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小說的宣傳下,一提到“天地會”,大家的反應都是“反清復明”。在清初,天地會確實是重要的反清力量,但隨著清朝統治的逐漸穩固,“反清復明”變得越發虛無縹緲,天地會也逐漸淪為暴力犯罪團體。
1814年12月,美國和英國結束了長達四百多年的“黑奴貿易”,然而此時殖民活動正蓬勃發展,為了尋找替代黑奴的廉價勞動力,殖民者將目光投降了人口快速增長的中國。
清帝國畢竟是主權國家,且在1893年之前都嚴禁百姓出海移民,列強並不敢明火執仗地販賣人口。殖民者武力強大,但苦於人地兩生,無法效地組織招募和組織華工,希望有中間商能代為操作。
在長期的鴉片走私貿易中,澳門、廣東、廈門等沿海城市出現了碼頭搬運工這一特殊群體。為了爭奪更多的工作,同時也為了保護自己,他們通選擇加入幫會尋求保護。
在清政府的持續打壓之下,天地會很多分支機構紛紛遷往南洋。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新加坡、馬來西亞的錫礦、種植園大多被幫會控制。南洋的幫會大佬本就需要大量廉價勞動力,他們很快與東南沿海的幫會串通一氣,成為殖民者在中國招募華工的最好中間人。
最初時,南洋幫會在殖民者的委託下,回家鄉誘騙同村、同族的破產農民下南洋淘金。因為是以身抵債,所以又被叫做“賣豬仔”。豬仔被運到南洋交於僱主後,幫會按人頭收取佣金。
豬仔貿易獲利豐厚,19世紀初期,一個豬仔的成本不過十二三塊,但售價卻是成本的一倍以上。到19世紀中後期,豬仔的成本雖漲至30塊,但售價卻漲到了125元,利潤高達四倍。
鉅額的利潤讓南洋幫會與廣州、廈門、汕頭、澳門等地的結成聯號分號,同時也讓招募豬仔變得更加不擇手段,逐漸從誘騙,發展到拐賣,甚至是搶掠人口。
鴉片戰爭之後,英國人憑藉強大的資本將香港打造成中西方貿易的中心,使得澳門的貿易地位急劇下降。同時工業革命之後,遠洋航運業逐漸用輪船替換了帆船,但澳門因葡萄牙國力衰退,無力清理淤泥,致使澳門港無法停泊大型商船。
面對洋行商號紛紛遷往香港的窘境,葡萄牙殖民者把“賣豬仔”當做主要的貿易手段。在官方的刻意縱容下,澳門的豬仔館最多時有300多家,從業者多達三四萬人。
興旺的豬仔業務也讓澳門幫派勢力從弱小走向強大。澳門當時最大的豬仔頭叫李七斤,手下有馬仔上百人。他不光讓馬仔潛入廣東各地掠買人口,還在街頭巷尾的賭場放高利貸。借錢者贏錢後加倍奉還,輸錢後用人身抵債。
19世紀七十年代後,英國將馬來各土邦都變為殖民地,西方資本大量湧入,對勞工的需求變得更加迫切。幫會用拐騙、綁架等手段販運來的豬仔已經遠遠滿足不了英國殖民者的需要,同時豬仔貿易中黑暗內幕與醜惡罪行又不斷被媒體公之於眾。
英國政府開始考慮建立一個專門的機構,讓華工輸出變得合法化。這樣既能夠提高規模和效率,也能夠抑制幫會壟斷豬仔貿易,而帶來的勞動力價格不斷上漲。
1877年,英國殖民者在馬來半島頒佈《華人移民法令》,幫會參與的豬仔貿易才逐漸減少。幫會雖然自甘墮落,淪為豬仔貿易的執行者,但西方殖民者才是幕後真正的元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