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列車炮,大部分朋友耳熟能詳的是古斯塔夫列車炮!
這兩座列車炮雖然不實用,卻在很多方面都創造了世界記錄,但是真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放異彩的列車炮,並不是這兩座巨炮,而是種類眾多的各型列車炮,並且各國均有研製裝備,今天,我們就來一起重溫一下這些“戰爭巨獸”的風采。
首先是科技樹差一點點點滿的納粹德國(繞口不)。
列車炮的概念是十九世紀末英國人安德森提出的,而第一次用於作戰則是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北方軍將十三英寸臼炮搬上了列車,用以攻打彼得斯堡,所以說德國並不是列車炮的創始人,但不得不承認,德國是將列車炮研製的最為透徹並且戰爭中使用最為廣泛的國家。
且不談射程達120千米,炮管36米的7門“威廉大炮”,自一戰至二戰結束,部分資料記載德國共研製出23種列車炮,其中 1910年-1919年間研製的型號有11種, 真正開始製造是1914年,1935年-1944年間研製的型號有12種,但“罐頭”我只找到了17種型號,這其中也包括古斯塔夫列車炮。
一戰爆發後,德意志帝國藉助於全國比較發達的鐵路網線,將重型艦炮轉移到了列車這一平臺上,用來補充戰爭中重炮數量的不足。
一戰期間,當時的列車炮主要的設計和製造商克虜伯公司推出了多種型號的列車炮,其口徑在150毫米到380毫米之間。
其中口徑最大的38釐米SKL/45型“麥克斯”列車炮,參加了西線作戰。
“麥克斯”原本是德意志帝國巴伐利亞級戰艦上的長程艦炮,重達270噸,長31.6米,僅炮管就長達16米。
在安裝到列車底座上之後,其射速高達每分鐘2發,行進中有效射程22千米,駐停時理論最大射程47.5千米。
這一型號的列車炮炮彈裝填需要12名士兵,彈藥種類也比較齊全,可以使用彈底引信高爆彈 、風帽彈底引信高爆彈 、榴霰彈等多種炮彈,炮彈重量基本都在750千克左右。
為了增加炮彈初速和射程,還曾經專門研製了一款風帽輕量化彈底引信高爆彈 ,使用這款炮彈時,其炮口初速可達1040 m/s ,47.5千米的最大射程也是使用這款炮彈才能達到。
一戰中著名的凡爾登戰役中,德國和法國共有100個師參戰,死亡30萬6千人,德國就是用兩門38釐米SKL/45型“麥克斯”列車炮發動了攻勢。
它們還參與了1918年的春季攻勢和第二次馬恩河戰役,給法軍帶來了極大的損傷,所以德意志帝國戰敗後,基本全部被戰勝國銷燬,僅有一門被封存。
一戰結束後,英國為了牽制法國,否決了法國將俘獲的72門各式列車炮全部摧毀的決定,破例允許德國繼續擁有24門用於防禦,分別是4門210毫米SKL/40、SKL/45型,12門240毫米SKL/40型和8門280毫米SKL/40型。
後來簽訂的《凡爾賽條約》中也規定了德國不得再次建造列車炮。但不知是出於有心,還是真的遺忘了列車炮大都是從艦炮改裝而來,居然沒有對艦炮的研發進行限制,這也為二戰時德國快速研製、裝備列車炮埋下了伏筆。
雖然“麥克斯”列車炮沒有了,但德國在得以保留24門列車炮的同時還隱匿的藏有大量的列車炮配件。
1933年,納粹掌權後,德國在擴兵,造船,堆坦克的同時,再次開始製造列車炮。
被勒令取消的克虜伯公司列車炮研製部門得以恢復,在翻新一戰留存的24門列車炮的同時,利用隱藏的配件新建了8門列車炮。
到1936年,德國已經不滿足於設計老舊的一戰列車炮,相關部門在得到命令後立刻開始研發工作(不得不說,德國的科研力量執行力和腦洞開發程度是相當的高),很多型號的列車炮順利被研製了出來。
其中有使用格奈森瑙號戰列艦的15釐米副炮改裝的15 cm K (E)型列車炮,也有使用“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170毫米艦炮改造的6門17 cm K (E)型列車炮。
也是這一年,永不停歇的研發部門又使用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布呂歇爾號”同款的的SK C/34型203毫米艦炮改裝了8門20.3 cm K (E)型列車炮。
這一款列車炮可不是無名之輩,不僅參加了不少戰鬥,在1944年,它們還被部署到法國沿海的大西洋壁壘,成為防禦盟軍登陸的一部分。
二戰中除古斯塔夫列車炮之外,德國最大口徑的列車炮是誰呢?
