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洞察 丨 作者 / 殷思源
近些年,與中美有關的話題總是很容易吸引大家的眼球。貿易摩擦、大國博弈、卡脖子等標題,成為了熱搜的常客。
今年以來,先是美國國家人工智慧安全委員會向國會提交報告,限制中國製造最先進計算機晶片的能力。再是美國政府以安全為名,對中國實施關鍵領域的供應鏈脫鉤。緊接著,美國國會參議院把中國單列為科技競賽和產業競爭的對手。
面對這種局面,中國的首要任務就是加快發展科技、補齊先進製造業的短板。
但與此同時,美國也有自身的焦慮,那就是盡一切辦法吸引製造業迴流,在國內重新建立自己的產業鏈,以擺脫在此方面對中國的依賴。
這樣一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就出現了:到底是中國追趕先進科技的步伐更快,還是美國吸引製造業迴流效果更好呢?
— 1 —
中美博弈,背後的邏輯很有意思
上面這個問題,如果單從直覺層面來說,恐怕大家都會認為美國吸引製造業迴流相對更容易實現,畢竟這不涉及什麼技術門檻,就是個產業政策的問題。
相比之下,中國想要在先進科技和先進製造業領域,短時間進行突破,難度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
事實的情況卻不盡然。
其實,美國政府從十多年前就提出了要重振本國製造業的計劃,這甚至成為了連續幾任美國總統難得的共識,尤其是吸引在中國有生產活動的美國企業,回到本國市場。但是迄今為止效果差強人意。
再看看中國的先進製造業,從貿易戰以來,我們在很多領域均有所建樹,尤其是吸引了大量人才、資本的關注,做出來的產品在中國本土企業中也有很重要、廣泛的應用場景。
可以說,中國科技創新的路徑已經跑通了產業閉環。
— 2 —
中國科技創新成績背後的思考
首先,應該是成本收益方面。
作為一家企業來說,透過資本的高投入,促成高科技產品生產的機率其實並不低。
這個結論好像有點反直覺,但其實也並不難理解。
因為,高科技產品的利潤空間巨大,容易建立護城河,只要往上突破一點點,就能擁有更高的邊際收益。
相比於普通產品的大規模、低利潤模式,必須等到規模足夠大才能把平均成本降下來,才能真正進入收穫期,高科技產品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
其次,中國擁有讓世界羨慕的高技術人才,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
中國擁有比美國更多的熟練技術工人,這也直接導致蘋果等公司願意把生產環節放在中國。
此外,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在國際範圍內爭取全球科技人才方面,也已經有了足夠的競爭力。
最後,就是做事情的決心上,中國從來都不用動員。
追趕先進科技這個目標,上至中央,下到普通百姓,大家是有著廣泛的共識基礎的。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的道理,在中國深入人心。
相比於被資本控制的美國,更在乎的是資本的收益,而製造業迴流似乎很難符合資本的胃口。
寫在最後的話
中美之間的博弈,肯定是全方位、多維度的。我們保持謹慎,也充滿信心。
至少到現在為止,中國追趕先進科技的成績,比美國吸引製造業迴流的成績要更好。
釐清背後的邏輯,原來有時候,做看上去更困難的事,反而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