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章,我對人性、人的人性的共性與個體性作了說明。有網友說,人性只有共性,沒有個體性,那更不承認人性的階級性了。
事實上,說人性只有共性的人,或是僅把人性理解為"人"與動物區別的"理性",思維和思想只停留在階級社會之前,甚至私有觀念產生之前。但就在那個時候,不同的人仍有不同人性。
延伸一步講,就是同一類高階動物甚至同一種動物的獸性也不完全相同,這大約沒人不承認。何況人的感情和理性,在有共同性的同時,個體有個體的人性。
原始社會,有人吃人的社會現象,這無人性的事也是"人"乾的,他的"理性"只是為求生,要自己活下去。但原始社會也不是人都會吃人,餓了不吃人的更多。
人性有時代性、民族性、個體性,比如一女可嫁父子兩代,"今天"的人以"今天的標準",這是失去辨別是非利害關係的能力,是失去理性。但直到封建社會,一些民族地區的人,還把其當做正常,但也不是每個女人都要這麼做。這說明人性還有民族地方性和個性。
瞭解人性的共性,人性時代差異、民族地區差異和和人性的個體性,人性的階級性和進步性就容易理解了。。
因為人性還是特定社會制度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自階級產生,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人性就有階級性。奴隸社會奴隸的殉葬制度,奴隸主階級不承認無人性。封建社會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朱門的人大多心安理得,有多少感到沒有人性。今天,我國對犯罪分子懲罰甚至剝奪生命,是為保護更多人的利益,是以人民為中心,是最進步的人性。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敵人對我又何嘗不是如此。
這就是從總體上講,階級社會中,人性有階級性。
從階級社會中,對個體人來講,人都是階級社會中的人,個人感情和理性都必然同某一階級的感情和理性相聯絡,所以,個體的人性自然也有階級性。
具體的人的人性與出身、時代、民族等影響有關,但因人有思維和思想,受經歷、文化(特別是信仰)等不同影響,所以對"人性"認識不同,有人背叛本階級本民族的人性,而認可另一階級、另一民族,另一時代人性。
叛逆、投降丶犯罪、改邪歸正等也可理解為人性的改變,主要是人的"理性"認識的改變。
同是工農勞苦出身,信仰唯心,認定人生有命,富貴在天,命中註定,給帝王將相、地主富翁做牛做馬也甘心,"理性"控制自己要忠。
信仰馬克思主義,認識到從來就沒有救世主,窮苦大眾解放靠自己團結奮鬥,打倒剝削階級,革舊制度的命,人民當家作主,並堅信共產主義一定會實現。不是"忠"而要"造反"。
被統治被剝削階級要砸爛舊世界,統治階級剝削階級要維護舊秩序,甚至發生戰爭。戰爭要死人,戰場上你死我活,說殺死人無人性,那都沒人性。那又回到唯心論的"人性論"中,命中註定,不造反,不就不死人了。相反,他還能說造反無人性,還"逆天"行事。
以上,表明人性有階級性。
那麼,誰是誰非?我們又需要有什麼樣的人性?在下一章,"人性的進步性"中作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