界。
我們每個人有著各自的人生課題,大可互不相干。
正如楊絳先生所說的,無論人生上到哪一層臺階,階下有人在仰望你,階上亦有人在俯視你,你抬頭自卑,低頭自得,唯有平視,才能看見真實的自己。
3、關於“共同體”
書中還提了個很有趣的概念,叫“共同體”,作者認為古往今來,所有人類乃至所有生物都可以稱之為共同體。
這聽起來有點玄乎,但可以理解是萬物之間是存在聯絡的,無論是看得見抑或看不見的。
“共同體”這一概念,能夠讓我們以更廣闊的視角看待我們的世界。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陷入內卷,因為所有人受限於一個環境中,只能接受單一的秩序制度,實現自己的的價值。
因為資源有限,競爭激烈,內卷就不會消失。但我們往外跳一步,說不定就能海闊天空。
如果瞭解了世界之大,就會明白自己在內卷環境中所受的苦只不過是“杯中風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風暴也會變成微風。
4、橫向關係&縱向關係
書中還梳理了“縱向關係”和“橫向關係”的區別。
所謂的“縱向關係”,就是有尊卑、強弱之分,把所有人都放在一條標準線上,在這個狹隘的評判準則,一定要分出輸贏,自己一定要比別人過得好。
而“橫向關係”,更能正視個體之間的差異化,並且認為存在不同差異的個體之間,都是平等。“雖不同但平等”是其原則。
阿德勒心理學反對一切“縱向關係”,提倡把所有的人際關係都看作“橫向關係”。
如果你與某人建立起了縱向關係,那你就會不自覺地從“縱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際關係。反過來講,如果能夠與某個人建立起橫向關係,也就是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平等關係的話,那就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轉變。以此為突破口,所有人際關係都會朝著“橫向”發展。
“橫向關係”能讓我們對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更能心存悅納,不會輕易地產生自卑感,也不會因為自己比別人更好而心生優越感。
5、甘於平凡的勇氣
長久以來,我們都會被灌輸一個觀念:我們要拒絕平凡,平凡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但千帆過盡之後,我們或許會明白,平凡也沒什麼不好的。
平凡,意味著普通,意味著你沒有的東西,其他人也沒有,你有的東西,其他人也有。普通不過是一場常態,這說明你有些事情不多不少剛剛好,又有什麼值得悔恨的呢。普通並不等於無能,我們根本沒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優越性。
這並不是說讓我們不思進取,自甘墮落,而是能意識到意識到一種必然性:對於有些事情,我們能爭取到那固然好,爭取不到也沒什麼。我們的不夠特別,不夠出眾,只是歸於平常而已,並沒有比別人更多,當然也沒有比別人更差。
在我看來,《被討厭的勇氣》是一部關於“自由”與“勇氣”的心理書。
書中有提到:
“真正的自由是不怕被別人討厭。”
“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
“我們的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
很多時候,我們忙著焦慮,忙著和別人內卷,很容易忘記了生活的初衷是什麼,為了什麼而出發。
希望我們更多的人都能做到書中所說的:“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最後以尼布林的祈禱文作為結尾:
“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