不好意思,還是38釐米口徑,這一款就是38釐米K(E)型列車炮。38釐米K(E)充分借鑑了380毫米SKC型艦炮的優點,俾斯麥級戰列艦的主炮就是同款型號。
德國的俾斯麥號大家都清楚,6分鐘把英國皇家海軍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送入海底,(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之前我的小短文:6分鐘被擊沉的胡德號)雖然運氣成分很大,但也驗證了這款艦炮的精度和威力。
同款列車炮建造了4門,被稱為“齊格弗裡德”,其建造工作在1939年到1941年間完成。
38釐米K(E)型列車炮的炮身長18.4米,約合48倍徑,在炮架前後各有一組16輪車架,重達286噸,全長31米。
但作為列車炮來說,實在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
那麼,除了一戰的“巴黎大炮”和名聞天下的古斯塔夫列車炮之外,德國最著名的列車炮是哪一款呢?
答案是K5(E)型280毫米“利奧波德”列車炮。
K5(E)型列車炮當然也是由克虜伯公司研製的,於1934年立項,1936年裝備德軍。
整個二戰期間,K5列車炮共生產了28門。K5列車炮全重為218噸,口徑283毫米,炮管長21.5m,發射Cr42特種榴彈時射程可達62.4km,。
1942年裝備火箭增程彈後,射程提高到87km,為了進一步提高射程,德國工程師們將炮管改為滑膛,口徑擴大至310毫米,使用尾翼穩定彈時射程提升至151km。
1940年,兩門K5列車炮在法國多佛爾海峽沿岸炮擊海峽對岸的英國陣地是其首次參戰,然而真正讓這款列車炮揚名於世的是安齊奧戰役。
1944年1月22日,位於“古斯塔夫”防線以北100公里的安齊奧小漁港附近,英美聯軍兩個師的兵力分乘253艘艦船,在700餘架飛機的掩護下開始登陸作戰。
此時德軍並沒有兵力部署於此,但盟軍指揮官過於謹慎,德國名將阿爾貝特.凱塞林抓住機會集結部隊,將盟軍登陸部隊圍困於此。
兩門K5列車炮被緊急調配至戰場,在接下來的近5個月裡,不緊不慢的持續對著被圍困於灘頭的盟軍部隊開始了漫長的轟炸。
K5列車炮的巨大威力、超遠射程和精準射擊讓盟軍傷亡慘重、苦不堪言,並獲得了“安齊奧特快”的稱號。
為了炸燬這兩門K5列車炮,盟軍飛機不停的出動轟炸,但德國列車炮的伸縮炮戰術和嚴密的防空力量保護了這兩門大殺器。
直至1944年6月,德國“古斯塔夫”防線被攻破,這兩門K5列車炮才被繳獲,這種兇器才真正呈現於盟軍官兵之前。
說完德國,我們再來看看盟軍方面。
美國作為列車炮的首位使用者,在二戰中卻僅僅製造了4門356毫米列車炮和為數不多的203、305毫米列車炮,這些列車炮並沒有實際參與作戰,而是部署在沿海用於防禦。
美國列車炮,看樣子是14英寸1型列車炮,也就是356mm口徑
這主要是因為其作戰範圍都遠離本土,在遙遠的歐洲和亞太地區,沉重且難以操作的列車炮並不適用。
在太平洋戰場,航空母艦和空軍才是決勝的關鍵,歐洲戰場上,東線有蘇聯與德國鏖戰,西線有英法進行牽制,美國軍隊實際上起到的作用有限。
真正研製使用列車炮的國家是蘇聯、英國和法國。
德國東線的對手蘇聯,曾經重點研發了列車炮。
1917年7月,當時的俄國利用瑞塔斯羅夫級無畏艦的254毫米主炮建造了2臺被稱為“ZhDAU”的列車炮。
十月革命後,蘇軍將他們改造為2門203毫米列車炮,命名為TM-8型。
1927年,伊茲梅爾級戰列巡洋艦的14寸主炮被裝在了列車底盤上,新的一款型號誕生了,命名為TM-1-14型。隨後,利用聖安德烈級戰列艦主炮和瑪麗皇后號戰列艦主炮的TM-2-12型、TM-3-12型也相繼被研發出來。
但這些列車炮主要用來進行海岸防禦,並且隸屬海軍。
二戰前蘇聯裝備最多的是TM-1-180型列車炮,共有16門,它們參與了蘇芬戰爭和列寧格勒圍城戰,大多被俘獲或摧毀。
在1939年左右,蘇聯俘獲愛沙尼亞列車炮並整編成為“新第一鐵道炮兵連”,戰領拉脫維亞後將其列車炮整編為“第二海軍鐵道炮兵連”。
至德國入侵蘇聯時,蘇聯共有4個鐵道炮兵團,45門各式列車炮,其中有6門356毫米口徑、9門305毫米口徑、20門180毫米口徑以及其他型號。
