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11月10日俄國的一個老頭與家人大吵一架,決定離家出走,在途中患上了肺炎,僅僅一個多月後就因為寒冷病逝於一個小火車站,終年82歲。
起初車站工作人員並不知道這個被寒冷和疾病折磨而死的老頭,究竟是誰,後來才知道這個看起來不起眼的老頭正是俄國的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
1828年9月9日,列夫托爾斯泰出生於俄國圖拉省,一個在當地非常有名望的貴族家庭。童年的列夫托爾斯泰很不幸,1歲半母親去世,10歲父親又去世。好在出身高貴,列夫托爾斯泰並沒有因為父母的去世而變成孤兒。他被家裡的親戚撫養長大,青少年時期又受到嚴格的貴族家庭教育。
1844年,16歲的列夫托爾斯泰進入喀山大學學習,不過他的學習並不好。無心學習,反倒是對哲學產生了興趣,尤其是法國的啟蒙思想對他影響很大。列夫托爾斯泰特別喜歡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著作,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影響了此後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生。
1847年,19歲的列夫托爾斯泰從喀山大學退學,回到家鄉輟學回到家鄉雅斯納亞波里亞納。出身貴族的他,對於俄國底層農民非常同情,決心改變他們的命運。嘗試在自己的莊園內開始進行農牧改革。並且在家鄉第一次辦農奴子弟學校,不過這些改革毫無意外的都失敗了。
19歲的他覺得憑藉一腔熱血,就一定能改變底層農奴悲慘的命運。現實卻狠狠地給了他一次教訓。不過他後來一直沒有放棄改革俄國農奴制和建立農奴子弟學校。
1856年,他又重新開始改革,用租種的方法來解放農民的奴隸身份,在自己的莊園開始實驗。也是在這時期,列夫托爾斯泰開辦了二十多所學校,創辦許多教育壓制,因為俄國政府和教會的強烈反對。這些學校一一被取締,就連他幫助的農民都不理解托爾斯泰,他們認為農民的子女讀書還不如去放馬種地實在。讀書那是貴族子弟的權利。
列夫托爾斯泰認為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窮人的孩子學習,也一定會成為人才,改變命運。他暗暗發誓,一定要改變這些人的命運。
1851年,列夫托爾斯泰跟隨哥哥前往高加索地區,當了一名志願兵。1852年,發表了第一篇小說《童年》,這是列夫托爾泰的第一篇作品,由此開始走上創作道路。1854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根據自己親身經歷,寫下了《少年》,《青年》和《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
1855年,列夫托爾斯泰來到聖彼得堡,在這裡結識了許多俄國著名的作家和批評家。1862年,列夫托爾斯泰退役,開始在法國,德國等地遊學。
1862年托爾斯泰與索菲亞·安德列耶芙娜·托爾斯塔婭結婚,婚後的列夫托爾斯泰的創作也開始進入了高潮。史詩長篇著作《戰爭與和平》正是在此期間完成。19世紀70年代又完成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創作。在這期間,他結識了許多修道士,農民,並與他們成為好友,完成了思想上和世界觀上的巨大轉變,他決定與自己的階級決裂,站在了農民一邊。
他開始討厭自己以及貴族的生活方式,經常從事勞動。自己耕種,放棄奢侈的生活。並且對於自己以前的作品,開始反思。他覺得以前的自己,只是遊戲,並沒有真正的為自由平等博愛而奮鬥。他開始直接發表評論,揭露俄國沙皇的殘暴統治,開始深入瞭解底層人民的生活。
而此時的俄國也開始出現了底層民眾反抗沙皇統治的運動,列夫托爾斯泰對民眾的抗爭充滿了同情。俄國革命失敗後,他反對沙皇的殘暴鎮壓和屠殺,並且寫下《我不能沉默》一書,以表達自己的立場。
在思想和世界觀的劇烈轉變之下,列夫托爾斯泰覺得自己和底層人民依然存在距離,為此,他感到苦難。並一度產生了離家出走,徹底和現在的生活告別的念頭。儘管晚年的他,生活簡樸,自己在莊園親自勞動,同情農奴。但離家出走念頭越來越強烈。
1910年的10月,列夫托爾斯泰宣佈解放莊園裡的全部奴隸,結果遭到了夫人和子女的強烈反對。他認為自己的這種莊園生活完全違背了自己的平等博愛的信仰,這讓他很痛苦。
在離家出走之前,他與夫人經常爆發矛盾,發生激烈爭吵。妻子為了挽留丈夫,跪下來懇求列夫托爾斯泰,想用情感打動丈夫。而列夫托爾斯泰已經完全死心,最終在1910年10月28日從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秘密出走。去尋找他要的自由平等和博愛,和過去脫離一切。
此時已經82歲的列夫托爾斯泰名滿天下,兒女成群,自己的生活富足,但他內心卻並不幸福。離家出走的列夫托爾斯泰途中患上了肺炎,最終於11月20日在阿斯塔波沃車站逝世。遵照他的遺言,他的遺體安葬在森林之中,他的墳墓沒有立碑,就這樣安靜地長眠於森林之中。
出身貴族的他擁有巨大的土地和財富,自己又是受人尊敬的大文豪。最終因為愛和平等的理念,讓他決定去真正地去尋找內心的解脫。正如他在《托爾斯泰讀書隨筆》中所說的一樣:
“所有肉體的罪孽:淫蕩、奢侈、不勞而食、貪圖私利、陰險狡詐,這一切都出自一種觀念,即把自己的“我”看成自己的肉體,進而使自己的靈魂屈服於肉體。要擺脫罪孽,只有把自己的“我”看成自己的靈魂,使自己的肉體屈服於靈魂。”
“獻出的屬於肉體的東西越多,得到的屬於靈魂的東西越多。”
列夫托爾斯泰死後七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最終沙皇被推翻,農奴獲得了徹底解放,我想他能親眼看到,一定會很欣慰。
羅曼羅蘭曾經評價道:“俄羅斯偉大的心魂,百年前在大地上發著光焰,曾經是照耀我們青春時代最精純的光彩。在十九世紀終了時陰霾重重的黃昏,他是一顆撫慰人間的巨星,他的目光足以吸引並撫慰我們的靈魂。”
列夫托爾斯泰的人格魅力中散發的平等博愛的共情心,讓他成為了一顆璀璨的星星。也許這就是“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最真實寫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