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德年間,在綿竹縣射水河與馬尾河之間的下游(現屬新市鎮範存村四組),有一座玉皇觀。道觀規模不大,但也能滿足人們求神祈福以保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心願。
明末清初,由於連年戰亂,四川飢殍遍野、人口銳減,此觀也無人問津,逐漸頹敗,僅存玉皇樓和一些斷垣殘壁。湖廣移民填川后,這裡又恢復了生機,殘破的玉皇樓仍矗立在田壩上。每到黃昏,玉皇樓的藏經閣上就會冒出股股濃煙,在樓頂上盤旋流動,帶著絲絲腥味,慢慢地濁氣下沉,縷縷清氣升騰至九霄。
在雜草叢生的道院裡,人們會經常看見一隻皮毛金黃、油光水滑的黃鼠狼。這隻黃鼠狼在農家圈舍鑽出鑽進,既不偷雞也不摸鴨,還會幫農家把丟失的雞鴨趕回圈裡。它喜歡在野外抓一些油炸貓兒、灶雞子,下田捉一些青蛙、蟾蜍,上樹撲一些鳥雀之類的東西帶回閣樓裡。此外,成群結隊的白鶴口銜各種鮮花、果實在玉皇樓上空飛舞。它們舞姿嫻熟優雅,舞完後就把花果有序地放在樓頂或樓臺上。
更奇怪的是,玉皇觀常見一個瓦額路老漢兒,這老漢兒前後腦都有啄啄,眼睛鼓起,嘴巴癟起,鼻子大得把嘴都要遮住了,下巴伸起多長,腦殼上還長了兩個遭包,既奇形怪狀又仙風道骨。老漢右手杵一根龍頭柺棍,左手提一個板篾篼篼,裡面裝些隱約是黃鱔、泥鰍,又像魚蚌、蝦蟹之類的東西。你看他在前面走,想趕上去跟他打個招呼,或看一看他篼裡裝的啥東西,那是不行的。他總在你前面十幾步的地方走,你走多快他就走多快,你始終趕不上他。
有些夜晚,玉皇樓上磷火閃閃,裡邊傳出若有若無的各種響聲,像操練、似打鬥,像龍吟、似虎嘯,像鬼哭、似神嚎,直至雞鳴方止。天亮了,有膽大的麻起膽子到滿目荒涼的院裡去看,結果破殿是破殿,斷牆是斷牆,一切如常,並無異樣。如此這般地,又過好多年。
一年夏天,天旱缺水,一個農夫為了這年有個好收成,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撈腳扎褲,肩扛扁鋤去為即將懷胎的秧子淹水。他守在田邊上,累了想找塊石頭坐坐,到處都沒找到,恰好溝上橫躺著一根“樹筒筒”,他就順便坐在上面,軟軟的,覺得很舒服。他也沒細想,懷中摸出葉子菸,慢條斯理地裹起來,裹好後栽在菸斗上,掏出火鐮打上火,有滋有味地吧起來。煙在吧嗒聲中一明一暗地縮短,時間在一點一點地逝去,個把鐘頭過去了,坐下的“樹筒筒”一動不動,任他坐著。
煙燃得還剩下煙鍋巴了,他從嘴裡拔下煙桿兒,在坐的“樹筒筒”上磕煙鍋巴,這一磕不打緊,那飛燙的煙鍋巴把坐下的“樹筒筒”給燙得一滾一梭,那根“樹筒筒”就梭回玉皇樓上去了。“樹筒筒”把這個農夫整了一個卵翻翹,一根熟銅煙桿兒也不知甩飛到哪裡去了。農夫鋤頭也不要了,爬起來就往家裡跑,跑回家裡用被子把頭矇住,不住地打寒顫,一病就是一個多月。
原來他坐的“樹筒筒”是一條大蟒蛇,每天趁著天黑,伸出腦殼在離玉皇樓一個多田遠的溝裡喝水。蟒蛇把尾巴捲住樓柱,頭杵在溝裡,農夫坐的就是這條蟒蛇。這是一條得了道的蟒,深通人性,他知道農人的辛苦,任你坐了一個多鐘頭都不動,只是你把別人燙痛了,人家豈有不梭的道理。
說起這條蟒,還有點來歷的,他是西海龍王的小兒子,因觸犯天條,被玉皇貶下凡塵,流放到這破道觀來帶罪修行。那黃鼠狼是他的僕人,在給他找吃的;白鶴是他的侍女,在為他舞蹈;那瓦額路老漢兒就是他的父親西海龍王,隔三差五來看他小兒子。
