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2021年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不少房企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失,即便沒有虧損,利潤也較往年有所下跌,即便如此,房企市場中仍有發展勢頭向好的企業,而且還是一家央企,它是誰呢?
提起在房地產市場中發展的央企,大家可能會首先想到保利、招商等品牌企業,但是這一次表現特別突出的並非它們,而是來自香港的央企,中海地產。
想必不少人對中海地產的名號也有所耳聞,只不過大家可能想象不到中海地產的實力有多強。
根據2021年國內房地產企業利潤前十強的榜單來看,中海地產1年入賬的淨利潤高達439億元,位列榜單第一名。
也許這樣的成績在往年並不是特別突出,但是2021年房地產市場經歷變局,讓不少房企遭受了鉅額虧損,甚至有不少企業走向了破產。
所以這一年沒有虧損,反而還能將利潤維持到四百億以上,中海的實力可見一斑。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榜單上的其他企業,第二名是萬科,淨利潤為415億元,比中海少了將近24億元。
此後依次是融創、碧桂園和恆大,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恆大集團,作為整個2021年經營危機最為突出的知名房企,恆大在這一年的淨利潤僅為338億元,也就是說中海這個知名度遠不如恆大的房企,利潤超過了恆大101億元。
也許大家會說,一個央企,資源和品牌實力強大而且還有保障,拿它跟恆大、萬科等民企相比是不是有點不合適呢?
實際上拿中海跟其他房企相比一點也不過分,從企業營收這一資料上就可以找到答案。
2021年,中海的全部營收約為1857億元,而萬科、碧桂園和恆大的營收均已經突破了4000億元,甚至碧桂園憑藉4628億的成績位列全國第一名。
也就是說,利潤總額排名第一的中海,營收卻被其他企業趕超了將近2700億。
因此從這一方面來看,中海雖然銷售情況不及“碧恆萬融”,但是利潤率卻高得嚇人,因此稱中海是國內房地產企業的利潤冠軍,一點也不為過。
今年1月6日,中海地產還公佈了旗下的物業品牌收入,僅1年的時間,中海物業就拿到了3694億的物業收入。
要知道在2020年,恆大引以為傲的物業品牌,全年收入也不過105億,2021年前6個月,總營收才只有76億,這樣一對比,中海的收益率更是業內無可比擬的存在。
不過中海雖然實力和規模強悍,但是企業內部的危機還是比較大的,在2015年的8月份,執掌公司總裁大權將近5年之久的高管範逸汀,選擇了離職跳槽,去了旭輝控股公司。
雖然房企之間的高管跳槽並不新鮮,但是中海作為一個央企,實力如此雄厚,範逸汀又是公司的總裁,居然會選擇離開中海,去旭輝這個實力較弱的企業就職,還是有不少人對此感到疑惑。
原來根據中海內部的員工透露,範逸汀當時選擇出走,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中海給予的薪資待遇遠不及其他民企所能提供的標準。
換句話說,中海的薪資太低,福利較差,所以已經身居高位,能力超群的範逸汀才會選擇去待遇更優厚的企業就職。
其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類似的情況了,因為薪資不夠高的問題,中海在6年的時間內多次流失高層管理人員,範逸汀算是職務最高的一個。
原來中海雖然是央企,但是各項財務支出都是要經過統籌核算,稽核批准的難度比一般民企高得多,所以想要漲工資,拿高薪不是那麼容易的。
而且其他民企公司,往往會透過股權激勵的方式,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但是央企的資產都隸屬於國家,並不屬於個人,所以類似的舉動根本無法落實。
因此一方面是其他企業的高薪待遇,一方面是目前漲薪無望的現狀,範逸汀等中海高層才會選擇出走。
隨著人才的流失,中海這個房產利潤冠軍未來是否能夠繼續穩坐這個位置,未來又是否還會有人選擇跳槽離職呢?大家有什麼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