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章
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鑑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此人之傑也。
釋義
品德高尚,可以讓人心悅誠服;誠實可信,可以統一不同政見;以義當先,可以服眾;才識傑出,可以分辨歷史上的得失;賢明睿智,可以明析當下的事理,這樣的人可稱之為“人中之俊”。
行為舉止可以為楷模,聰明智慧可以解疑難,道德誠信可以守契約;廉潔公正可以理財務,這樣的人可稱之為“人中之豪”
克盡職守,無所廢弛;恪守信義,無所變易;雖遭猜疑,仍能義無反顧;利字當頭,仍能不見利忘義。這樣的人可稱之為“人中之傑”。
評註
人生在世,有一個最大的缺陷就是不明方向和事物的邊界。因此,明智的統治者正好利用這個缺陷來統治百姓。當然假如統治者本身也有這個缺陷,那麼統治者本身將面臨改朝換代的危險。而所謂的方向就是選擇,就是有所得,有所舍。所謂統治者就是權、利、位、勢的絕對佔有者,但是要保持權、利、位、勢,必定需要犧牲一部分東西。《素書》把統治者分為幾個層次,這就是“人之俊”、“人之豪”、“人之傑”。其中,“人之俊”以德、信、義、才、明的面孔昭示世人;“人之豪”以行、智、信、廉的形象為世人楷模;“人之傑”以守職、處義、見嫌、見利中的分寸為世人之標杆。
問題是,不要以為這些統治者表裡如一,知行合一,能真正成為“人之俊”、“人之豪”、“人之傑”,而是讓百姓以為這些統治者應該是這樣的人就可以了。也就是說,努力保持“人之俊”、“人之豪”、“人之傑”的形象對於統治階層而言,實則是一種犧牲,但是這種犧牲背後有著老百姓所看不明白的權、利、位、勢的更大利益。是否願意以小的犧牲換取最大的利益,一是看統治者的眼光,二是看統治者的器量,三是看統治者的氣數。因此,當張良幫著劉邦“忽悠”取得政權後,張良卻明智地選擇隱退了。他最瞭解劉邦的脾性,劉邦無非也是小人一個。
但是,歷史上的劉邦無愧為 “人之俊”、“人之豪”、“人之傑”,至少正史中是如此認為的。所以,要矇騙百姓,“人之俊”、“人之豪”、“人之傑”的形象是必不可少的,甚至為了保持這種形象也要部分犧牲掉自己的一些利益,目的在於攫取更大的利益。平心而論,張良輔佐劉邦是因為這個平臺可以借用而已,並刻意把劉邦打造成“人之俊”、“人之豪”、“人之傑”,從而號令天下,平息天下動亂,還百姓一個和平的世界。也就是說,張良並不想成為“人之俊”、“人之豪”、“人之傑”,已超出了這個範疇,早就是一位真正的得道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