這小龍子就年復一年地在這破地兒苦苦修煉,潛心洗脫罪愆,從不侵擾百姓,禍害家禽家畜,反而用自己僅有的法力,使這一方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長盛,丁口興旺。人們過著無病無災、平安祥和的美好日子。
這些原委,人們都是從一位有道方士的口中知道的。於是,大家在逢年過節時,帶著香蠟錢紙,三牲祭品,不約而同地到這破道觀來燒香禮拜,感恩大仙對生靈的庇佑。
1735年,乾隆帝登基。有一天,晴空萬里,及至中午,天上飄來五彩祥雲,隱約有美妙的音樂之聲。俄頃,彤雲密佈,雷公火閃,大雨傾盆,馬尾河水暴漲。突然,玉皇樓頂射出萬道霞光,一條矯健的金甲飛龍騰空而起,直衝雲端,在雲端搖頭擺尾,上下翻滾,翩然起舞。爾後,尾巴一甩,一頭從綿竹龍橋處扎進河裡,頓時河水波濤洶湧,平地三尺,浪高千丈。龍趁水勢,水助龍威,金龍駕著煙波,順流呼嘯而下,到了射水河與馬尾河交匯的兩河口。河上架有一座石拱橋,金龍稍作遲疑,但又不得不過,只得收勢前行。待他從橋下過去之後,堅固的石拱橋還是轟然癟塌了,金龍只好搖頭歉然而去,一路奔歸西海。
目睹真龍現身飛昇的盛況,人們感其護佑一方的恩德,請回那位得道高士作主持,把玉皇觀重建。方圓百里的鄉親知道此事後,都慷慨解囊。方士沐浴焚香,祈告上蒼,擇黃道吉日,在原址破土動工。人們簞食壺漿,以饗工匠,在能工巧匠和眾鄉親的共同努力下,歷時五年,一座巍峨的宇觀就在川西壩昂然屹立,雄傲四方。
玉皇觀佔地數十畝,筆繪刀雕,把道家典型的故事以雕版的形式嵌刻呈現在山門上端,使山門更顯神秘雅緻,超凡脫俗。山門、鐘鼓樓、左右廂房、佛爺殿、關公殿各有特色。最值得一觀的是玉皇樓,由16根兩人合抱筆直渾圓的金絲楠木支撐著,柱下用重達噸餘的石鼓墊負著。玉皇樓的底層是道士們做功課、做法事的場所。
從兩旁的木樓梯登上去就是玉皇殿,琉璃翡翠、瑪瑙珍珠黃金椅上端坐著統領三界、至高無上的玉皇老兒。他身穿明色金絲袍,頭戴象徵皇權用龍珠串綴閃亮的旒梳,日暈環頂,左右仙女交叉執銀絲玉柄扇以侍。玉皇大帝目光如炬,滿臉威嚴,通體尊貴,令人不敢仰視。左右兩廂塑著二十八宿、九曜星官、十二元辰等諸天菩薩,儼然一座光曜乾坤、威加寰宇的靈霄寶殿。玉皇樓的左首是藏經閣,右下方有一眼天井,有一個四合院,這裡是廚房和住房,是道士們用膳和起居之所。
玉皇樓左前方的臺階下立著一通兩人高,三尺來寬的青石碑,上面鐫刻著此觀建造的由來、歷代興衰和建造落成日期。還密密麻麻刻著眾多捐資人的姓名。此觀由山門和三進三重殿宇構成,架構嚴謹,格局規範,呈幾何圖形,地域闊綽,有天圓地方的道家玄學理念,很利人神共居和香客朝拜。整座宇觀視覺效果極佳,雄偉壯觀,格調非凡,高軒敞亮,大氣恢弘。
此觀一經啟用,聞名遐邇,縱橫數十里慕名來拜的香客牽線不斷。施主們捐資者甚重,觀主還用捐資置辦二三十畝田產。從此,玉皇觀成為川西壩為數不多的名剎之一,由此薪火相傳,綿延不絕。民國時期,有個陳道士主持玉皇觀,還辦了私塾,為本地有志兒童延師解惑。高大的山門上鑲嵌著一塊牌匾,上書“範存道院”四個鎏金大字,意為:上天垂範,澤存人間。
這道觀曾為農民協會辦公之地,辦過學校,做過公糧倉庫,辦過代銷店,做過醫療站,現在還建起養老院,都是些公益事業,就算它的歸宿。由於範存道院的存在,此地就叫範存村,一直沿用至今。(唐章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