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疾病當中,癌症應該是大眾最害怕的一種疾病,一旦得知自己的身體裡有了惡性腫瘤,也相當於直接宣判了死期,更為主要的是腫瘤患者心目中的救命神器,此前卻一直掌握在歐美手中,那具體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我國的人口基數大,相對應得癌症的患者在全球中的佔比也高達23.7%,甚至根據往年的資料,我國每天都會有1萬人確診癌症,資料之大可想而知。
隨著全球癌症患者的增多,新的治療方式也逐漸出現,重離子加速器現在就成為了治療腫瘤的關鍵裝置,其具備療程短、療效好等諸多優勢,也是我國癌症患者中的“救命神器”。
可由於我國入場的時間比較晚,未能及時掌握到先進技術,所以此前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依賴進口,早在1988年時,美國便自主研發出了第一臺重離子加速器,到了上世紀90年代時,歐洲多個國家也開始對其進行研究。
此後在該裝置方面,歐美一直遙遙領先,尤其是在高階精密裝置方面,他們更是對該市場進行了長達30年的壟斷,也掌握了定價權,通常情況下,它們為了賺錢更多的收益,便會針對海外市場提高售價。
我國因為在這方面缺乏相應的技術,也只能選擇進口,當然裝置的高價格也直接導致患者治療腫瘤的費用直線上升,在當初很多人為了治病,每天最起碼也需要花費上萬元。
面對這樣一種局面,我國中科院決定出手改變現狀,於是從1993年便開始集中精力研發重離子治療裝置,可在這之中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既然歐美能夠長期壟斷市場,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該生產技術的門檻之高。
重離子治療裝置在研發過程中,不允許出現一點錯誤,一旦其中一個環節有誤,那不僅會前功盡棄,甚至相關工作人員還會受到輻射的危害,而為了儘早實現國產化,打破歐美壟斷,中科院楊建成的貢獻不容忽視。
根據相關資訊,楊建成帶領團隊每天進行研發,留給自己的睡覺時間則只有3個小時,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中科院研究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在2019年1月10日這一天,我國首臺自主研發的重離子治療裝置正式上線。
這也意味著我國就此打破了歐美此前長達30年的壟斷,更為主要的是,重離子治療裝置在實現自主生產之後,我國也就此掌握了主動權,在該裝置方面具備高性價的優勢。
根據相關資訊,中科院自主研發出的國產重離子治療裝置,相較於歐美國家的裝置而言,其成本最高降低了70%,與之相對應的售價、以及後期的維修費用也會大大降低。
當然可能很多人在看到成本降低之後,也會有一絲懷疑,那就是國產裝置的效能是否能夠達到歐美國家的水平呢?
其實關於這一點,大眾也無須擔心,畢竟國產的重離子治療裝置,已經進入到了多家知名醫院中正式投入臨床使用,我們就以武威腫瘤醫院為例,從運營到現在也就只有1年的時間,而透過國產裝置就已經成功治癒了300多名患者。
所以現在無論是價格還是效能方面,其實國產重離子治療裝置的實力都不差,這對於我國而言也是一次重大進展,畢竟在2015年時,我國腫瘤醫療的市場規模就已經達到了2314億,按照當下的這種發展趨勢,不少專家分析表示,到2025年其規模有望增長到7003億。
這也意味著國產重離子治療裝置的出現,今後也會使更多的腫瘤患者從中受益,也將會有更多的癌症患者從病痛中逃脫出來,也許未來在國內龐大市場的支援下,國產治療裝置的技術還有可能會更上一層樓,大家對此又有怎樣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