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經常有患者看到腦部檢查報告單上寫著“腔隙性梗塞”,心裡十分緊張,覺得自己下一秒就要中風了,倒在地上要叫120急救了!
今天,我們針對腔隙性腦梗塞的一些熱點問題,給大家詳細地科普一番!
什麼是腔隙性腦梗死?是腦梗死嗎?
腦梗死分四型:一、大動脈粥樣性硬化性腦梗死;二、心源性栓塞;三、腔隙性腦梗死(又稱小動脈閉塞性腦梗死);四、腦分水嶺梗死。
腔隙性腦梗塞確實是腦梗的一種型別,而且發病率非常高,很多中老年人到醫院做CT或核磁共振檢查,報告上都可能寫著‘腔隙性腦梗死,只不過腔隙性腦梗塞是一種很微小的腦梗病灶。
1965年,Fisher教授[1]將“小而深的腦梗死”定義為腔隙性腦梗死。腔隙性腦梗死多發生在腦深部,尤其是基底節區、丘腦和腦橋等部位。梗死灶的直徑一般為2~15毫米,一般不超過15毫米,其發病率約佔缺血性腦卒中的20%。
病因主要為年齡、高血壓引起的腦部小動脈玻璃樣變、動脈硬化性病變及纖維素樣壞死等,其他原因還包括糖尿病、高血脂、不良生活習慣(高鹽高脂飲食、吸菸、酗酒、久坐、生活不規律等)……高血病不是唯一的原因(具體發病機理可參見下圖)。
腔隙性腦梗死的發病機理
需要注意的是:約70%呈急性或亞急性起病,約30%的患者以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慢性病起病,因此50歲以上的體檢,除了心肺,建議也多關注大腦,可做頭顱核磁共振、血管B超、血管CT成像、腦血管造影等檢查,明確是否有腔隙性腦梗塞?有多少?是否有斑塊?斑塊的大小?對血管造成狹窄的程度等。
如何預防腔隙性腦梗死?
隨著年齡增加,腔隙性腦梗死患病率會逐漸增加,控制危險因素、預防不良事件是目前主要預防措施。
1、 有效控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和各種型別腦動脈硬化可減少腔隙性卒中可能性,是預防本病的關鍵。
2、適當體育鍛煉,控制體重,肥胖可增加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這與肥胖容易導致高血壓、糖尿病及血脂異常有關。
3、可適當應用擴血管藥物,增加腦組織血液供應,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4、 應用鈣離子拮抗藥,減少血管痙攣,改善腦血液迴圈,降低腔隙性梗死複發率。
5、積極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包括控煙、限酒、久坐等可干預危險因素。
6、高危人群(有高血壓,高血壓,高血脂,肥胖,吸菸酗酒,年齡超過50歲的人群)需要儘早到醫院進行檢查,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如何早期發現腔隙性腦梗死?
由於腔梗面積較小,部分患者可無不適症狀,僅在影像檢查時發現異常。因此,在臨床上較難早期發現。如何儘早發現自己是否患有腔梗呢?
首先,腔梗患者多伴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謝異常,該類患者常常對上述疾病的管控較差。臨床上年齡超過50歲的類似患者,可以行頭顱CT或MRI檢查來識別是否具有腔梗,特別是MRI檢查,有著比較高的解析度,能夠早期發現腔梗。
其次,建議患者每年進行常規體檢,對自己的血壓、血脂等指標進行監控,並且檢查經顱多普勒(TCD)及頸動脈彩超,如果發現頸部有動脈內膜增厚或斑塊形成,應該進一步檢查頭顱,以早期發現是否有腔梗。
再次,如果臨床上出現腔梗的症狀,如一側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感或燒灼感,軟弱乏力,嘴歪,流口水;突然出現說話困難或聽不懂別人的話;突然感到眩暈,搖晃不定,尤其是眩暈常伴有肢體症狀,比如抬腿費力,走路如同踩在棉花上;短暫的意識不清或嗜睡等,這些都可能是腔梗的症狀,需要重視。
發現腔隙性腦梗死該怎麼辦?
在老年人腦部發現少量的腔梗病灶且無症狀,就認為這比較常見,屬於老年性腦改變之一,無需擔心,也不需接受繼續檢查與治療。
事實上,小血管大問題!
腔隙性腦梗死發生閉塞的血管少、病灶小,單一的腔隙病灶很少造成昏迷等嚴重後果,在臨床上症狀並不明顯,或完全沒有症狀,但腔隙性腦梗死可以反覆出現,每發生一次,症狀就會加重一次,導致累積效應。
對於已經出現症狀的患者而言,由於瀰漫性的腦小動脈變性已經形成,如果不及時接受治療,可能會繼續出現新的梗死灶,形成多發性腔隙性梗死灶,從而造成更廣泛的腦功能障礙,嚴重還可能會導致痴呆。
如果體檢發現了腔隙性腦梗塞,不必過於緊張,一般情況下問題不大,但是需要儘早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做好危險因素的篩查和控制。
對於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病史的,一旦出現頭暈、頭痛、一側肢體麻木、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等症狀,應警惕腦梗死,建議及時到醫院檢查,以免耽誤病情。
平時的生活裡也要做到改善生活方式、健康生活,這對於預防今後的腦梗至關重要!
免責宣告:
本文部分資料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編輯刪除。
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科普資訊,僅供參考,不能代替個人醫學診斷和治療,個人的醫學問題請到院諮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