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在新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那是一段遙遠卻又無限接近我們的戰爭,這場為期三年的解放戰爭已經離我們遠去整整73年,卻仍舊在牽動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
這裡有決勝千里之外的西柏坡統帥,有橫刀躍馬的彭帥,有披荊斬棘的林帥,有出奇制勝的粟裕,亦有飲馬長江的人民解放軍。
我們更目睹了一個悲涼且慘遭日軍侵凌的時代,也目睹了一群勵志縫合殘破山河的追夢人。
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真正有人願意為底層老百姓喊出絕世吶喊的時代。
---為人民服務。
1945年,8月14日。
這一天,昭和天皇聽到軍部傳來的一則訊息。
---美國投放的原子彈在本土爆炸。
隨著兩顆原子彈的重創, 距離昭和天皇正式對外宣佈投降僅剩一天的時間。
對於昭和天皇而言,這一天的他,將要在東京召開最後一次御前會議。
會議現場,桌面上的眾人面面相覷。空氣裡沒有了以往日本軍人囂張跋扈的肅殺氛圍,昭和天皇亦沒有了以往的雄心。
半年前,這位天皇還鼓舞全民:
“我相信這場戰爭只要堅持就能獲勝,但我擔心國民能否忍耐到那一天。”
1945年以前的天皇,不僅是大日本帝國政權的最高統治者,也是大和民族子民心中的神格天皇。
那時候日本天皇,在民眾的眼中,依舊是神,有著他們永遠無法觸及和感知的高度。
戰敗後的日本,不僅進行了國家憲政改革。
關鍵的一點,此前具有千年神性的天皇,也在同一年去神格,而定萬民。
作為東亞的絕對軍事霸主,這樣的對外宣言,昭和天皇無論如何都要面臨精神上的折磨。
誠然,昭和天皇沒能真正實現爺爺明治的夢想,所謂明治時代聲稱的“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的滔天美夢時代,也隨著這份《終戰詔書》徹底終結。
40年前,日本在日俄戰爭中一戰稱雄,成為東亞唯一強國。
出道即是巔峰的傳奇,他當屬東亞第一國。
沒有人敢輕易得罪這位剛剛升起的紅日帝國,就連大英帝國還要巴結日本,與它締結了盟約,成立了英日同盟。
甚至在九一八事變後的國際聯盟會議上,那些所謂的西方帝國連批判它的機會都沒有。
日本的首席全權代表松岡洋右扔下了一句“塞由哪啦”便瀟灑而去。
那時候的日本,享受著無上的帝國榮光。
40年後,日本侵凌中國的戰爭悄然落下了帷幕。
御前會議整整一天過後,這位曾被明治天皇予以眾望的皇孫,才最終選擇低下了自己高貴的神格頭顱。
凌晨時分,昭和天皇在眾人的攙扶下,顫顫巍巍地來到了自己的辦公室。
在長達一個小時的錄音中,他聲音顫抖,語無倫次,兩次失聲。
秘書們的精心幫助下,昭和天皇終於選擇平穩情緒,接受現實,艱難完成了錄音。
8月15日,12點。
當鐘聲響起時,日本的廣播協會放送室傳出了昭和天皇凌晨的錄音。
朕深鑑於世界大勢及帝國之現狀,欲採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時局,茲告爾等臣民,朕已飭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願接受其聯合公告。
蓋謀求帝國臣民之康寧,同享萬邦共榮之樂,斯乃皇祖皇宗之遺範,亦為朕所眷眷不忘者;前者,帝國之所以向美英兩國宣戰,實亦為希求帝國之自存於東亞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國之主權,侵犯他國之領土,固非朕之本志;然交戰已閱四載,雖陸海將兵勇敢善戰,百官有司勵精圖治,一億眾庶克己奉公,各盡所能,而戰局並未好轉,世界大勢亦不利於我。加之,敵方最近使用殘酷之炸彈,頻殺無辜,慘害所及,實難逆料;如仍繼續作戰,則不僅導致我民族之滅亡;並將破壞人類之文明。如此,則朕將何以保全億兆赤子,陳謝於皇祖皇宗之神靈乎!此朕所以飭帝國政府接受聯合公告者也。
