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為中國千年的鄰居,一直對中國都是虎視眈眈,千百年來無不覬覦著富饒的中國,古代王朝數次將膽敢入侵的日本收拾的服服帖帖,使得其過幾百年之後才敢再次鼓起勇氣發動戰爭,直到近代,日本又一次入侵,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傷痛和苦難,這是日本侵略者幾千年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也是中華民族最危險的一次,不過在中國人民十四年艱苦抗爭之下,侵略者再一次被趕走。
不過每一次,都是日本主動入侵,中國被動防禦,唯有在元朝的時候,是中國主動進攻日本,並且攻入日本本土,將日軍打得一敗塗地,基本上都是碾壓的狀態,然而元軍兩次進攻日本,兩次都是鎩羽而歸,實在讓人感到可惜,戰無不勝橫掃整個亞歐大陸的蒙古鐵騎,居然在一個小小的島國面前馬失前蹄。
日本那邊把元軍的失敗總結於上天的保佑,是神風保佑了日本,日後的神風敢死隊正是由此而來,當然這一次神風也救不活找死的日本。
這一說法也被中國人普遍接受,普通人茶餘飯後聊到這段歷史的時候也會感慨,要不是颱風日本現在也是咱們的一個省了。
元軍戰艦多次被颱風襲擊不假,但是颱風絕不是決定性的因素,更多是元軍內部出了問題。
首先,作為中國傳統的藩國日本,自從在唐朝被唐軍碾壓式的擊敗,嚇得連首都都遷走之後,一直都是對中國俯首稱臣,但是中間因為戰亂,日本就與中國斷絕了藩屬關係。
蒙古崛起之後,一路南下,先後滅了金國,西夏等,又打服了高麗,東亞只剩南宋還在苦苦支撐,不過南宋憑藉著先進而龐大的造船技術,不斷地與東洋諸國展開貿易,獲取源源不斷地財富來支援自己對蒙古的抵抗。
當時的日本就是南宋的重要貿易伙伴,雖然不再是藩屬的關係,雙方的合作卻是十分的緊密,北方的忽必烈繼承大汗之位後,蒙古帝國正式分裂,忽必烈接受漢化,取國號為大元,正式成為中國王朝的一員。
當他登上皇位之後,便盯上了日本。
作為中國的傳統藩屬國,忽必烈自然是覺得日本應該臣服於元朝,恢復自漢唐以來的傳統,於是他決定先禮後兵,派出使節到日本。
在給日本統治者的書信中,忽必烈霸氣十足,大概意思是:你個小東西,趕緊來管我叫爸爸,要不然就揍你。當然,真正的措詞肯定沒有這麼直接,但是意思就是這麼個意思。
日本的統治者是鎌倉幕府的第八代執權北條時宗,當時還不到三十歲,年輕氣盛,面對這種近乎羞辱的國書,毫不客氣地將使團趕走了,雖然日本卻是小,但小國也是有火氣的。
使團的領導叫殷弘,他是禮部侍郎,殷弘見到日本如此不識抬舉,在回國的路上乾脆在九州綁架了兩個日本漁民帶回了國,讓這兩人好好開了眼。兩個日本漁民就跟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被完全震撼了,被放回國後不斷地宣揚元朝的強大。
日本覺得元軍會從九州登陸,於是派軍在九州做好了準備,果不其然,元朝的艦隊很快就出現在了海平面上。
不過由於當時南宋還未滅亡,所以元朝的主力都放在南方,派出了軍隊和將領也都是一些二流,忽必烈覺得,即使是二流軍隊,也足夠掃蕩這個蕞爾小邦,一方面是忽必烈的自大,另一方面也是來自於蒙古軍隊的強盛。
這支軍隊不止有蒙古人,還有漢人,高麗人和女真人。
聯軍幾乎是瞬間橫掃了日本的橋頭堡對馬島,逃回本土的日本船支報告了元朝入侵的訊息,九州島各個領主紛紛調集部隊,幕府也派遣正規軍迎戰。
但是當蒙古的軍隊第一次出現在日本的海岸線上時,光是其龐大的規模就足夠讓日本人感到無比膽寒。
那是超過九百艘戰艦,兩萬五千人組成的遠征軍,已經遠遠超過了日本這個國家的想象。
當聯軍登陸之後,迅速結成了戰鬥的方陣,無論是戰術,武器還是戰鬥力對於日軍來說都是降維打擊般的存在,蒙古人已經學會了使用火藥,震耳欲聾的爆炸使得日軍損失慘重,隨後接踵而來的是密集的陣雨,使得日軍連靠近敵軍都做不到,即使有僥倖來到聯軍面前的,在面對緊密的戰鬥方陣時,也只會被無情的貫穿身體。
無論是任何一個方面,日軍都是絕對的劣勢,聯軍幾乎是一邊倒的屠殺,在灘頭將日軍殺得丟盔棄甲。
