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古今中外,新國家的建立,首要任務必然是選首都。封建時代的中國,都城的選擇尤為重要,它甚至能影響一個朝代的延續和穩固。而選都城,一般來說會考慮幾個要素,比如地理位置、人口、經濟文化、歷史習慣、風水、軍事價值等。
冷兵器時代,地理位置尤其重要,換句話說都城要有險可守,有大山或者大河作為屏障,易守難攻,否則一個容易失陷的都城,對國家是一種災難。同時都城作為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人口中心,還要儘可能的臨近廣大的平原腹地,適合種植農作物,以此養活大量的就近人口,比如歷史上的長安、洛陽都是如此。
人口和經濟文化,這個無須贅述,誰會找一個鳥不拉屎,窮困潦倒的地方做都城呢?對於新生政權來說,成本太高了。另外就是歷史習慣,古代的封建王朝,講究正統和傳承的問題,因此如果不是舊都城被破壞得太嚴重,新朝往往會延續使用該都城。
風水和軍事價值也是選都城尤為重要的因素,比如明朝永樂帝遷都北京,一來北京是朱棣的大本營,出於安全考慮,二來北京處於關內和關外,塞外和中原的節點,控制咽喉要道,直接面對北方遊牧民族勢力,可保國家長治久安。
接下來,我們就要討論下新中國的都城問題了。新中國成立後,首要問題也是首都應該放在哪兒,最初的首都名單上,備選城市非常多,比如包括了武漢、廣州、重慶、上海等等,雖然都有其理由,但這些地方要麼太偏,要麼沒做過首都,歷史厚重不行,要麼就是太小家子氣,都被一一否定。
經過幾輪討論後,最後定出4座備選城市,且都是古都,他們是:西安(長安)、洛陽、南京、北京。而後來經過深思熟慮,毛主席還是最終敲定了北京。那麼,我們就來看看,1949年備選首都的這4座城市,毛主席為何最終敲定北京了呢?北京究竟有哪些無可比擬的優勢。
首先被否掉的是南京。南京被否的最大原因,還是因為他是民國舊都,民國是怎樣的時代,想必大家都知道。新中國新氣象,自然要選一個新的都城,當然這是表面的說法。其實,南京被否還有一個不可直說的原因,雖然有些玄乎,但事實也確實如此,歷史上定都南京的,不是短命王朝,就是割據政權。就只說離我們比較近的明朝,定都南京後,第二代皇帝就被趕跑了,朱棣遷都北京后王朝算是新生,而民國就更不用提了,太平天國也短暫定都南京,結果也都看到了。另外,毛主席認為南京太靠近東南沿海,這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威脅非常大。
第二個被毛主席否定的是西安。西安作為我國曆史上最重要的古都,一直是繁華之地,但也因為這塊地方做了2000年的主角,被破壞得太嚴重了,資源承載幾乎到達了極限,再也不適合做首都了。而且此時的西安,離全國的經濟中心太遠,也不利於新中國的有效治理。
最後被毛主席否定的是洛陽。洛陽在整體上雖然比南京和西安優勢更大,但是和北京比起來,北京還有另外三大優勢,是洛陽比不了的。毛主席權衡再三後,還是認為北京更適合當首都。
首先,北京和蘇聯離得更近。新中國剛成立,急需和蘇聯抱團取暖,這也是戰略利益的需要。北京的周圍被蘇聯、蒙古、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包圍,整個大後方更加安全。
其次,北京離東北更近。新中國成立時,東北不同於現在,那時的東北是全國最發達的地方,無論是工業基礎、鐵路密度、糧食資源,還是人口教育素質,都是全國最高的區域,因此這一大因素也是洛陽遠遠不及的。
最後,北京從明清到北洋政府時期,500多年一直都是首都,中間只有幾十年不是首都,有更好的基礎,各種人文古蹟,歷史文化都比較厚重,也顯得更正規一些。
因此,在這三大優勢前面,毛主席最終敲定了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也是非常合理的選擇。還有種說法認為洛陽有“落陽”之意,寓意不好,也是考慮因素之一。不過是否有此考慮,就不得而知了。
放到今天來看的話,雖然北京作為首都面臨很多問題,但放眼看去,確實還是北京最適合,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