朕對於始終與帝國同為東亞解放而努力之諸盟邦,不得不深表遺憾;念及帝國臣民之死於戰陣,殉於職守,斃於非命者及其遺屬,則五臟為之俱裂;至於負戰傷,蒙戰禍,失家業者之生計,亦朕所深為軫念者也;今後帝國所受之苦固非尋常,朕亦深知爾等臣民之衷情,然時運之所趨,朕欲忍所難忍,耐所難耐,以為萬世之太平。
朕於茲得以維護國體,信倚爾等忠良臣民之赤誠,並常與爾等臣民同在。若夫為情所激,妄滋事端,或者同胞互相排擠,擾亂時局;因而迷誤大道,失信義於世界,此朕所深戒。宜舉國一致,子孫相傳,確信神州之不滅。念任重而道遠,傾全力於將來之建設,篤守道義,堅定志操,誓必發揚國體之精華,不致落後於世界之進化,望爾等臣民善體朕意。
這份《終戰詔書》,昭和天皇沒有表達出對於侵凌中國領土的一絲悔恨,他的詔書,在極力引起臣民的同情,又在極力鼓舞著臣民為了國家利益而選擇投降。
顯然,這是一份並沒有誠意的詔書。
9月2日,日軍在美軍戰列艦密蘇里號上簽字,正式停止了戰爭。
彼時的中國,山河殘破、民生離亂,從1840年列強入侵以來,曾經的泱泱大國早已經羸弱不堪,經濟困敝。
國民黨和共產黨作為兩大重要的抗戰力量,隨著抗日戰爭的結束,也開始進入了白熱化的爭鋒階段。
---抗日戰爭後的軍事部署---
在日軍宣告投降後,全國各地處於一種相當緊張的局面,關於如何接受日佔區,成為了國共雙方衝突的主要焦點。
蔣介石下令,國軍負責全面接收日戰區、日偽區,而八路軍、新四軍必須原地駐防,不得擅自接收任何有關日佔區、日偽區的軍隊、武器裝備。
此前,從日軍的全面進攻到戰略相持,中國戰區的防禦格局也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北部戰場中,長江以北以八路軍、新四軍為核心構成了敵後戰場,而以津浦路、平漢路、隴海路為核心則構成以國軍為核心構成了正面戰場。
南部戰場中,國軍的大多數兵力在後期都集中在了長江以南,更核心的軍隊則集中在了西南地區,還有一部分始終屯駐延安一帶防範陝甘寧地區的兩個戰區。
正因如此,日軍正式宣告投降後,蔣介石才會想盡一切辦法,運輸分散在長江以南的多數國軍。
這段時間,因為國共雙方大規模、泛面積、多頻次的軍事調動,其實並沒有十分詳盡的資料,可以完整的呈現當時的戰況。
不過,以隴海線這條重要的交通要道為南北分界線,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國共雙方在抗日剛剛結束後的軍事部署。
國軍方面
國軍的兵力配置以長江為分割線,呈現出對半分的態勢,但是從地圖上我們也能夠看得出來,長江以北的部隊中,蔣介石能夠快速調動其進入戰場的其實也只有四個戰區。
傅作義的第12戰區、孫連仲的第11戰區、胡宗南的第1戰區、閻錫山的第2戰區。
而這四個戰區中,閻錫山統帥的第2戰區尚不屬蔣介石的嫡系部隊,閻錫山之所以在解放初期願意出動兵力進入上黨地區,完全是出於自我利益的考量。
關中地區的第11戰區、第1戰區,則是防禦和包抄陝甘寧根據地的有力支柱,這支軍隊即便調動,也無法調動大規模的軍事力量,只能分散一部分兵力選擇進入華北戰場。
所以,抗戰剛剛結束後,蔣介石在北方能夠有效進入戰場,並且進行全面作戰的軍隊唯有塞北傅作義統帥的第12戰區。
這也是為什麼蔣介石在抗戰結束後,三次電令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的真實意圖,他必須需要一定的時間完成南方軍隊的全方面軍事動員。
為此,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
上午,與赫爾利商談對中共繼續談判方針,決定彼與子文、雪艇(王世傑)、文白(張治中)等飛延安協商,以為最後之誠談。
如其能有效,則軍事乃可統一指揮;否則,其責在彼而不在我,且我已盡誠意,再無其他方法矣!