習慣於大將單挑的日本人第一次知道原來戰爭還可以這麼打,射箭射不過,比馬也比不過,還有那各式各樣的火藥武器,日本人剩下的只有那股不怕死的勁頭了。
在灘頭被擊潰後,殘餘的日本部隊朝著內陸撤退,聯軍乘勝追擊。
日軍被迫退到大宰府組織新的防線,在這裡,有一道日本六個世紀前修築的防線。
當年,日本第一次試圖挑戰中國,彼時的中國正是巔峰唐朝,一場白江口之戰,讓日本嚇破了膽,當時的日本統治者害怕唐軍一口氣直接把日本滅了,從664年起舉全國之力修築了多條抵禦唐朝可能入侵的防線,最大的工程,是在九州的太宰府修築的“水城”,3年之後,日本還是覺得這些防線擋不住唐軍的腳步,乾脆將首都從奈良縣的飛鳥,遷往近江(今滋賀縣)的大津宮,之所以遷往這裡,也僅僅是因為這裡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方便逃跑而已。
不過想象中的唐軍並沒有來,但是當年修築的防線雖然早已經破爛不堪,卻終於還是在蒙古軍隊進攻時發揮了作用。
這條防線極大的阻礙了聯軍的進攻,日軍也適應了聯軍的進攻方式,依託地形悍不畏死地衝過來與之近戰,使得聯軍各種遠端武器失去了作用,但儘管如此,聯軍對於日軍依舊是碾壓的狀態,一路殺得是血流成河。
最終使得蒙古軍隊停下腳步的是日軍統帥少貳資景一箭射傷了聯軍副指揮官劉復亨。
雖然聯軍一路挺進,但是他們的後勤卻出現了大問題。
聯軍並沒有攜帶太多的補給,由於日軍的殊死抵抗他們也沒能深入內部劫掠,物資消耗的很快,加上潮溼的環境與隨處可見的瘴氣,使得聯軍戰鬥意志低下,之前就提到了,聯軍是多國部隊組成的,大家都有小心思,基本都是不想打了,想回家。
然後指揮官們也產生了分歧,意見不統一,劉復亨受傷了,大家是徹底不想打了,最後主將忻都和劉復亨兩個人一起說服了其他人,就這樣吧,早點回家。
於是聯軍自己就撤了。
當時有人勸元軍在陸地上安營紮寨,忻都估計是覺得馬上要走了也麻煩,就決定大家到船上歇一晚,天一亮直接回家多方便呀。
結果當天晚上臺風來了,一下子把艦隊吹得七零八落,聯軍死傷無數,不過仍然有相當一部分軍隊回到了元朝,艦隊雖然受到了不小的損失,但是他們殺死的日軍遠超他們的人數。
在忻都和劉復亨兩人彙報的時候,說是遭遇了十萬倭兵的圍困,加上補給不足,不得已選擇了撤退,雖然會有誇大敵方人數的嫌疑,毫無疑問的是,他們遭遇了數倍於己的日軍,還一直保持著進攻的勢頭,即使是最後撤退也是主動選擇撤退,在整場戰役中,日軍根本沒有辦法在正面攔住聯軍的腳步,蒙古軍團的強大可見一番。
這只是忽必烈對日本的一次試探,彼時攻打南宋還是最主要的戰略目標,不能顧此失彼,但是日本那邊已經把這一次勝利吹上了天,雖然就沒贏過,但是他們把少貳資景射傷劉復亨吹噓成八幡大菩薩保佑,對臺風更是吹噓為神風,忽必烈以為日本見識到元軍的厲害,再要求他們臣服總應該可以了吧,沒想到這一戰後日本認為自己受到上天保佑,更加不服了。
第一次東征日本除了因為後勤原因,聯軍選擇在臺風季節出海之外,其實他們的戰艦本身就有問題,那九百多艘戰艦其實是在強迫高麗國王很短的時間內調集出來的,為了這些戰艦,朝鮮勞工們遭遇了非人的折磨,不少的戰艦都偷工減料,質量根本不合格,這些戰艦也多被颱風所摧毀。
這場戰爭,雙方都覺得自己獲得了勝利,元朝這邊覺得自己一支二流部隊面對數倍的敵軍還能撤回來,要不是遇到颱風,損失還能更小,不錯了,日本覺得把入侵者趕走了,明顯咱們贏了。
但是有一點無論是中方,朝方,還有日方的記載中都是一致的,就是日軍的大潰敗。
朝鮮朝鮮史料《高麗史》記載的是,日軍“伏屍如麻”,日本史料《八番愚童訓》更是記載“大炮一震,煙氛為晦,我軍喪膽,惘然昏迷,不得追擊”,到最後連悍不畏死的日本武士都被殺得望風而逃,精神士氣徹底崩潰,已經準備放棄堅守了,要不是劉復亨受傷,加上主將們意見不統一,戰鬥意識不堅定,一路掠奪了不少戰利品,也覺得差不多了,如果他們選擇繼續進攻,拿下大宰府,那麼困擾軍隊的後勤補給就迎刃而解。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幾年之後,忽必烈再次派遣大軍殺向日本,然而這一次,強大的蒙古軍隊,卻遭遇了真正的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