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回憶錄和影視作品中,我們熟悉的革命先輩都是視死如歸,錚錚鐵骨。有時不禁也會在心裡問一句,他們沒有兒女柔情嗎?如果有,他們的感情世界又是怎樣的?魯迅說,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一沓在牆壁中藏了52年的手稿,也是一沓收信人直到去世都未讀的信,相信它們會給我們答案。
1982年3月,在修葺革命烈士楊開慧長沙板倉故居的時候,人們在臥室後牆的泥磚縫中意外發現了一個“包裹”,開啟竟是一沓書信。這些用蠟紙一層層封在牆縫裡的手稿,大部分都是楊開慧寫給丈夫毛澤東的。為了不被敵人發現,這些書信從未寄出,也是毛主席從未收到過的繾綣家書。此時距楊開慧犧牲已過去52年,毛澤東也已經離世6年。
時間回到1927年8月,青年毛澤東離別妻兒,走上了發動秋收起義的征程,但誰都沒想到,從此天涯孤旅,這一別竟是他們的永訣。楊開慧在家鄉板倉,度過了生命中最後的三年。這三年,她被白色恐怖包圍,仍堅持開展革命活動;這三年,丈夫音訊全無,她獨自撫養3個孩子,深夜挑燈將心中血淚訴之筆墨,向遠在前線的愛人訴說牽掛之情。
“潤之,幾天睡不著覺
我的心挑了一個重擔一頭是你
一頭是小孩
誰都拿不開。”
敵人的魔爪最終伸向了這位革命者。1930年10月,楊開慧被捕入獄。敵人說,只要她宣告與毛澤東脫離關係,就可以得到自由。但她給出了斬釘截鐵的回答,“除非海枯石爛!”僅僅半個月後,這個剛滿29歲的年輕女子,毅然割捨下老母幼兒,從容走向刑場,以自己的血肉之軀捍衛了她的愛情和理想,守護了黨的秘密和尊嚴。一個月後,毛澤東才得知楊開慧遇難的訊息,他萬分悲痛和內疚,寫下“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紅色家書詮釋出的血色浪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堅韌、偉大的革命者形象。星辰大海,征途漫漫,而在今日之中國,這樣“舍小家為大家”的革命犧牲精神依然具有鮮活的生命力。看看身邊,在宏觀調控的大舞臺,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大樓那些燈火通明的夜晚裡,處處有著我委黨員幹部夜以繼日的勇毅篤行和無私奉獻的家國情懷。有的年輕媽媽,面對組織一聲令下,便毅然放下年幼的孩子,奔赴抗疫前線;有的同志,在父母病重最需盡孝照顧的時刻,依然令出行隨,第一時間回到崗位投入戰鬥。是的!我們有理想、有抱負、有擔當,在我們的身後也有著許多溫暖支援、堅定守望,這些都同樣閃閃發光。恰逢建黨百年盛世,吾輩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讓我們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用行動譜寫出新的時代華章!
(本版稿件由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程暉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