蔣介石的整體戰場部署幾乎就是全國軍隊一起抄傢伙北上。
具體的大方面分為三個主要的方向,主要是以西北、西南兩個方向的軍隊,成規模的東行、北上,分列隴海線南北、以及重要的東北地區。
為配合國軍順利接收日戰區、日偽區,蔣介石借用美國的軍事力量,美軍先後從太平洋的沖繩島,利用軍艦、運輸機調撥兩支軍隊先後佔據上海、青島、隨後又北上佔據了天津、北京、秦皇島,等待國軍進駐。
與此同時,蔣介石對其中的七大戰區發出急行軍命令,電令各戰區統帥不惜一切代價調遣軍隊穿插各地,力圖保證及時抵達華北,扼制共產黨軍隊的進一步發展,爭取維持軍事上的絕對優勢。
關於軍隊的調動,因為國軍軍隊數量較多,而且距離華北、東北一帶路途漫長,美軍在以兵力佔據華北五大重要城市後,又馬上派遣軍艦、運輸機,幫助蔣介石搬運長江以南的軍隊。
第2戰區閻錫山:沿同蒲鐵路北上,進入上黨地區
第12戰區傅作義:沿平綏鐵路,進入張家口一帶
第1戰區胡宗南:沿隴海鐵路東進,進入鄭州地區;沿同蒲鐵路北上,穿行石家莊地區
第11戰區孫連仲:出關後,沿平漢鐵路北上,強化石家莊地區防禦;南下穿插開封-商丘-徐州
第10戰區李品仙:西行佔據浦口、隨後北上蚌埠(bengbu),鞏固徐州地區防禦
第7戰區餘漢謀、第9戰區薛嶽:穩定湖南、廣東兩地
第5戰區劉峙:北上進逼洛陽、開封一帶
規模如此巨大的兵力動員,蔣介石即便下令各戰區急行北上推薦戰線,事實上也並不順利,東北這塊極為重要的戰略基地,國軍在進駐的時候就遇到了重重阻礙。
當國軍準備利用便捷的海路快速從大連、營口、葫蘆島登陸的時候,蘇軍斷然拒絕,東北方面的國軍只能轉進秦皇島,沿著北寧線慢慢推進戰線。
解放軍方面
對於毛澤東而言,如何盤活全國戰局,著實面臨著不小的軍事壓力。
毛澤東對於戰略層面的宏觀調動也依舊是沿著隴海線南北佈局。
北方:晉察冀、晉綏兩軍區在北部防禦張家口、歸綏兩個北方軍事要地。
南方:
山東軍區全面動員,3萬軍隊進入冀東軍區(遵化、唐山、承德一帶),與冀熱遼軍區完成北部協防任務(主要協防錦州,關閉東北大門);另調3萬軍隊火速奔襲東北,搶佔東北。
新四軍抽調8萬兵力,北上補充山東軍區,以及加強冀東軍區的軍事防禦;新四軍蘇浙軍區北上至蘇南、蘇中;新四軍皖南部隊北上至皖中。
歷史大幕伴隨著毛澤東向各地發出的電令,開始緩緩拉來。
本文地圖繪製於“觀滄海”——地圖分享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