戰爭開始後,蘇聯在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等地的工廠中大量改裝了小口徑列車炮,這些列車炮口徑在100毫米至152毫米之間,共有70輛。
其中口徑最大的是4門152毫米L/57 B-38型列車炮,數量最多的是36門130毫米L/50 B-13型列車炮,這些傢伙在戰爭期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42年,第101海軍列車炮兵旅成立,共有64門各型列車炮,蘇聯甚至專門為該旅配備了偵察機,以便校正彈著點。
至1944年,該旅最後一次集結作戰中,共有15個列車炮連參加了戰鬥,隨後被以營為單位編入其他部隊用於掩護和支援任務。
資料顯示,截止戰爭結束時,該旅共有85門大口徑列車炮,其中包括3門356毫米口徑,3門305毫米口徑,20門189毫米口徑,20門152毫米口徑和39門130毫米口徑。
可以說,雖然蘇聯的列車炮普遍口徑較小,精度較差,但蘇聯是唯一可以在列車炮這一領域與德國分庭抗禮的國家。
與德國和蘇聯一樣,在一戰時期,英國就曾研製出大口徑列車炮。
這些列車炮由埃爾斯維克公司研製,型號繁多,口徑以234毫米、305毫米、343毫米、 356毫米、 457毫米等為主,分為加農炮和榴彈炮兩類,其中較為出名的是Mk10式234毫米列車炮。
大家的設計理念都差不多,英國這款列車炮使用的是“威爾士親王”級戰列艦上的艦炮。
一戰結束後,大多數都封存或者回爐,基本沒有留存。
到了二戰期間,僅存的幾門列車炮被派遣支援法國,結果沒想到法國“一觸即潰”,列車炮送給德國當了賀禮。
痛定思痛後,英國再次研製了343毫米列車炮和460毫米榴彈炮式列車炮,並在1941年在多佛成立了“超重列車炮團”正式參戰。
實話實說,法國的列車炮發展在一戰中是極為迅猛的。
早在19世紀末,法國就開始研製列車炮,當時的型號有240毫米M1884式和240毫米M1893-96式,並且在陸軍中大量使用。
一戰期間,法國不斷研製出各式列車炮,口徑大多在274-520毫米之間,且效能較為先進。
比如施奈德公司生產的305毫米M1906式列車炮和340毫米M1912式列車炮。前者重175噸,彈重388千克,最大射程28千米,後者重265.5噸,彈重430千克,最大射程37.6千米。
整個一戰期間,這些列車炮在壓制敵軍,癱瘓交通線和火力支援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法國施耐德M1912型340毫米列車炮和鐵道炮和另一款320毫米鐵道炮
但到了二戰時期,法國為數眾多的320、340和370毫米的列車炮也連同國土當成賀禮送給了德國。
這些列車炮極大的彌補了德國對列車炮的需求:T93/96式240毫米列車炮被德國改為K(E)558 (f)型,M1917式274毫米列車炮被改為K(E)592 (f)型,“靶提格諾里斯”305毫米鐵道炮改為K(E)(f)M93/06型。
不僅沒有用來抵抗,反而資助了對手,可謂神助攻。
至於其他參戰國家,也就義大利研製並裝備了列車炮。
義大利比較有名的是M14型381mm列車炮,重為212噸,41.3倍徑,屬於加農炮,其最大射程為33.6km,但其具體參戰情況不詳,便不再贅述。
總體而言,在列車炮的研製裝備方面,德國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完全碾壓了歐洲戰場上的各個國家,也就東線戰場上的蘇聯與其有的一拼。。
而美英法等國家的列車炮出場率很低,主要是因為整個二戰中前期,歐洲大陸基本都在德國的掌控之下,列車炮除了防禦之外,毫無用武之地。
如果法國能夠穩住防線,留住歐洲的西線戰場,說不定各個參戰國家真的有機會來一場列車炮“會戰”。
差點忘了,二戰中的列車炮還有不少被收藏在各地的博物館中,
其中比較出名的283毫米口徑克虜伯K5列車炮現存兩門,一門在美國陸軍軍械博物館,一門在法國歐丹岡村的託德炮臺博物館,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至於巴黎大炮和古斯塔夫巨炮,就只能看照片解解饞了。