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大家都耳熟能詳。他是真正的天才,少年成名,才華橫溢,在西漢歷史上是最頂尖的政論家、文學家之一,為後世留下許多政治、文化的珍品,特別是《過秦論》,氣勢恢宏,文筆雄健!可惜英年早逝,才華和理想都還未得到充分展現,三十幾歲就鬱鬱而終,令人嘆息不已。
賈誼(影檢視)
賈誼不愧是文學世家!他的曾孫賈捐之在漢元帝時期也是著名的政論家和文學家。剛為官之初,他其實是有兩個顯著特點,和賈誼極為相似。
一是文章筆鋒犀利。在漢元帝繼位之初,他的幾篇上疏文章得到漢元帝的賞識,其中一篇《棄珠崖議》,頗有其曾祖賈誼的風采。當然,那篇文章站在現今的角度,關於放棄民變多發的邊患之地,內容上還是有點爭議,站在當時朝廷立場還是有一定的依據和科學性,最終也是被漢元帝採納。正是由於文章犀利、觀點鮮明,所以,漢元帝將他納入為智囊團成員,專門讓賈捐之在金馬門待詔,隨時接受皇帝召見詢問,為帝國發展提供意見和建議。
二是性格剛直不阿。漢元帝時期,宦官當權。漢元帝寵信宦官弘宮、石顯等人,所有的政令均由他們所轉達,朝中正直大臣十分不滿。其中,作為儒生代表的賈捐之更是多次上疏直陳石顯等人專權亂政,建議問罪處置。從此,賈捐之徹底得罪了石顯為首的宦官集團。
漢元帝(影檢視)
可惜,賈捐之並沒有一直保持這樣的耿直性格,命運為此發生了大轉變。雖然賈捐之入了漢元帝的智囊團,但可能缺乏現實中的才幹,或者性格不討漢元帝喜歡,所以一直得不到重用。這令賈捐之很焦急,他開始變得焦慮,怕像曾祖賈誼一樣,無法展現自己的政治才華!所以,他竟然做了一件貽笑大方的事。事情是這樣的:
賈捐之有個好朋友叫楊興,為長安令,能力和業績都不錯。當時,京兆尹(相當於京城長安的市長)一職空缺,楊興看上了這個位子,但苦於朝中無人推薦自己。他很是心急,想早點升遷,於是和好朋友賈捐之分析研究,覺得只有討好石顯才有機會。所以,他們開始謀劃先吹捧石顯,然後再相互推薦、吹捧,從而定下“先吹石顯再互吹”這個“天才”計劃。
第一步,由大才子賈捐之操刀,以和楊興聯名,一封《薦石顯奏》上報朝廷,極盡吹捧之能事,說石顯是山東名族,功勞不少,應該要賞賜關內侯,其他兄弟也應當為諸曹。
第二步,就是互捧互吹。賈捐之先是吹捧楊興,一封《薦楊興奏》,寫得文采斐然,條理清晰,揚言楊興此人有孝心,名望高,在擔任長安令期間成績很好,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穩定,大家都讚美他的德行。還說他是一位忠義之士,是國家之棟樑,應當予以重用,京兆尹這樣的職務就很適合他。然後,楊興上書朝廷,推薦賈捐之任尚書令,認為當朝之中,明賢之後的賈捐之既有品德,又有才華,是最適合之人。
石顯(影檢視)
然而,千算萬算,他們沒算到,他們的奏摺沒有到達漢元帝,這些訊息和證據竟然傳到石顯那裡。石顯也不是傻的,一對比就知道,他們就是想透過互吹謀求官職,聯想到之前被賈捐之的口誅筆伐,打算新仇舊恨一起清算,於是將情況奏明漢元帝。漢元帝很生氣,想不到下面的人想這樣糊弄他,要求從嚴從快處理,將這宗案件交由石顯和當時漢元帝的岳父王禁(王政君父親)審理。石顯正是隻求不得,他早想借住這樣的機會,透過殺雞儆猴去敲打那些老是告他狀的一眾儒生,所以不可能輕鬆放過賈捐之和楊興,迅速認定兩人:“懷詐偽,更相薦譽,欲得大位,罔上不道”,直接判了賈捐之死刑,還要“棄市”(在鬧事斬首示眾);楊興則被罰做髡鉗城旦(即削斷頭髮、帶著鐵圈去做苦役)。
賈捐之有其曾祖之才,而無其曾祖之德!所以,兩人的結局和名聲相差很遠。賈誼雖然鬱鬱而終,但時人和後世莫不惋惜他的才華和際遇,從而千古流芳,而賈捐之為求做官不擇手段,為世人所不齒,更成為了後世笑柄,讓後人嘲諷和鄙視。故此,為官者還是應該走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