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9月,基本上已經到了清朝的後期,世風日下,社會風氣也不是很好,官場買官賣官盛行,民間民不聊生。林則徐針對時弊,用自己54年的人生經歷和經驗,寫下了十句話留給自己後世子孫,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十無益”。更是被刻成石碑,立於珠江邊海印橋腳。這十句話是林則徐的修身做人準則,也是他以德存世的範本。
“十無益”講述的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用現代的話說,就是既務實,也有理想。這也是林則徐一生的寫照,寫出了他的傲人風骨,報國的忠心,也有對後輩們的期望,對我們當代人的行為處事也有借鑑意義。
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要學做事,先學做人。要教育孩子,先教育自己。要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去感染和影響孩子,這才是最好的教育。林則徐去出外打仗,隨身都攜帶自己喜歡看的書,一有空就看書學習,孩子看到這樣的場景,肯定也會養成喜歡讀書的習慣。
現代的家長,總是要求孩子要好好學習讀書,自己沒事卻拿著手機刷抖音玩遊戲,孩子能用心去讀書學習嗎?我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孩子做到,哪有這樣的道理呢?
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去反思,我們有沒有做到,有沒有做好,再去要求孩子。
與其說是教育孩子,不如說是孩子在教育我們。我們要給孩子做榜樣,用言傳身教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而不是用做父母的身份強制要求孩子,也不是強迫孩子。
“十無益”就是一份完整的家訓
林則徐先生的《十無益》包含的內容其實有很多,既有做人之道,也有處世之道,也有待人之道,就是一個為人處世的典範。
孔老夫子講:人者,仁也。心存仁,心存善,這就是最好的風水。第一句:“存心不善,風水無益”就是教我們立身之道。
人活在世,無非就是待人接物。“父母不孝,奉神無益”就是講孝道,百善孝為先,諸事不順皆因不孝,孝道更是做人之本。“兄弟不和,交友無益”其實就是孝道的延伸,弟子規裡說:兄弟睦孝在中。自己的父母不去孝順,自己的兄弟姐妹不去友愛,何談在社會上與別人打交道呢?
“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做事乖張,聰明無益”這些都是講“處世”。“讀書”、“博學”、“聰明”的前提是懂得如何做人。如果不會做人,不懂做人之道,讀書再多,學識再淵博,有再大的聰明,也只是徒有其表,也終不為世人及社會所接受。
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實講的就是“為人處世”,都是在告訴我們如何做人做事。林則徐先生的“十無益”,其實也是教我們如何“做人”,如何“處世”。
林則徐寫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正是因為他有這樣的志向,才有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寬廣胸懷,成為中國近代世人學習的典範,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